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qīng
guī
nán
yáng
chuān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yáng
xiān
jiā
róng
qīng
chūn
yuè
líng
dòng
yún
xiá
shì
rén
huà
xīn
yǎng
jīng
yìn
yǎo
tiān
zhēn
zuò
qiān
nián
bié
guī
lái
chéng
guō
xīn

译文

你是我们老子伯阳仙家的子孙,容色依然如青春时候。你将日月秘藏灵洞,亲近云霞远隔世人。心境淡薄颐养精魄,卧伏隐几涵养天真。你可别一去千年才回,归来的时候,城郭虽新而故人已不在。

逐句剖析

"伯阳仙家子":你是我们老子伯阳仙家的子孙,

# 伯阳仙家子:这里指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李耳。

"容色如青春":容色依然如青春时候。

"日月秘灵洞":你将日月秘藏灵洞,

"云霞辞世人":亲近云霞远隔世人。

"化心养精魄":心境淡薄颐养精魄,

"隐几窅天真":卧伏隐几涵养天真。

# 窅:眼睛眍进去,喻深远。

"莫作千年别":你可别一去千年才回,

"归来城郭新":归来的时候,城郭虽新而故人已不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李青归南叶川》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以“伯阳仙家子,容色如青春”起兴,借道家始祖老子(李耳)的典故,将友人李青比作仙家子弟,赞扬其超凡境界;再以“日月秘灵洞,云霞辞世人”等意象,勾勒出修道者的隐逸之境;尾联“莫作千年别,归来城郭新”则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与归来的期许。全诗延续了李白送别诗中常见的仙道意象,既体现了诗人作为老子后代的自豪,字里行间流露出隐逸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诗歌通过描绘容颜年轻的仙家、日月照耀的灵洞、有云霞的隐居处等景物,以及修身养性、保持天真的修行状态,展现李青远离凡尘的仙道形象。既表达了对友人高洁志趣的赞美,又暗含对其挣脱尘世羁绊、于天地间悠然自得的美好期许,在送别中寄托了对生命本真的思考。

2. 写作手法

起兴:以“伯阳仙家子,容色如青春”起兴,开篇便将李青比作仙家子弟,既点出其超凡特质,又为后文描绘隐逸之境做了铺垫,自然引出对友人的赞美。意象组合:“日月秘灵洞,云霞辞世人”将“日月”“灵洞”“云霞”等意象组合,勾勒出远离尘世的清幽之境,展现出修道者隐居之地的神秘与超脱,营造出独特的意境。渲染:“日月秘灵洞,云霞辞世人”以日月隐现灵洞、云霞远离尘世的仙家奇景,生动渲染出李青隐居之地的清幽神秘,有力烘托出他超凡脱俗、不染凡尘的仙人形象。想象:“莫作千年别,归来城郭新”巧妙想象友人归来时城郭焕然一新的场景,既传递出对重逢的乐观期许,又含蓄道出时光飞逝、世事变迁的深沉感慨,让惜别之情更显真挚动人。

3. 分段赏析

首联“伯阳仙家子,容色如青春”,开篇点明李青身份,伯阳仙家的传人,用“容色如青春”描绘其面容如少年般娇嫩,以“青春”这一充满生机的意象,直接凸显李青不染凡尘的气质,打破凡人对“仙家”难接近的刻板印象,让人直观感受到其仙风道骨与生命活力。颔联“日月秘灵洞,云霞辞世人”,进一步渲染李青的隐逸之境。“日月秘灵洞”写其居于灵洞之中,日月光芒仿佛被洞天藏起来,暗示此地不是俗世可见的;“云霞辞世人”则通过云霞远离尘世、相伴仙人的描写,将李青的生活环境与世俗彻底隔绝,以自然之景烘托其超脱凡尘的高洁。颈联“化心养精魄,隐几窅天真”,转入对李青修行之道的揭示。“化心”指修炼内心,“养精魄”强调涵养精神本源,展现其主动修行的过程;“隐几”即凭几而坐,“窅天真”意为保持天真本性,揭示其修行本质并非刻意求仙,而是通过内心修炼回归本真,体现道家“返璞归真”的核心思想。尾联“莫作千年别,归来城郭新”,收束全诗时情感独特。“莫作千年别”看似劝慰李青不必因离别而感伤,实则暗喻修行者与世俗的时间差别;“归来城郭新”想象他日重逢时人间城楼已焕然一新,以“城郭新”暗指世事变迁、时光流转,既表达对友人脱离时间束缚的隐喻赞美,又以“新”字传递出对生命永恒与自然变化的豁达。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鲁郡尧祠送吴五之琅琊》

下一篇:唐·李白《酬崔十五见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