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马渡洛水":安禄山的胡马渡过洛水,
"血流征战场":战场血流满地。
"千门闭秋景":千门闭塞,一派萧瑟的秋景,
"万姓危朝霜":百姓危如朝霜,朝不保夕。
# 朝:一作“场”。
"贤相燮元气":贤相你调和朝廷元气,
# 燮元气:和天地之气,喻治乱。
"再欣海县康":再兴海内康乐。
# 海县康:海内康宁。太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台庭有夔龙":朝庭有你这样辅弼良臣,
# 夔龙:舜时二名臣,喻指崔涣等。
"列宿粲成行":精明干将罗列宿成行。
# 列宿:天上星宿,喻人才。
"羽翼三元圣":护卫着三元圣人,
"发辉两太阳":辉映两太阳(指玄宗与肃宗)。
"应念覆盆下":你应该念及在寻阳狱中的覆盆之下,
# 覆盆:覆置之盆,喻笼罩黑暗,含冤莫白。《抱朴子·辨问》:“日月有所不照,圣人有所不知,是责三光不照覆盆之内也。”
"雪泣拜天光":有只鸟儿揩拭着眼泪,等待着天恩浩荡。
# 雪泣:雪涕,指哭。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狱中上崔相涣》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干谒诗。这首诗介绍了安史之乱爆发后胡马渡洛水,战场上血流成河,千门闭于秋景之中,百姓处于如朝霜般危险境地的社会现状。诗中描绘了崔相涣等贤相调和元气,使国家有望恢复安康,台庭有众多贤臣如夔龙般辅佐,如列宿粲然成行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对崔相涣等贤相的赞美与期许。同时,营造出一种战乱后亟待恢复,而贤相力挽狂澜的氛围。表达了诗人李白自己身处狱中渴望得到崔相涣的救助,希望能像被阳光照耀般洗清冤屈,重新为国家效力的愿望。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开篇“胡马渡洛水,血流征战场。千门闭秋景,万姓危朝霜”,描绘安禄山叛军渡过洛水,战场血流成河,秋天里家家户户闭门,百姓处境危险的景象。借战乱之景,既抒发了对国家动荡、百姓受苦的忧虑,也烘托出自身蒙冤入狱的悲苦背景,为后文向崔相涣求助做铺垫。用典:“台庭有夔龙,列宿粲成行”,“夔龙”相传是尧、舜时期的贤臣,这里用典,将崔相涣及朝廷中的官员比作古代贤能之士,称赞崔相涣的贤能以及朝廷人才众多,表达对其的敬仰与赞美。直抒胸臆:结尾“应念覆盆下,雪泣拜天光”,直接表明自己处于如被覆盆遮蔽的困境,哭着祈求崔相涣能给予帮助,脱离苦海,情感真挚而急切。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描绘战乱惨状:“胡马渡洛水,血流征战场”点明安史之乱中叛军渡过洛水,战场上血流成河,战况惨烈。“千门闭秋景,万姓危朝霜”进一步描绘出城门紧闭,在秋景中百姓如面临寒霜般处境危急,渲染出紧张、悲凉的氛围。中间四句赞颂崔涣:“贤相燮元气,再欣海县康”称崔涣是贤相,能调和天地元气,使国家恢复太平,运用典故表达对其能力的赞赏。“台庭有夔龙,列宿粲成行”将崔涣比作古代贤才,说朝廷有他这样的人如星辰般闪耀,凸显其重要性。“羽翼三元圣,发辉两太阳”,写他辅佐多位君主,发挥重要作用。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诉求:“应念覆盆下,雪泣拜天光”,李白将自己比作处于倒扣盆子下不见天日之人,希望崔涣能念及自己蒙冤,让自己能重见光明,以悲切的语言表达了渴望被救的心情。
下一篇:唐·李白《送通禅师还南陵隐静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