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女来效颦":越国有一个丑女效仿当时的美女西施因心痛而皱眉的样子,
# 颦:皱眉头。
"还家惊四邻":结果回家时把邻居们吓坏了。
"寿陵失本步":寿陵的一个少年去学邯郸人走路,结果不但没学会连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也忘记了,
# 寿陵:古时燕国的城邑。
"笑杀邯郸人":遭到了人们的耻笑。
"一曲斐然子":写诗作词追求文藻华丽却忽略了实际内容的人,
# 一曲:指一首诗歌。
"雕虫丧天真":只是追求一些雕虫小技,却没抓住真正重要的东西。
# 雕虫:比喻小技,这里指雕琢文字
"棘刺造沐猴":作诗在形式上雕琢,如同在棘刺上雕刻沐猴一样,
# 沐猴:即猕猴。
"三年费精神":费时而不实用。
"功成无所用":成功了也没有用处,
"楚楚且华身":只能满足暂时的虚荣。
"《大雅》思文王":周代《诗经》那种朴质的诗风多好呀,
# 《大雅》:《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
"《颂》声久崩沦":可惜它早已衰亡沦没了。
# 崩沦:衰落。,《颂》:《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
"安得郢中质":怎样才能找到一个像理解楚国石匠那样理解我的郢人,
# 质:这里指施展技艺的对象。,安得:怎能得到。
"一挥成斧斤":让我改变当今文风,恢复古代的风气吧。
# 斤:斧。一挥成风斤。形容挥斧动作迅捷。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讽喻诗。诗中借“丑女效颦”“寿陵失本步”“棘刺造沐猴”等典故,批判了当时诗坛在科举诗赋取士影响下,只重形式、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风气,表达了诗人对诗歌创作应回归正道,重视社会责任与自然本真的强烈呼吁。
2. 写作手法
用典:运用“丑女效颦”“寿陵失本步”“棘刺造沐猴”等典故,借古喻今,生动且深刻地讽刺当下诗坛的不良风气,使抽象的道理具象化,增强了诗歌的说服力与批判力度。夸张:借助“惊四邻”“笑杀人”这般夸张性表述,对模仿创作的可笑后果进行极具画面感的勾勒,营造出讽刺喜剧场景,强烈渲染出此类创作的可鄙之处,有力强化批判讽刺力度。直抒胸臆:“大雅思文王,颂声久崩沦”直接从正面表达对《诗经》传统断绝的深沉感慨,以及对恢复古代真淳诗风的坚定怀想,清晰明了地表明诗人的诗歌创作主张。反问:结尾以反问形式巧用“郢中之质”“运斤成风”典故,深切抒发改革诗风愿望难以施展的急切感与悲叹之情,使情感表达更为深沉强烈,引发读者深度共鸣。
3. 分段赏析
《古风(其三十五)》开篇便以“丑女效颦”“寿陵学步”两个典故,直刺那些毫无创新、盲目模仿他人的所谓诗人及其诗作。这两个典故本身就蕴含着嘲讽之意,李白巧用“惊四邻”“笑杀人”这般生动之语,如同一幅夸张的漫画,将模仿创作带来的可笑、可鄙场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把一味模仿导致的丑态百出、弄巧成拙刻画得入木三分,极大地强化了批判讽刺的力度。诗至第五、六句,“雕虫篆刻”之典登场,李白借此犀利地批判了那些在创作中只知追求形式的人。他们笔下“斐然子”般华美的浮艳诗章,不过是不值一提的小伎俩,真正有志向的人不屑为之。过度执着于此,无疑会让人品与诗品失去原本清新、淳真的特质。在第七至第十句里,第七句直白地运用“棘刺沐猴”典故,紧接着第八、九句暗中引入“屠龙技”典故,进一步对刻意雕琢的创作态度展开猛烈抨击。从真正的创作意义层面审视,这类行为就如同在棘刺上刻猴、研习屠龙之术,纯粹是在白白耗费时间,毫无实际功效。面对此等现象,李白不禁发出疑问:为何许多人还对此乐此不疲呢?随即,他毫不留情地揭露了这些人的真实目的——“楚楚且华身”,不过是想用表面光鲜亮丽的诗句来包装自己,借此获取个人荣耀罢了。这种对待诗歌创作的态度,完全背离了“诗言志”的古训。有感于此,李白在第十一、十二句直接抒发内心感慨:“大雅思文王,颂声久崩沦。”这里的“大雅”与“颂”代表着《诗经》,而“文王”则象征着周代古朴务实的文风。诗句虽词序稍显错落,但表意明确:《诗经》所代表的传统早已断绝没落,李白内心满是对恢复古代周文王时期真淳厚朴诗风的渴望。这两句诗未借助任何典故,纯粹从正面阐明了他的诗歌创作主张,这一主张在其《古风·大雅久不作》中从诗歌发展历程的角度有更为全面、清晰的阐释。尽管李白有着如此坚定的诗风改革主张,然而在当时,想要即刻扭转模仿、雕琢的不良创作风气,恢复《诗经》传统谈何容易。因此,诗篇结尾两句,李白以反问的形式巧妙运用“郢中之质”“运斤成风”的典故,感慨自己即便拥有高超的诗风改革本领,却难以寻觅志同道合之人共同推进。其深层含义是,他的改革诗风的愿望、抱负与才能,难以找到施展的舞台。字里行间,既能感受到李白对改革诗风的热切期盼与急切心情,也能体会到他因缺少知音而产生的深深悲叹。
4. 作品点评
通览李白这首论诗之作,其在表现手法层面,最为显著之处便是对典故的精妙运用。典故内涵丰富,往往涵盖一个生动故事,因而具备极强的概括性与表现力。在本诗中,李白借诸多典故,将抽象的诗歌理论阐释得精炼且深刻,同时赋予了理论以鲜明的生动性与浓郁的抒情性。从典故运用方式来看,诗中的六个典故各有巧妙。有的是明用,直截了当地援引典故;有的为暗用,将典故融入诗句,需细细品味方能察觉;有的以直述方式呈现,有的则用反问增强气势;部分仅点明典故名称,有的却对原典本事加以概括,如“还家惊四邻”,或是进行发挥拓展,像“笑杀邯郸人”。尽管典故众多,却毫无晦涩堆砌之嫌,整首诗对典故的运用可谓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自然流畅。此诗在体式上归属“古风”,也就是“古诗”范畴。内容方面,它积极倡导自古以来优秀的诗歌传统;手法上,凭借大量典故展开论述;语言风格则简古精深。这些要素和谐交融,共同铸就了此诗厚朴、淳古的基本格调。在古代论诗诗的领域里,无论是思想内涵、表现手法,还是艺术风格,这首诗都展现出独特的精妙之处。它是研究李白文学思想的关键资料,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据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对推动唐代诗歌革新、助力唐诗登上中国古代诗歌史巅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讥世之文章无补风教,而因追思《大雅》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此篇盖讥世之作诗赋者,不过藉此以取科第、干禄位而已,何益于世教哉?太白尝论诗曰:“将复古道,非我而谁?”《雅》《颂》之作,太白自负者如此,然安得《雅》《颂》之人识之,使郢中之质能当匠石之运斤耶?
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下一篇:唐·李白《效古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