文章解析

·
·
bēi
xíng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bēi
lái
bēi
lái
zhǔ
rén
yǒu
jiǔ
qiě
zhēn
tīng
bēi
lái
yín
bēi
lái
yín
hái
xiào
tiān
xià
rén
zhī
xīn
jūn
yǒu
shù
dǒu
jiǔ
yǒu
sān
chǐ
qín
qín
míng
jiǔ
liǎng
xiāng
bēi
chì
qiān
jūn
jīn
bēi
lái
bēi
lái
tiān
suī
cháng
suī
jiǔ
jīn
mǎn
táng
yīng
shǒu
guì
bǎi
nián
néng
shēng
rén
jiē
yǒu
yuán
zuò
fén
shàng
yuè
qiě
jìn
bēi
zhōng
jiǔ
bēi
lái
bēi
lái
fèng
niǎo
zhì
wēi
zi
zhī
hàn
jiāng
jūn
chǔ
wáng
fàng
què
bēi
lái
bēi
lái
qín
jiā
zǎo
zhuī
huǐ
míng
xiàng
shēn
zhī
wài
fàn
céng
ài
gōng
chéng
míng
suì
shēn
tuì
退
jiàn
shì
yòng
shū
néng
zhī
xìng
míng
huì
shī
kěn
gàn
wàn
shèng
shì
wèi
qióng
jīng
hái
hēi
tóu
fāng
mán
bái
shǒu
wéi
shēng

译文

悲来了,悲来了,主人有酒先不要斟,听我唱一曲《悲来吟》。悲来了不悲也不笑,天下有谁知我的心。您有数斗酒,我有一张三尺琴。弹琴饮酒的乐处两相得到,一杯酒下肚不亚于得到千两金。悲来了,悲来了,天年虽然长,地年虽然久,金玉满堂人也不可能长守。纵然富贵百年又怎样,一生一死人人都会有。免不了月下孤猿坐坟啼,如此说还应再尽一杯酒。悲来了,悲来了,凤鸟不来,河不出图,国运将衰,贤臣微子离开朝廷便出走,贤臣箕子佯装疯颠为人奴。汉帝不封功臣李广为侯,楚王放逐了忠臣屈大夫。悲来了,悲来了,秦相李斯如果早追悔,就该把虚名抛向身外处。范蠡何曾爱恋游五湖,那是他功成名遂后保身的路。古人说,学剑是为一人用,念书只需认姓名。战国时的惠施不肯接受魏王所让的万乘之国,汉朝的卜式也未必读完过一本经书。还是要趁年轻时争取闹个一方之长的官当当,莫要做一辈子的白头书生啊。

逐句剖析

"悲来乎":悲来了,

"悲来乎":悲来了,

"主人有酒且莫斟":主人有酒先不要斟,

"听我一曲悲来吟":听我唱一曲《悲来吟》。

"悲来不吟还不笑":悲来了不悲也不笑,

"天下无人知我心":天下有谁知我的心。

"君有数斗酒":您有数斗酒,

"我有三尺琴":我有一张三尺琴。

"琴鸣酒乐两相得":弹琴饮酒的乐处两相得到,

"一杯不啻千钧金":一杯酒下肚不亚于得到千两金。

"悲来乎":悲来了,

"悲来乎":悲来了,

"天虽长":天年虽然长,

# 天虽长:《老子》上篇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地虽久":地年虽然久,

"金玉满堂应不守":金玉满堂人也不可能长守。

"富贵百年能几何":纵然富贵百年又怎样,

"死生一度人皆有":一生一死人人都会有。

"孤猿坐啼坟上月":免不了月下孤猿坐坟啼,

"且须一尽杯中酒":如此说还应再尽一杯酒。

"悲来乎":悲来了,

"悲来乎":悲来了,

"凤鸟不至河无图":凤鸟不来,河不出图,

"微子去之箕子奴":国运将衰,贤臣微子离开朝廷便出走,贤臣箕子佯装疯颠为人奴。

# 箕子:商纣王诸父。当时的贤臣。,微子:商纣王庶兄。

"汉帝不忆李将军":汉帝不封功臣李广为侯,

# 李将军:指李广。李广抗匈奴四十余年,大小七十余战,其下属多封侯,而李广终生不得爵位。

"楚王放却屈大夫":楚王放逐了忠臣屈大夫。

# 屈大夫:指屈原。屈原为春秋时楚国人,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爱国直谏,遭谗被逐,投汨罗江而死。

"悲来乎":悲来了,

"悲来乎":悲来了,

"秦家李斯早追悔":秦相李斯如果早追悔,

# 李斯:楚上蔡人。战国末入秦为客卿,为秦王灭六国献策。秦始皇任为廷尉。始皇死,与赵高合谋逼死太子扶苏,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忌,“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事见《史记·李斯列传》。

"虚名拨向身之外":就该把虚名抛向身外处。

"范子何曾爱五湖":范蠡何曾爱恋游五湖,

# 范子:即范蠡,春秋楚宛人,仕越为大夫,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以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乃辞勾践,曰:“王其勉之,臣从此辞。”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适。见《吴越春秋》卷六《勾践伐吴外传》。

"功成名遂身自退":那是他功成名遂后保身的路。

"剑是一夫用":古人说,学剑是为一人用,

#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书能知姓名":念书只需认姓名。

#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惠施不肯干万乘":战国时的惠施不肯接受魏王所让的万乘之国,

# 惠施:《吕氏春秋·审应览·淫辞》:“魏惠王谓惠子曰:‘上世之有国,必贤者也。今寡人实不若先生,愿得传国。’惠子辞。王又固清曰:‘寡人莫有之国于此者也,而传之贤者,民之贪争之心止矣。欲先生以此听寡人也。’惠子曰:‘若王之言,则施不可而听矣。王固万乘之主也,以国与人犹尚可;今施布衣也,可以有万乘之国而辞之,此其止贪争之心愈甚也。’……惠子易衣变冠,乘舆而走。”

"卜式未必穷一经":汉朝的卜式也未必读完过一本经书。

# 卜式:汉河阳人,以牧羊致富,不习文章。武帝与匈奴作战,卜式屡以私财捐助朝廷,武帝任为中郎,后为御史大夫,终太子太傅。

"还须黑头取方伯":还是要趁年轻时争取闹个一方之长的官当当,

# 方伯:后泛指地方长官。

"莫谩白首为儒生":莫要做一辈子的白头书生啊。

# 谩:徒也,空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杂曲歌辞·悲歌行》乃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有观点认为是后人假托李白之名所作)借乐府旧题创作的古诗,其原属《杂曲歌辞》范畴。古辞多围绕游子思归却不得的悲愁展开,而李白此作在内容与形式层面均实现创新与突破。他以豪放不羁的笔触,尽情宣泄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悲叹,堪称一篇批判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现象的有力檄文。这首诗以四次“悲来乎,悲来乎”为界,清晰划分成四个段落。开篇首段,诗人径直袒露内心真实情感,在宴会场景中倾诉自身孤独寂寞之感,随后情感基调由低沉转向高昂,宴会氛围再度热烈起来。次段里,诗人阐述了自己对于富贵与生死的独特见解。第三段巧妙运用孔子、微子、李广、屈原等诸多历史典故,既为古之贤才怀才不遇而愤慨,亦借此抒发自身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气。末段依旧借助典故,生动展现出李白一生之中理想与现实相互碰撞、矛盾交织的复杂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杂曲歌辞·悲歌行》创作于李白的晚年时期。李阳冰在宝应元年十一月初十,为处于“疾亟”状态的李白所著《草堂集》作序。安旗在《我读李太白》中提到:“这篇序文应是经李白过目并认可的”。郭沫若也指出:“当时李白或许仍在病中,且距离离世时日无多”。基于这些观点,《悲歌行》大约创作于宝应元年(762年)年末,时间上晚于《笑歌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杂曲歌辞·悲歌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聚焦于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与自我情感抒发。全诗以四个“悲来乎,悲来乎”为明显标识,分为四段。开篇首段,诗人直抒胸臆,在宴会场景下,倾诉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第二段,诗人深入探讨富贵与生死话题,展现其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第三段,巧妙运用孔子、微子、李广、屈原等历史人物典故,为古之怀才不遇者呐喊,更是借此抒发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懑。末段依旧用典,以恣肆文笔对封建社会压抑人才的现象予以强烈批判。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诗中多次出现“悲来乎,悲来乎”这样直接表达悲叹的语句,开篇就直截了当地抒发内心的悲苦情感,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愤懑和哀伤,毫不掩饰地将自己的情绪传递给读者。借景抒情:诗人也通过对一些景象的描写来寄托情感,如诗中的一些环境描写,虽不是单纯的写景诗,但通过特定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悲愁,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含蓄。用典:诗中大量运用了孔子、微子、李广、屈原等诸多历史人物的典故。借这些历史人物的遭遇,来为古人也为自己的怀才不遇鸣不平,将自己的人生感慨与历史人物的命运相融合,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和内涵,使诗歌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更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哀叹,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悲歌行》开篇以“悲来乎,悲来乎”直抒胸臆,这是李白诗歌惯用的抒情手法,如《将进酒》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起笔,营造出时光飞逝、人生易逝的深刻感悟。在这场酒宴中,李白伊始便高叹悲愁,尽显其诗歌中天真率直的特质。钱钟书曾言“唐诗多以风情神韵擅长”,袁行霈也指出“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乐府诗歌和绝句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李白诗句常常脱口而出,直言不讳,极少有思虑避讳与伪饰。“悲从中来,不可断绝”,一曲《悲来吟》,倾诉出李白内心的孤独与寂寥。“悲来不吟还不笑,天下无人知我心”,彼时已至暮年的李白,往昔的理想抱负与万丈豪情,或许都已随曾经的大唐盛世消逝在岁月长河之中。站在盛唐诗歌巅峰,其潇洒不羁的个性注定了“高处不胜寒”。经历安史之乱,盛唐气象渐衰,他的寂寞心境无人能懂。然而,“琴鸣酒乐两相得,一杯不啻千钧金”,宴会氛围旋即转为热烈,这与《将进酒》里“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的情感格调相似,瞬间的情感转变在李白诗作中屡见不鲜。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李白性格纯真,感情奔放随性,不为外物所扰。于此也可看出,“酒”在李白诗歌里意义非凡,既是精神寄托的意象,也是挥洒豪情的凭借。李白豪放洒脱,酒助其冲破清规戒律,造就酣畅恣肆、奔腾雄奇的艺术风格。林庚在《唐诗综论》中提到,李白的诗歌个性不仅体现在日月风云、黄河沧海等壮阔境界中,酒和月更是其日常生活里重要的精神伴侣,塑造了他“诗仙”与“狂客”的形象,同时“酒”也是他因儒道互补思想,在现实建功受阻后,遁世游山、寄情山水的工具。第二段同样以“悲来乎,悲来乎”起兴,表达李白对富贵和生死的观点。“天虽长,地虽久”源自《老子》上篇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金玉满堂应不守,富贵百年能几何”则出自《老子》上篇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李白在此表明其富贵观,类似儒家“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以及道家任性自然、不刻意追求的态度,恰似他在《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所展现的,其浪漫洒脱的心境使其看淡金钱,为求“人生得意须尽欢”,不惜用“五花马,千金裘”换美酒。有人认为这是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实则是他纯真率直性格的体现。道家崇尚无为不争,身为“诗仙”的李白不会被世俗富贵束缚,追求的是超脱尘世的潇洒。在生死问题上,李白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秉持生死有命、顺其自然的态度。虽早年曾追求长生不老,但暮年历经世事变迁,对生命有了更本质的认知。“死生一度人皆有,孤猿坐啼坟上月”,正如《红楼梦》中《好了歌》所云“古今将相今何处,荒冢一方淹没了”,不必深究生死奥秘,“且须一尽杯中酒”来得更为洒脱畅快。最后一段堪称李白一生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的生动写照。李白身负傲世之才,又逢开元盛世,“盛唐士人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他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却既不屑于白首苦读经史走科举入仕之路,也不愿投身军旅奔赴边塞,而是寄望于风云际会。其浪漫主义诗人的气质,决定了对功名伟业的独特追求,一直仰慕鲁仲连、范蠡、郦食其等能凭一己之力建立不朽功勋之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唐末五代文章衰陋,诗有贯休,书有亚栖。村俗之气,大率相似。如苏子美家收张长史书云:“隔帘歌已俊,对坐貌弥精。”语既凡恶,而字无法,真亚栖之流。近见曾子固编《太白集》,自谓颇获遗亡。而有《赠怀素草书歌》及‘笑矣乎’、‘悲来乎’数首,皆贯休已下词格。二人皆号有识者,故深可怪。白乐天赠徐凝,韩愈赠贾岛之类,皆世俗无知者所托,不足多怪。

元萧士赟

# 徐火通 《李翰林集》云:“苏东坡谓李太白集中‘笑矣乎’、‘悲来乎’及《赠怀素草书》数诗决非太白作,为唐五代贯休、齐己辈诗。此苏公望太白过高,非真知太白者。太白豪宕,歌行中率易之句时见笔端,不独此数诗也。又谓太白或有妄庸假托,子美断无伪撰。此亦尊杜之过,非确论也。后世学杜者众矣,岂无一篇相肖,杂于集中而莫辨者邪?”

明末清初黄宗羲《明文海》卷二五三

# 太白七古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容,随风变灭;此殆天授,非人可及。集中如《笑矣乎》、《悲来乎》、《怀素草书歌》等作皆五代凡庸子所拟,后人无识,将此种入选。嗷訾者指太白为粗浅人作俑矣。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说诗晬语》卷一:“太白七古,想落天外。……集中《笑矣乎》、《悲来乎》、《怀素草书歌》等作,开出浅率一派。王元美称为百首以后易厌,此种是也。或云此五代庸子所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六

# 今此二诗(指《笑歌行》与此篇)躁急之情溢于言表,而了无回环往复之致,断非白作。

近现代詹锳《李白诗文系年》

# 《笑歌行》和《悲歌行》两诗,自宋代苏东坡以来,专家们都认为“断非太白作”。其实这个断案,下得真是武断。这两首诗,还有其他的诗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之类,彻底打破了“温柔敦厚”的老教条,正突出李白的积极性的一面,断为伪作是老教条的幽灵在作怪。

现代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 诗中有句云:“富贵百年能几何?死生一度人皆有。孤猿坐啼坟上月,且须一尽杯中酒。’似已知余日无多矣。”

现代安旗、薛天纬《李白年谱》

# 此诗(指《笑歌行》)及《悲歌行》一首,各家定为伪作之理由,皆依苏轼之评语,而并无实证。姑仍存入集中,定为存疑之作。

不详詹本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

下一篇:唐·李白《金陵其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