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霓掩天光":彩虹遮蔽了天空的光芒,
# 虹霓:指太平公主辈。
"哲后起康济":贤明的君主奋起拯救苍生。
# 哲后:指玄宗。
"应运生夔龙":顺应时运出现了贤能如夔龙般的臣子,
"开元扫氛翳":开元年间扫除了阴霾邪气。
# 开元:唐太宗即位后所改的年号。
"太微廓金镜":太微星闪耀如同擦亮的金镜,
# 金镜:比喻清明的政治。,太微:天子的朝廷。
"端拱清遐裔":君主端坐拱手使得边远之地清明安定。
# 遐裔:远方。,端拱:端居拱手。这里说垂拱无为而治。
"轻尘集嵩岳":轻微的尘土聚集在嵩山之上,
"虚点盛明意":这虚伪地装点着昌盛清明的表象。
"谬挥紫泥诏":我错误地接受了皇帝用紫泥封印的诏书,
# 紫泥:古人用之以封皇帝的诏书。
"献纳青云际":在青云之上向朝廷进献谋略。
"谗惑英主心":谗言迷惑了英明君主的心,
"恩疏佞臣计":君王对忠臣的恩宠渐渐疏淡,奸臣的计谋得逞。
"彷徨庭阙下":我在宫廷的殿阙下徘徊,
"叹息光阴逝":叹息光阴白白流逝。
"未作仲宣诗":还没来得及像王粲那样写出流传的诗篇,
# 仲宣:王粲的字。
"先流贾生涕":就先像贾谊一样流下悲伤的泪水。
"挂帆秋江上":扬起船帆行驶在秋天的江面上,
"不为云罗制":不愿被如罗网般的世事所束缚。
"山海向东倾":山海向东倾斜,
"百川无尽势":百川奔涌之势无穷无尽。
"我于鸱夷子":我和范蠡,
# 鸱夷子:据《史记》载:范蠡事奉越王勾践,勾践称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乃浮海出齐,改姓名,自称鸱夷子皮,耕于海畔。
"相去千余岁":相隔一千多年。
"运阔英达稀":时运不济,英雄豪杰稀少,
"同风遥执袂":虽不同时代却有着相同的风骨,真想遥遥与他携手。
"登舻望远水":登上船头眺望远方的江水,
"忽见沧浪枻":忽然看见沧浪水中的船桨。
# 沧浪枻:《楚辞·渔父》载:屈原放逐,渔父见而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樱;沧海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鼓枻而去。枻:船浆。
"高士何处来":高雅之士从何处而来,
"虚舟渺安系":那空船飘飘渺渺不知系泊何处。
# 虚舟:轻舟而进。
"衣貌本淳古":衣着相貌原本淳朴古雅,
"文章多佳丽":所写的文章大多美妙华丽。
"延引故乡人":邀请来故乡之人,
"风义未沦替":其风骨情义没有沦丧改变。
"顾侯达语默":顾侯懂得何时该说何时该沉默,
"权子识通蔽":权子能认清通达与蔽塞之处。
"曾是无心云":曾经都像无心飘荡的云朵,
"俱为此留滞":全都因为种种原因滞留在此。
"双萍易飘转":两片浮萍容易随风飘转,
# 双萍:比喻权、顾二侯。
"独鹤思凌历":孤独的仙鹤一心想要高飞凌厉。
# 历:疾风。,独鹤:喻高山人。
"明晨去潇湘":明天清晨前往潇湘之地,
"共谒苍梧帝":一起拜谒苍梧的舜帝。
# 苍梧帝:指虞舜。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分段赏析
开篇至“叹息光阴逝”:“虹霓掩天光,哲后起康济。应运生夔龙,开元扫氛翳。太微廓金镜,端拱清遐裔。”这几句开篇气势恢宏,以“虹霓掩天光”隐喻社会的黑暗,随即引出贤明君主与能臣出世拨乱反正,描绘开元盛世驱散阴霾、政治清明如金镜高悬、恩泽远播边疆的景象,展现出诗人对往昔盛世的追慕与向往。“轻尘集嵩岳,虚点盛明意。谬挥紫泥诏,献纳青云际。谗惑英主心,恩疏佞臣计”笔锋一转,用“轻尘”喻小人,他们玷污如嵩岳般的朝堂,诗人感慨自己虽蒙诏入朝,却因奸臣谗言,未得施展,只能在宫廷彷徨、叹息光阴虚度,尽显壮志难酬的悲愤,此部分情感由激昂转为沉郁,对比强烈。“未作仲宣诗”至“风义未沦替”:“未作仲宣诗,先流贾生涕”,诗人以王粲、贾谊自比,漂泊异乡、怀才不遇,如二人般痛苦流涕,进一步强化内心的失落。“挂帆秋江上,不为云罗制”则展现出他不愿受困于现实罗网,决然出走的潇洒与不羁,在困境中寻自由。“山海向东倾,百川无尽势。我于鸱夷子,相去千余岁。运阔英达稀,同风遥执袂”,借山海、百川写天地广阔,叹时光久远、英雄稀少,又以范蠡自比,跨越时空与古人精神相握,表豁达。“登舻望远水,忽见沧浪枻。高士何处来,虚舟渺安系”描绘江上遇高士的情景,营造出空灵、神秘氛围,引出对高山人品德风貌的赞美,“衣貌本淳古,文章多佳丽。延引故乡人,风义未沦替”,夸赞其衣着古朴、文章优美,重乡情、守道义,让诗意转向对高洁人品的推崇。“顾侯达语默”至结尾:“顾侯达语默,权子识通蔽”,称赞顾侯、权子深谙处世之道,有见识。“曾是无心云,俱为此留滞”,将众人比作无心飘荡的云,因时运留滞此地,饱含无奈。“双萍易飘转,独鹤思凌厉”,以萍、鹤为喻,写众人漂泊不定,又渴望奋起,反映复杂心境。“明晨去潇湘,共谒苍梧帝”,结尾展望明日行程,前往潇湘拜谒舜帝,既为游历之举,又似在追寻精神寄托,于迷茫漂泊中有了前行方向,给全诗添一抹希望亮色,使诗意升华,展现诗人在困境中不断探索人生出路的姿态。
上一篇:唐·李白《感兴其五》
下一篇:唐·李白《古风其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