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走东溟":黄河滔滔流向东海,
# 东溟:东海
"白日落西海":白日西落远至西海。
# 落:太阳西落的意思。
"逝川与流光":一去不复返的江河湖海之水与日月流光,
# 逝川:指一去不返的江河之水。
"飘忽不相待":迅疾离去,不相等待。
# 飘忽:迅疾的样子。
"春容舍我去":青春的容颜舍我而去,
# 春容:青春的容颜。
"秋发已衰改":秋日的发梢已有些衰摧更改。
# 衰改:衰摧更改。
"人生非寒松":人生啊,毕竟不是那屹立于寒冬中的青松,过了冬日,还有春天,
# 寒松:寒冬中的青松。
"年貌岂长在":人的年龄与容貌又怎么能长在。
# 岂:怎么能。
"吾当乘云螭":我当乘上腾云之龙,去往那仙家所在,
# 云螭:龙。
"吸景驻光彩":吸收日光的精华,留住我青春的光彩。
# 吸景驻光彩:一作谁能学天飞,三秀与君采。吸景:吸收日光精华。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古风其十一》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古风五十九首》中的一首,体裁是五言古诗。整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象的变化,抒发了诗人对时光飞逝、人生易老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青春的留恋和对生命的热爱,以及试图超越现实、留住时光与青春光彩的愿望,展现了李白中晚年对人生的思考和内心的矛盾,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悲哀,又有积极浪漫的精神追求。
2. 写作手法
比兴:以“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起兴,借黄河奔腾东流入海、太阳西落的自然景象,引出下文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为抒情做铺垫。象征:“人生非寒松”中,将寒松象征永恒与坚韧,以人生与寒松对比,象征人生的短暂易逝,年貌难以长在。直抒胸臆:“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直接抒发对时光如逝川、流光般迅速流逝,不停留的感慨,表达对青春不再、年华老去的悲叹。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意象营造:诗人选取了“黄河”“白日”这两个宏大的自然意象,黄河奔腾着流向东海,白日缓缓落入西海,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读者感受到自然运行的宏大与永恒。比兴手法:以黄河东奔、白日西落兴起下文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深沉、宏大的基调,使读者在开篇就被带入到一种对时光的思索氛围中。节奏特点:这四句诗节奏明快,如江水奔腾,一气呵成,通过这种节奏,更加强化了时光流逝的紧迫感和不可阻挡性,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时光如黄河之水、西下之日,匆匆而过。中四句“春容舍我去,秋发已衰改。人生非寒松,年貌岂长在”。对比衬托:“春容”与“秋发”形成鲜明对比,“春容”代表着青春年少、容颜美丽,“秋发”则象征着衰老、憔悴,形象地表现出诗人从青春到衰老的变化。同时,将人生与寒松对比,寒松历经寒冬依然常青,而人生却无法像寒松那样保持年貌常在,突出了人生的短暂和易逝。情感抒发:诗人在此处直接抒发了对青春逝去、容颜衰老的无奈与悲哀,这种感慨是基于对时光流逝的深刻认识,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主题,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惋惜和对人生易老的悲哀。过渡作用:这四句诗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前文对时光流逝的描写,又为后文诗人试图超越时光、留住青春的想象做了铺垫。后两句“吾当乘云螭,吸景驻光彩”。浪漫想象:诗人突发奇想,想要乘坐云螭,吸取日光,让时光停止,从而留住青春的光彩。这种想象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展现了李白诗歌的独特风格,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在想象的世界里得以驰骋,体现了诗人对青春和生命的执着追求。精神寄托:这两句诗是诗人在面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无奈时,寻求到的一种精神寄托。尽管现实中无法改变生命的规律,但在精神上,诗人通过这种想象超越了现实的限制,表达了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使诗歌在无奈与悲哀中又透露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升华主题:从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到试图通过想象留住青春光彩,诗歌的主题得到了升华,不仅仅是对个体生命的感叹,更展现了人类对永恒、对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使读者在感受到诗人情感变化的同时,也能引发对自身生命的思考。
4. 作品点评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李白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他以黄河、白日为喻,将抽象的时光具象化,让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时间的无情。同时,通过春秋的对比,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不负韶华。
# “长于感兴,远于寄衷,本于十五《国风》为近,托体于阮公。”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