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目高泰山":鱼的眼珠即使堆得比泰山还高,
# 鱼目高泰山:“鱼目”二句:鱼目高高堆如泰山也不如一片玉。鱼目:鱼的眼珠子。一说鱼目指夜明珠。
"不如一玙璠":却哪里比得上一块美玉,
# 玙璠:美玉。
"贤甥即明月":贤甥就是珍贵的明月珠,
# 明月:珍珠名。
"声价动天门":声望和身价振动了天门。
"能成吾宅相":一定会成为我家的宰相外甥,
"不减魏阳元":声望和身价振动了天门。
# 阳元:晋人魏舒,字阳元。《晋书·魏舒传》:少孤,为外家宁氏所养。宁氏起宅,相宅者云:“当出贵甥。”外祖母以魏氏甥小而慧,意谓应之。舒曰:“当为外氏成此宅相。”
"自顾寡筹略":再看看我自己却缺少良谋大略,
# 寡筹略:少谋略。筹略:筹画,谋略。
"功名安所存":至今仍未取得功名。
"五木思一掷":真想像赌博一样奋力一掷五木,
# 五木:古代博具以所木为子,一具五枚。古博戏樗蒲用五木掷采打马,其后则掷以决胜负。后世所用骰子相传即由五木演变而来。
"如绳系穷猿":我的处境好似被绳拴任的猿猴,穷途末路。
"枥中骏马空":榴头没有池骋干里的骏马,
"堂上醉人喧":堂上充满醉酒的狂呼。
"黄金久已罄":黄金早已挥撒全无,
"为报故交恩":为了酣报故友的恩情。
"闻君陇西行":听说你要去陇西郡,
# 陇西:郡名,唐陇右道有陇西郡,即渭州,治所在今甘肃陇西县东南。
"使我惊心魂":真使我心里吃惊不已。
"与尔共飘飖":我与你是飘泊的人,
# 飘飖:流落,飘泊。
"云天各飞翻":如今又要分手各奔前途。
"江水流或卷":江水流淌有时会时弯时曲,
"此心难具论":我的心绪却难以一一发泄。
"贫家羞好客":贫困的人家难于好客,
# 家:一作“居”。
"语拙觉辞繁":笨嘴人总会感到言词繁绮。
"三朝空错莫":徒然让你冷落寂寞了三日,
# 错莫:犹落寞,冷落之意。,三朝:即三日之义。
"对饭却惭冤":对着蒲饭惭愧自己的无能。
# 饭:一作“饮”。
"自笑我非夫":嘲笑自己不是个大丈夫,
# 非夫:非丈夫。
"生事多契阔":生活中充满了勤劳辛苦。
# 契阔:勤苦,劳苦。《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毛传:“契阔,勤苦也。”
"蓄积万古愤":心里番积着不尽的忧愁,
"向谁得开豁":发泄给谁才使自己获得解脱。
# 开豁:解除,消除之意。
"天地一浮云":天地如同一片小小的浮云,
# 浮云:喻不值得关心之事。
"此身乃毫末":我如同细微的毫毛尖。
# 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十分细微。
"忽见无端倪":看起来天地似乎无边无际,
# 端倪:头绪,边际。
"太虚可包括":然而天地又被笼括进太虚。
# 太虚:谓气这一宇宙万物最原始的实体。
"去去何足道":不要说什么越走越远,
"临歧空复愁":面对分离的岔路口心中又充满忧愁。
"肝胆不楚越":你我肝胆相近,不似楚越两地一样隔远,
# 肝胆不楚越:“肝胆”二句:《庄子·德充符》:“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乡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山河亦衾裯":远离山河却如同盖一床被褥。
# 衾裯:被子和帐子。
"云龙若相从":如果有一天风云际会,
# 云龙:《易·乾》:“云从龙,风从虎。”云龙相从,喻君臣遇合。
"明主会见收":圣明的君主还会把我起用。
"成功解相访":功成名就时,你如果想起要寻找我,
"溪水桃花流":我正在一溪清流、两岸桃花的世外隐居。
# 桃花:此用东晋陶潜《桃花源记》典故。言其归隐之地。,溪:一作“绿”。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赠别诗。描绘了李白与从甥高五的离别场景,既流露对晚辈的勉励与期许,又暗含怀才不遇的愤懑。展现豪放不羁的性情,寄寓超脱尘俗的豁达,交织着对理想的执着与现实的悲慨。
2. 写作手法
用典:“能成吾宅相,不减魏阳元”一句,化用《晋书·魏舒传》典故,魏舒少孤,外家起宅时相宅者预言“当出贵甥”,后魏舒果然显贵。李白借此赞誉从甥高五才智不输古人,暗含对其前程的期许。“五木思一掷”暗引《世说新语》桓温与袁耽樗蒲之典,以“掷五木”喻决意挣脱功名羁绊,展现其豪放不羁的性情。“溪水桃花流”则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寄寓超脱尘世、归隐江湖之志,与诗中“天地一浮云”的虚无感相呼应。反衬:鱼目高泰山,不如一玙璠”一句,以鱼目堆山之虚高反衬玙璠美玉的纯粹,暗喻贤甥高洁不群。“贤甥即明月,声价动天门”,借明月辉映天门的壮阔意象,反衬其才华横溢、声名显赫,与世俗庸才形成鲜明对比。而“自顾寡筹略,功名安所存”则以自嘲式反衬,将诗人仕途困顿与从甥的昂扬进取并置,深化了对其命运的关切与自身失意的怅惘。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一共分为四段。第一段开头的六句话,都是在夸赞诗人的从甥。“鱼目高太山,不如一玙璠”,这两句诗一开头就写得特别精彩,就像从天上飞落下来,掉在玉盘里一样令人惊艳。意思是哪怕夜明珠堆得跟泰山一样高,也比不上一块美玉。这两句议论很吸引人,也为后面继续夸赞从甥做好了铺垫。接下来两句,诗人把从甥比作明月,这评价可太高了!明月挂在天上,所有人都会抬头看,名气大得很。一句“动天门”,表面说惊动天门,实际上是在衬托他在人间的影响力,一句话有两层意思,写得特别巧妙。“能成吾宅相,不减魏汤元”这两句用了一个典故。魏汤元就是魏舒,他小时候没了父母,在外祖父家长大。外祖父家盖房子的时候,看风水的人说:“这家会出个有出息的外甥。”外祖父一家看魏舒小时候就很聪明,觉得这话应验了。魏舒却说:“我一定会让这话成真。”这两句诗其实是在说,诗人的从甥才华很高,一点也不比魏舒差。有人可能觉得,诗人把这么有才华的从甥,说成“能成吾宅相”,好像有点贬低他,其实不是这样。诗人是从长辈的角度说的,话里话外都是爱惜。从“自顾”开始的八句话是第二段,这一段诗人说了自己的情况。他刚刚夸完从甥“能成吾宅相”,就觉得自己比不上,所以才会说“自顾寡筹略,功名安所存”。李白没得到什么功名,是不是因为他没什么谋略,这还不好说。有人说“从政治思想家和活动家的角度看,李白实在不算高明”,但其实他在仕途上不顺利,主要是因为那些有权有势的人说他坏话。李白在政治上受了挫折之后,心里还是想着报国,但有时候也会冒出不想做官、灰心丧气的念头。“五木”往后的六句话,直接说了他当时的处境。诗人把自己比作被绳子拴住的猿猴,没有一点自由,心里想着像古人玩博戏那样,把五木一扔,摆脱官职的束缚。这里用了一个典故,以前桓宣武和袁修道玩博戏,袁修道觉得牌运不好,生气地把五木扔了。李白用这个典故,是有自己的想法在里面。李白一向看不起那些权贵,却特别看重朋友之间的情谊。为了报答老朋友的恩情,他不在乎花光所有的钱;为了让朋友喝得开心,他连自己的骏马都舍得拿去换酒。他这个人性格豪爽侠义,不把钱财当回事,每次遇到老朋友,都会大方帮忙,一高兴起来,就连珍贵的“五花马,千金裘”都拿去换美酒,只为了和朋友“同销万古愁”。这首诗里“枥中”这四句说自己的情况,把他豪爽重情义的性格表现得特别清楚。从“闻君”开始的十句话是第三段,这段写的是离别的心情。“闻君陇西行,使我惊心魂”,一听说从甥要去陇西,要知道陇西在唐朝的时候是边疆,又荒凉又远。去这么个地方,怎么能不让人担心呢。后面几句写的就是送别时那种复杂的心情。诗人说想和从甥一起走,就像寒鸟飞进荒原,在雪天里各自纷飞。但他心里其实很矛盾,又没明说,只说这种心情就像江水翻滚,说也说不完。“贫家羞好客,语拙觉辞繁”,意思是家里穷却偏偏喜欢招待客人,嘴笨却又觉得想说的话太多,这种矛盾的心情很难说清楚。所以那几天他都打不起精神,吃饭的时候都觉得心里愧疚。这段写离别的内容,特别细致,反复诉说,让人感同身受。最后一段从“自笑”这句话开始,说的是宽心的话。意思是:我笑话自己不像个大丈夫,生来就有好多烦心事摆脱不了。心里积攒了这么多忧愁和愤怒,到哪儿才能排解呢?想想自己就像天地间的一片浮云,又像万物中的一根毫毛,很快就会消失不见,最后融入大自然。古代的哲学家说“万物散而为太虚”。想到这些,诗人就觉得“去去何足道?临歧空复愁”,意思是从甥去陇西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在岔路口分别的时候,发愁也没用。“肝胆不楚越;山河亦衾帱。”这句话出自《庄子・德充符篇》,说要是从不同的角度看,肝和胆虽然离得近,也像楚国和越国那么远;要是从相同的角度看,世间万物其实都是一样的。诗人用这句话来开导自己,既然万物都一样,人和自然是一体的,那山河也就跟床上的被子没什么区别了。这是他借庄子的话,表达自己豁达的心态。“云龙若相从,明主会见收。”这句话出自《易乾・文言》,说云跟着龙,风跟着虎,是同类之间的感应,后来用来比喻君主得到贤能的臣子,臣子遇到英明的君主。诗人是说,从甥这次去陇西,如果能遇到好机会,建立功业,皇帝肯定会把他召回朝廷重用。最后诗人说到自己,话里还有别的意思。“成功解相访,溪水桃花流”,意思是等从甥功成名就了,别忘了来找我,到时候可以去有溪水、有桃花的地方找我。晋代的陶渊明写过《桃花源记》,里面那种没有尘世烦恼、自由自在的生活,是很多在官场失意的人都向往的。李白在《古风·郑客西入关》中写下“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表达了对世外桃源的向往。这首诗结尾用“溪水桃花流”作结,暗含了诗人归隐山林的心愿。
# 此诗先夸从甥后述己况,再写别甥离绪,最后以旷达之情作结。整首诗开阖有致,起伏变化,一气双收,可谓大家风范。其夸张之笔,不失真情;沉郁之处,一往情深;开豁之辞,声情并振,将爽直和委婉、挚着和超脱熔为一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
《辽宁大学学报》主编宋绪连
上一篇:唐·李白《赠别郑判官》
下一篇:唐·李白《相和歌辞·长信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