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ú
láng
wén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běi
què
shèng
rén
tài
kāng
nán
guān
jūn
cuàn
xiá
huāng
hàn
wén
zòu
jūn
tiān
yuè
yuàn
fēng
chuī
dào
láng

译文

朝廷的大人们在教颂盛世的太平安康,我一个罪囚却被放逐到遥远荒僻的地方。闻道朝廷大赦赐酺,奏钧天乐章,多想得到那东风,把这消息吹到夜郎。

逐句剖析

"北阙圣人歌太康":朝廷的大人们在教颂盛世的太平安康,

# 太康:太平安康。,圣人:指皇帝。,北阙:古代皇宫北面的门楼,为大臣等候朝见的地方。此代指朝廷。

"南冠君子窜遐荒":我一个罪囚却被放逐到遥远荒僻的地方。

# 遐荒:远方荒僻之地。,南冠君子:此指被郑人俘虏并献到晋国的楚国伶人钟仪。

"汉酺闻奏钧天乐":闻道朝廷大赦赐酺,奏钧天乐章,

# 钧天乐:天庭仙乐。这里用以指朝廷赐酺时所奏的乐曲。,汉酺:汉时之酺,此以汉代唐。

"愿得风吹到夜郎":多想得到那东风,把这消息吹到夜郎。

# 夜郎:今贵州省桐梓县一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流夜郎闻酺不预》是唐代诗人李白之作,此诗为七言绝句,前两句将朝廷的欢乐祥和与自身流放的凄凉困境对照,凸显落差。后两句借想象乐声传至夜郎,委婉表达渴望赦免回归之心。写作手法看,对比鲜明,强化情感冲击;想象奇妙,增添浪漫色彩。全诗先描绘朝廷之欢,再述自身之困,最后表心愿,层次清晰。该诗虽简短,却深刻传达李白流放时复杂心境,于含蓄中见深情,体现其渴望重回朝廷、一展抱负的急切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李白写这首诗是因为他在被流放夜郎的路上,得知唐肃宗因唐军收复西京而“赐民酺五日”的消息,却因自己被贬谪而无法参与这一盛事,心中感到无奈与感慨,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流夜郎闻酺不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抒情诗。介绍了诗作于李白流放夜郎途中,当时朝廷大赦赐酺,而李白未在被赦之列的背景。体现出强烈的反差,营造出一种失落、忧郁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听闻朝廷宴乐,希望这份喜悦能传递到自己所在之地,早日获得赦免放归的急切心情,借事抒情,将自身渴望摆脱困境、重获自由的情感表露无遗。

2. 写作手法

对比:“北阙圣人歌太康”描绘朝廷的欢乐祥和,“南冠君子窜遐荒”写自己的流放困境,两者形成强烈反差,突出诗人处境的艰难与内心的失落。想象:“愿得风吹到夜郎”运用想象的手法,表达对朝廷活动的向往,希望能通过风将宴会的乐声传递到自己身边,使情感表达更具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开篇以钟仪自比,钟仪身为楚国战俘,即便沦为阶下囚,仍头戴南冠,操着楚地乡音,心中念念不忘楚国。李白亦是如此,他心系唐朝国运,对国家饱含深情。此时的他,在南方遭受拘囚流放,境遇与钟仪极为相似。在浔阳狱中,李白所作的《万愤词投魏郎中》里有“南冠君子,呼天而啼”之句,同样是以钟仪自况,两者可相互印证。当时,唐朝国势渐有起色,朝廷大赦天下并赐酺,本是令人欣喜之事。然而,诗人却要被流放到荒远之地,命运坎坷。“北阙”这两句运用工整的对偶,一边描绘朝廷之上歌舞升平的热闹景象,另一边则刻画自己垂暮之年却被放逐荒僻之地的凄凉处境,恰似杜甫《梦李白》中“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所描述的那般,从中可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凄凉与悲伤。诗的前两句如实叙述现实状况,后两句则转而抒发内心希望。李白期望如钧天乐这般美妙绝伦的乐曲,能顺着风势远远传至夜郎,让自己得以听闻。但实际上,他所求并非仅仅是聆听美妙音乐,而是渴望大赦的恩泽能够降临到自己身上,使自己免除被流放至荒远之地的惩处。在李白的诗作中,每当面对远方暂时无法触及的事物时,他常常凭借奇妙的想象,借助风力来达成心愿。例如,当他思念远贬龙标的王昌龄时,便写下“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流夜郎闻酺不预》的最后两句与之类似,只是此处他并非要将自己的情思吹向远方友人,而是期盼朝廷的恩泽能如春风般吹拂到自己身上。这些都充分展现出李白善于运用丰富想象来抒发内心澎湃情感的独特创作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酬崔十五见招》

下一篇:唐·李白《宣城哭蒋征君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