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出南国":南方有位美丽的女子,
"灼灼芙蓉姿":她有着娇媚的容颜和婀娜的身姿。
# 灼灼:鲜明美好的样子。
"皓齿终不发":她那雪白的牙齿,始终没有开口的时候,
# 发:表现,显露。,皓齿:洁白的牙齿。
"芳心空自持":对心爱的人的情感,只有勉强约束在心中。
# 自持:自我克制,保持一定的操守、准则。
"由来紫宫女":历来宫内的宫女,
# 紫宫女:喻指在位的大臣。紫宫,皇帝的居所。
"共妒青蛾眉":都嫉妒其中容貌姣好的。
# 青蛾眉:容貌姣好的女子,诗中喻指贤才之人。蛾眉,蚕蛾的触须,弯曲细长,如人的眉毛,故用以比喻女子长而美的眉毛,后常以之代指美女。
"归去潇湘沚":不如回到湘水中的小洲上,
# 潇湘沚:湘江里的小洲。潇湘,指湘江。潇,水清深的样子。沚,水中小洲。
"沉吟何足悲":独自沉吟,又有什么可以悲伤的呢。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借古讽今的诗。诗描绘了一位来自南国、姿若芙蓉的美人形象,她皓齿紧闭,芳心空守,营造出一种孤独、落寞的氛围。这体现出美人虽拥有出众的美貌与美好内心,却无人赏识的境遇。借由美人的遭遇,实际表达了诗人李白自身怀才不遇,因遭他人嫉妒排挤,致使一腔抱负无法施展的痛楚与苦闷。
2. 写作手法
比兴:开篇以“美人出南国,灼灼芙蓉姿”起兴,以美人的美丽姿容自比,引出下文对美人不幸遭遇的叙述,同时象征诗人自身的才华出众。比喻:“灼灼芙蓉姿”将美人比作芙蓉,形象地展现了她的美丽与高洁。
3. 分段赏析
此诗开篇“美人出南国,灼灼芙蓉姿”,与曹植《杂诗》中“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意境相仿。曹植以佳人自比,表面描绘佳人如桃李般娇艳,实则暗喻自身才华卓绝。同样,李白笔下的美人,看似仅写其容颜绝美,实则借此自况,抒发自身才情出众却无人赏识的无奈。佳人虽具倾世容颜与悦耳嗓音,却无人倾听她的心曲,也觅不到知音。正如诗人自己,满腹经纶,却无缘在君王面前一展身手,转瞬之间,便遭贬离京,报国宏愿化为泡影。佳人在岁月流转中,容颜渐衰;诗人于时光流逝里,才华被束之高阁,直至暮年,依旧一事无成。诗的中间四句,着重叙述佳人的遭际。“皓齿终不发”与曹植诗中“谁为发皓齿”表意相近,但缘由略有差异。曹植诗中,仅宽泛提及因“世俗薄颜”,致使美人空负芳华,寓意世俗对人才的漠视,令才子壮志难酬。而李白此诗更为具体:“由来紫宫女,共妒青蛾眉。”佳人之所以陷入困境,乃是“紫宫女”嫉妒所致。诗人仕途不畅,难遇明主,想必背后有着一段辛酸过往,暗示自身怀才不遇与小人在君前搬弄是非、谄媚误国紧密相关。如此沉痛的经历,诗人仅以“皓齿终不发”轻轻带过,更显其内心深处的凄楚与愤懑。诗的末两句“归去潇湘沚”,化用曹诗“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之意。“潇湘沚”地处南楚,远离京城。曹植诗中,借“朝”“夕”之间的境遇变化,凸显自己在政治舞台上动辄得咎的艰难处境。李白则直接点明“归去潇湘沚”,以潇湘为最终归宿,深刻体现出自己久处困境,竟已渐渐适应、随遇而安。这种看似不悲不喜的表象,实则蕴含着人生的巨大悲痛。悲痛到极致,便有了结尾“沉吟何足悲”的喟叹。内心的波澜起伏,通过笔触完美呈现,实现了诗人内心情感的深度表达。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巧妙地以男女之间的情感,来暗喻君臣之间的关系。诗中的情感表达,怨而不躁,完美地契合了中和之美的境界。每一句表面看来,似乎都在细致描绘美人的形象与心境,但实则每一句都影射着诗人自身的境遇与情怀。每一句虽倾诉着哀怨之意,却又在字里行间彰显着诗人高洁的操守。不难发现,诗中精心刻画的“南国美人”,实则就是诗人自我形象与内心世界的生动写照。
# 屈子“众女”之旨。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可悲不悲,其悲弥甚。
不详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上一篇:唐·李白《古风(其四十三)》
下一篇:唐·李白《连理枝·雪盖宫楼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