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古容仪":她仿佛有古人的容貌仪表,
# 古容仪:这里指古代的装束仪容。容仪:容貌举止,容貌仪表。《汉书·成帝纪》:“成帝善修容仪,升车正立,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含愁带曙辉":面含忧愁沐浴黎明的光辉。
# 带曙辉:沐浴在晨光之中。曙辉,黎明的曙色。
"露如今日泪":晶亮的露珠像今日的清泪,
"苔似昔年衣":青绿的苔藓如昔年的旧衣。
"有恨同湘女":内心的痛苦似溺水的湘女,
# 湘女:指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尧将二女娥皇、女英嫁给舜做妻子,后舜远征,死于苍梧之野,二女从之不及,道死沅湘之中。后人称为“湘夫子”、“湘妃”、“湘灵”。
"无言类楚妃":默默无言类似楚王的息妃。
# 楚妃:指春秋时息侯夫人息妫。楚文王灭息,以妫为夫人,虽生二子,终不忘亡国亡夫之痛,不与楚王言谈。
"寂然芳霭内":她寂寞伫立在美好云气里,
# 芳霭:云雾。霭:云气。,寂然:冷清的样子。
"犹若待夫归":似乎依然在等待夫君来归。
# 犹若:还像。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颂扬女子坚守爱情的五言律诗。描绘了望夫石仿佛带着古旧容仪、饱含愁绪映着曙光的模样,以露比泪、苔似昔衣展现其经年守望,借湘女、楚妃典故关联相似深情,在寂静霭气中,呈现女子坚守等待的姿态,表达对这份执着爱情的赞颂与对守望者孤寂的怜惜。
2. 写作手法
比喻:“露如今日泪,苔似昔年衣”,以“露”喻“泪”,把望夫石上的露水比作思妇思念的泪水;用“苔”比“衣”,将石上青苔视作思妇往昔的衣裳。借日常自然物象,生动呈现望夫石经年累月的思念与坚守,让抽象情感具体化。对仗:“露如今日泪,苔似昔年衣”,“露”对“苔”,皆为望夫石周边自然物象;“如”对“似”,同为比喻词;“今日泪”对“昔年衣”,时间(今日/昔年)与物象(泪/衣)两两相对。句式整齐,通过自然景物的前后呼应,强化望夫石承载的思念与岁月痕迹,让情感表达得具有节奏感与凝练性。拟人:“仿佛古容仪,含愁带曙辉”,赋予望夫石“含愁”这一人的情感与神态,使其如一位伫立千年、饱含哀怨的思妇,在晨辉中默默守望,赋予无生命的石头以人性温度,强化了思念的深沉。用典:“有恨同湘女,无言类楚妃”,化用湘女(娥皇、女英)殉情洒泪、楚妃(息妫)无言守节的典故,借历史悲情人物的遭遇,拓宽望夫石“恨”的内涵,增添文化厚重感,深化思念与忠贞的主题。铺垫:“露如今日泪,苔似昔年衣”,以露水喻泪、苔藓比衣,借自然物象渲染望夫女子的哀怨与执着,为后文“有恨同湘女,无言类楚妃”深化情感、塑造孤寂守侯形象做铺垫,让望夫之情的抒发更自然厚重,增强诗歌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两联,诗人借拟人笔法,对望夫石的形貌、神态做了生动勾勒,为后文剖白其内心世界埋下伏笔。起笔“仿佛古容仪”,一个“古”字,道尽岁月悠悠——不知历经多少朝代更迭、风霜侵蚀,她仍保有往昔的仪容风致。愈是容貌宛在,愈让人喟叹:好端端的闺中女子,竟因眺望远行的夫君化为石像。诗人以“仿佛”二字点染,暗示其容仪已模糊可辨,不复当年青春少妇的鲜活模样。她眉峰紧蹙,愁绪似绵延无尽的江河,悲苦万千。“含愁带曙辉”,诗人未写她沐雨栉风或湮没昏暝,却为她镀上一层绚烂的朝晖——这固然寄寓着愿她永葆美丽的心意,却也以华彩之笔反衬出她内心的深哀巨痛。继而“露如今日泪,苔似昔年衣”句,写朝露、写苔藓:清晨晶莹的露珠本应清透明媚,在此却恍若挂在腮边的泪痕;斑驳的苔藓本显沧桑,入眼却似昔日的华裳。遥想当年,她身着彩衣初为人妇,新婚的甜蜜尚在心头,怎料如今只剩泪落千行、满心凄凉。颈联“有恨同湘女,无言类楚妃”,连用两则经典典故。前句引湘女故事,着意在“恨”:昔年娥皇、女英因夫君舜亡故,含恨垂泪染得湘竹成斑,这与望夫石盼夫不归的情境虽有不同,然“恨”之深切并无二致。后句用息妫典故,息妫的经历与望夫石相异,却在“无言”处相通——皆因失去挚爱之人而缄默含悲。两句对仗工稳,用典自然,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是诗人将胸中不平之意倾注于望夫石的写照。尾联“寂然芳霭内,犹若待夫归”,诗人先勾勒望夫石的所处环境:她静立在花草云雾之间,却未化作超脱的仙子,依旧执念不改,痴痴等候夫君归来。“寂然”二字,道尽“望夫石”的孤单寂寥;一个“待”字,将她坚守爱情的姿态定格,字里行间满是对女子矢志不渝之情的赞美。
4. 作品点评
《望夫石》全诗比喻精当,以露比泪、苔拟衣,鲜活呈现望夫石的思念;用典极切,描写精工,从容仪到环境,细腻勾勒坚守姿态;抒情真挚感人,将思妇忠贞融入字里行间,诗风秀美中裹凄苦,篇幅虽短却意蕴深厚,读之令人掩卷再三慨叹。
# 对望夫女充满了无限的怜惜之情,愁、泪、恨、寂然,虽然为诗人的目睹所得,然亦是诗人倾向性的情感投注后所幻见的形象。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朱恒夫《望夫石传说考论》
下一篇:唐·李白《感兴其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