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别黄鹤楼":昔日你我在黄鹤楼分别之后,
# 黄鹤楼:故址原在湖北武昌黄鹄矾上。
"蹉跎淮海秋":我一直游离在淮海一带,大好时光也全都虚度。
# 淮海:指今江苏扬州一带。,蹉跎:失时。
"俱飘零落叶":想当年,你我在洞庭湖分离,
"各散洞庭流":如同洞庭湖的支流一样分散各方,如同落叶一样各自飘零。
# 各散洞庭流:此句言如汇入洞庭湖的支流一样各自分散。
"中年不相见":时值中年依然没能再相见,
"蹭蹬游吴越":失意的我独自一人在吴越漫游。
# 蹭蹬:失意,不得志。
"何处我思君":我在什么地方恩念你呢,
"天台绿萝月":是天台山的月光正在照耀着绿萝的时候。
# 绿萝:即女萝、松葛,地衣类植物。,天台: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
"会稽风月好":会稽的风光是多么美好,
# 会稽:今浙江绍兴。
"却绕剡溪回":剡溪水在周围萦回。
# 剡溪:在今浙江嵊县南。
"云山海上出":云山仿佛是从那海上生出来,
"人物镜中来":水清如镜,人行走在水边,就像是在镜子中走来。
"一度浙江北":自从北渡浙江以后,
"十年醉楚台":十年的时间都在楚王的宫殿楼台上饮酒吟诗,沉醉不已。
# 楚台:楚地的楼台。古楚地包括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和河南部分地区。
"荆门倒屈宋":才智压倒了那荆门的屈原、宋玉,
# 屈宋:屈原与宋玉,古代著名作家,他们都是荆州人。,倒:压倒。,荆门:荆州荆门山。
"梁苑倾邹枚":也可以令梁园的邹阳和枚乘倾倒。
# 邹枚:邹阳和枚乘,古代著名作家,他们都曾做过梁孝王的宾客。,倾:超越。,梁苑:西汉梁孝王的兔园。
"苦笑我夸诞":对此我只能苦笑,
# 夸诞:浮夸放诞。,苦:一作若。
"知音安在哉":才华如此卓绝,却不见知音在何处。
"大盗割鸿沟":而今时局动乱,安禄山叛军猖獗,
# 鸿沟:今河南贾鲁河。曾是楚汉的分界线。,大盗:指安禄山。
"如风扫秋叶":像秋风扫落叶一样。
# 如风扫秋叶:此句形容安史叛军破坏的厉害。
"吾非济代人":而我却不是那个可以拯救时局的人,
# 济代:济世。唐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世”为“代”。
"且隐屏风叠":只好在这屏风叠隐居。
"中夜天中望":夜半时分,我仰望天空,
# 中夜:夜半。
"忆君思见君":思念着你啊,想要和你相见。
"明朝拂衣去":明天我就要拂衣归去了,
"永与海鸥群":从此以后永远都要隐居避世了。
# 永与海鸥群:此句指归隐。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是李白所作,这是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酬赠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后的经历以及动荡的社会背景,表达了朋友间浓厚的情谊,同时借自身的遭遇,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来寄托情感。如“水色梦沅湘,长沙去何穷。寄书访衡峤,但与南飞鸿”,借沅湘水色、南飞鸿雁等景象,营造出一种悠远、苍茫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牵挂以及自身的孤独之感。对比:“大盗割鸿沟,如风扫秋叶。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将安史之乱中叛军的势如破竹与自己的无力济世相对比,衬托出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悲愤。用典:可能化用一些历史典故来抒情言志,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表意更为含蓄。虽诗中用典不是特别明显,但在李白其他诗作中用典颇多,此诗也可能存在隐性用典,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和李白的创作风格深入挖掘。直抒胸臆:诗人在诗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如“叹君倜傥才,标举冠群英。开筵引祖帐,慰此远徂征”,毫不掩饰对王判官才华的赞赏以及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与慰藉。
3. 分段赏析
开篇“昔别黄鹤楼,蹉跎淮海秋”,笔触轻快又饱含沧桑,回溯到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彼时李白离开蜀地,沿长江顺流而下,于金陵、扬州一带游历。一晃三十年过去,诗人功业未竟,“昔”与“蹉跎”二词,道尽岁月流逝与壮志未酬的万千感慨。“俱飘”两句巧妙引入王判官,将与王判官的分别比作落叶随秋风飘零,恰似洞庭湖众多支流各自奔赴远方,形象地展现出二人离散后的漂泊之态。自青年惜别后,多年时光匆匆,直至中年仍未能重逢。李白曾在公元742年(天宝元年),经道士吴筠举荐应诏入京,却在公元744年(天宝二载)遭谗言陷害,被赐金放还。此后,他再度浪迹江湖,畅游吴越。“蹭蹬”一词,精准地传达出诗人政治失意后的愤懑与不甘。仕途失意之际,唯有大自然能慰藉李白的心灵。天台山上翠绿的绿萝、剡溪澄澈的风月、海上变幻莫测的云山以及水中清晰的倒影,都令他陶醉其中。然而,即便沉醉于山水之间,他心中始终牵挂着友人王判官,“思君”之情从未停歇。李白极为珍视朋友情谊,尤其感慨知音难觅。他颇为自负,觉得自身才华足以令生于荆州的屈原、宋玉,以及梁孝王门下的邹阳、枚乘折服。可世人却常笑他浮夸,真正的知音又在何处?言下之意,王判官才是他难能可贵的知音,只是这样的知音太过稀少。“大盗”之后,诗意陡然一转,从往昔回忆过渡到当下现实。“大盗”指的是安禄山,“割鸿沟”描绘其侵占地域之广,“扫秋叶”凸显其危害之烈,以“秋叶”比喻被侵害的一方,也隐隐流露出诗人对唐军涣散无力的不满。“济代”即济世,因避讳唐太宗李世民而改。“吾非济代人”显然是激愤之语,“且隐屏风叠”则是当下无奈的选择,这无疑是痛苦的抉择。在这艰难时刻,诗人愈发渴望知音,思念王判官。即便深夜眺望,仍不见友人身影,孤独与怅惘之感愈发浓烈。但无论如何,诗人决意拂袖归隐,与自由翱翔的海鸥相伴。尽管这一愿望他多次提及,可往昔是“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此次却是面对国难当头却报国无门的现实,这对他的政治理想而言,无疑是沉重一击。因而,本诗在豪放旷达的基调中,又蕴含着激愤与伤感。
4. 作品点评
《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是李白所作,此诗的格调于豪迈旷达之际,亦隐隐流露出激愤与怅惘。
# 诗总不离乎才也,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之学,句句皆合圣教。
明徐增《而庵诗话》
# 人境俱不夺。
宋彦羽《彦羽集》
下一篇:唐·李白《狱中上崔相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