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īng
táng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tiān
tāi
guó
qīng
tiān
xià
chēng
jué
lái
táng
yóu
zhōng
gèng
bié
niè
huà
duàn
yún
gāo
fēng
dǐng
xuě
jiàn
wài
tiáo
huí
liú
suì
yuè

译文

天台山的国清寺,天下闻名,堪称四绝。我遍游大唐名寺,此处别无他处可比。山间树木高耸入云,似划破天际。山峰顶积雪终年不化。寺院栏杆外溪水潺潺,月光洒落水面,波光粼粼如碎月流动。

逐句剖析

"天台国清寺":天台山的国清寺,

# 国清寺:浙江天台寺。

"天下称四绝":天下闻名,堪称四绝。

# 四绝:指国清寺与济南灵岩寺、湖北玉泉寺、南京栖霞寺并称的四大名刹。

"我来举唐游":我遍游大唐名寺,

"于中更无别":此处别无他处可比。

"枿木划断云":山间树木高耸入云,似划破天际。

"高峯顶积雪":山峰顶积雪终年不化。

"槛外一条溪":寺院栏杆外溪水潺潺,

"几回流碎月":月光洒落水面,波光粼粼如碎月流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兴唐寺》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先提到天台国清寺为天下四绝之一,自己前来游览,觉得这里与其他地方没有什么不同。接着通过“枿木划断云,高峯顶积雪”描绘了寺庙周围的壮观景色,高大的树木仿佛将云彩划断,山峰顶上覆盖着积雪。最后“槛外一条溪,几回流碎月”则是写寺外的小溪,溪水潺潺,水中倒映着破碎的月影,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全诗通过对兴唐寺周边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陶醉,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宁静淡泊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比:开篇“天台国清寺,天下称四绝。我来举唐游,于中更无别”,以天下闻名的天台国清寺作比,衬托出兴唐寺的景致毫不逊色,突出其独特魅力。夸张:“枿木划断云,高峯顶积雪”运用夸张的手法,将树木的高大夸张为能划断云彩,展现出兴唐寺周边景物的雄伟壮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也体现了李白诗歌一贯的豪放风格和丰富想象力。借景抒情:“槛外一条溪,几回流碎月”,诗人借寺外小溪中流动的碎月之景,营造出清幽宁静的氛围,寄托了自己宁静淡泊的心境,使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2. 分段赏析

首联:天台国清寺,天下称四绝。开篇直接点出国清寺的崇高地位,与济南灵岩寺、南京栖霞寺、江陵玉泉寺并称“天下四绝”。诗人以“天下称”三字奠定全诗的赞叹基调,暗含对佛教圣地的崇敬。国清寺作为天台宗祖庭,其历史底蕴与建筑胜景(如隋塔、隋梅)为李白提供了丰富的审美素材。颔联:我来举唐游,于中更无别。此联以游历者的视角切入,李白自称“举唐游”,既是对自身漫游经历的概括,也暗含对大唐盛世的追忆。后句“于中更无别”直抒胸臆,认为国清寺的景致超越其他名刹,凸显其独特魅力。结合注释可知,李白曾于开元、天宝年间两度游历天台山,此诗或为晚年追忆之作。颈联:枿木划断云,高峯顶积雪。通过“枿木"等意象,构建出立体化的山水画卷:枿木划断云:以“划”字赋予枿木动态之美,高耸入云的树木似以锋刃劈开云层,凸显其生命力与气势。高峯顶积雪:以“积雪”渲染山巅的清冷孤寂,与“断云”呼应,形成视觉与触觉的双重寒意,暗合禅宗“空寂”之境。尾联:槛外一条溪,几回流碎月。收束全诗于静谧之境:寺外溪流潺湲,月光碎落花丛,营造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禅意氛围。"碎月”意象尤为精妙,既写月光洒落水面的粼粼波光,又暗喻佛法普照、心性澄明的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越中览古》

下一篇:唐·李白《飞龙引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