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句践破吴归":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凯旋,
# 句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义士还乡尽锦衣":六千义士都衣锦封官。
# 锦衣:华丽的衣服。,还乡:一作“还家”。
"宫女如花满春殿":当初满殿的宫女如花似玉,
# 春殿:宫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而今只有鹧鸪飞落在断壁残垣。
# 鹧鸪:鸟名。形似母鸡,头如鹑,胸有白圆点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纹。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为怀古诗,整首诗匠心独运地将往昔的繁荣昌盛之景与当下的萧瑟凄凉之象进行鲜明对照,生动且深刻地展现出人世间万事万物的更迭变幻,有力地烘托出兴衰荣辱难以预料、命运无常的主旨。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的前三句极力渲染越王勾践破吴后凯旋而归的盛况,义士锦衣还乡、宫女如花满殿,展现出昔日的极度繁华。而最后一句“只今惟有鹧鸪飞”,笔锋一转,描绘出如今此地只剩鹧鸪乱飞的荒凉景象,今昔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虚实结合:“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是对过去越王灭吴后繁荣场景的想象和描绘,属于虚写;“只今惟有鹧鸪飞”则是实写眼前越中故地的衰败之景,虚实相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以景结情:诗歌结尾以“只今惟有鹧鸪飞”这一景物描写收束,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对世事无常的叹息蕴含在这荒凉的画面之中,韵味悠长,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3. 分段赏析
《越中览古》开篇首句“越王勾践破吴归”,便清晰明确地点明了诗歌的核心题意,精准地交代了诗人所凭吊怀古的具体历史事件。在吴越两国漫长的兴衰历史进程中,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卧薪尝胆的故事无疑是最为人所熟知且津津乐道的。然而,李白在这首诗里却另辟蹊径,没有选择去详细追述这一广为人知的题材,而是独具匠心地以“归”字作为全诗的统领,聚焦于越王勾践成功灭掉吴国后,率领将士们班师回朝的情景展开描写。紧接着的“义士还乡尽锦衣”一句,生动地描绘出了回师时那热烈欢悦的氛围。诗人巧妙地选取了一个独特的切入点,仅着重描写了战士们身着锦衣荣归故里这一画面,看似简单,却极具表现力,能够让读者在脑海中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一幅宏大且热闹非凡的场景。“尽”字的运用堪称精妙,它不仅形象地展现了当时战士们的荣耀,更隐隐暗示了越王勾践此后的生活走向。不出所料,在越王的王宫里,很快便响起了歌功颂德的乐曲,伴随着柔美的舞姿,越王身边美女环绕,一派奢靡繁华的景象,尽情享受着荣华富贵。诗中的第三、四句“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是诗人精心从越国的历史画卷中截取的两个极具代表性的镜头。这两句诗高度浓缩了越国在称霸一方之后的繁荣昌盛以及威风八面,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值得细细品味。曾经,吴国打败越国后,越王勾践听从大夫文种的计策,将苎萝山的美女西施献给吴王。吴王夫差本就沉迷于声色,得到西施后更是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整日沉醉在轻歌曼舞、纸醉金迷的生活中,完全放松了对世仇越国的警惕。最终,越军抓住时机,一举攻入吴国,吴王夫差落得个亡国自尽的下场。越王勾践对吴国灭亡的缘由自然心知肚明,可如今的他,在取得胜利后却走上了与吴王夫差相似的道路。当年那个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生活简朴、一心励精图治的英雄形象,随着如今的大好江山尽在掌握,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如此这般的繁华盛景又能够维持多久呢?对于越国未来的命运,诗人并未直接明说,而是选择留白,将一切道理都蕴含在字里行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和思考。随后,诗人笔锋陡然一转,将视角转向了眼前的现实景色。在诗歌中,李白如实呈现了那种繁华易逝的现实,这正是这首诗的积极意义所在,它能引发人们对历史兴衰和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
4. 作品点评
《越中览古》这首诗中,李白别具匠心地借助具体的景物,将往昔的昌盛繁华与当下的冷清寂寥进行了鲜明且深刻的对照,使得读者能更为直观且强烈地感受到其中巨大的落差。通常来讲,单纯地直接描绘某一种环境氛围,想要深刻凸显其特点往往颇具难度。然而,运用对比手法却能极大地增强表达效果,让读者获得更为震撼的感受。就像此诗,诗人巧妙地以曾经热闹非凡的场景来反衬如今的冷落凄凉,这种反差使得凄凉之感愈发深沉,更能引发读者的感慨与深思。具体来看,诗的前半部分浓墨重彩地渲染了昔日的繁荣之景,越王破吴而归,义士锦衣还乡,宫女如花满殿,处处洋溢着荣耀与奢华。而后半部分却笔锋一转,只以“只今惟有鹧鸪飞”轻描淡写地勾勒出当下的荒芜。前后的强烈对比,使得诗歌的张力十足。而且,前面对于往昔繁华的描绘越是细致入微、用力渲染,后面陡然转折到如今的冷落时,所产生的冲击力也就愈发强劲,给读者带来的心灵触动也就更为深刻。为了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诗歌的主题思想,李白在这首七绝的艺术结构上大胆创新,做出了不同于常规七绝的独特布局。他打破了传统的叙事节奏,通过这种强烈的今昔对比,让诗歌在有限的篇幅中蕴含了更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给人以无尽的回味与思索空间。
# 唐窦巩有《南游感兴》诗:“伤心欲问当时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盖用李太白《览古》诗意也。
宋吴开《优古堂诗话》
# 吊古诸作,大得风人之体。……《越中览古》诗,前三句赋昔日之豪华,末一句咏今之凄凉。大抵唐人吊古之作,多以今昔盛衰构意,而纵横变化,存乎体裁。
明敖英、凌云《唐诗绝句类选》
# 今世反成怀古等题一套子矣(末句下)。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敖子发曰:此与韩退之《游曲江寄白舍人》、元微之《刘阮天台》三诗,皆以落句转合,有抑扬,有开合。此格,唐诗中亦不多得。
明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
# 三句直下,句转出,此格奇甚。
清钱良择《唐音审体》
# 此“只今惟有”四字用在合句,各尽其妙。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 三句说盛,一句说衰,其格独创。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前《苏台览古》,通首言其萧索,而末一语兜转其盛;此首从盛时说起,而末句转人荒凉,此立格之异也。
清高宗敕《唐宋诗醇》
# 《苏台览古》……是由今溯古也。此首从越王破吴说起。雄图伯业,奕奕声光,追出“鹧鸪”一句结局,是吊古伤今也。体局各异。古人炼局之法,于此可见。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前三句极写其盛,末一句始用转笔以写其衰,格法奇矫。
清李锳、李兆元《诗法易简录》
# 极力振宕一句,感叹怀古,转有余味。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首句冒,二句承,三句转,均言越王之豪王。而三句美女如花,且满春殿。后则寂无所见,惟有鹧鸪飞而已,所谓开与合相关也。而此首“只今惟有”四字,与前首用法大异。前用之于开,而此用之干合也。(品)悲壮。
清朱宝莹《诗式》
# 杜公“蓬莱宫阙对南山”,六句开,两句合;太白“越王句践破吴归”,三句开,一句合,皆律绝中创调。
清管世铭《论文杂言》
# 两诗(指《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占》)皆吊古之作。前首从今月说到古宫人,后首从古宫人说到今鹧鸪,皆以见今昔盛衰不同,令人览之而生感慨、而荣华无常之戒即寓其中。
清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 咏句践平吴事,振笔疾书,其异于平铺直叙者,以真有古茂之致;且末句以“惟有”二字,力绾全篇,诗格尤高。前三句言平吴归后,越王固粉黛三千,宫花春满;战士亦功成解甲,昼锦荣归。曾几何时,而霸业烟消,所余者惟三两鹧鸪,飞鸣原野,与夕阳相映耳。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潘稼堂曰:上三句何等喧热,下一句何等悲感,但用“只今”二字一转,真有绘云汉而暖、绘北风而寒之事。
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上一篇:唐·李白《古风(其五十一)》
下一篇:唐·李白《兴唐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