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去绝国":流水奔向遥远的国度,
# 绝国:极为辽远的邦国。,去:离开,离去。
"浮云辞故关":浮云辞别故乡的关塞。
# 辞:告别。,浮云:飘浮在空中的云。
"水或恋前浦":流水也会依恋曾经流过的江浦,
# 前浦:指旧日的堤岸。
"云犹归旧山":浮云尚且会回归原来的山峦。
"恨君流沙去":可恨你远赴流沙而去,
# 流沙:地名,在玉门关外。因其地沙流随风而行所以叫“流沙”。流:一作龙。
"弃妾渔阳间":把我独自丢在渔阳这地方。
# 渔阳:地名。在今天津蓟县一带。
"玉箸夜垂流":晶莹的泪滴在夜里流淌,
# 夜垂:一作日夜。,玉箸:形容晶莹的泪行。
"双双落朱颜":双双落在美丽的脸庞。
# 朱颜:指女子美好的容颜。
"黄鸟坐相悲":黄莺声声啼叫似在一同悲戚,
# 黄鸟:即黄莺。
"绿杨谁更攀":那绿杨如今又有谁去攀折。
# 攀:攀援。,更:复,再。,绿杨:比喻女子年龄渐渐长大,由青春妙龄进入中年时代。
"织锦心草草":想织锦寄情却心神不宁,
# 心草草:心里不踏实。
"挑灯泪斑斑":挑亮灯火泪水打湿衣衫留下斑斑痕迹。
"窥镜不自识":对着镜子竟认不出自己,
"况乃狂夫还":更何况是那远行的你归来时呢。
# 狂夫:这里指丈夫。,乃:如果。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闺怨诗。全诗描绘了征戍背景下,一位独居渔阳的女子思念远赴流沙的丈夫的情景,通过流水、浮云等意象和“玉箸垂泪”“挑灯织锦”等细节,表达了女子的孤寂哀怨与深切的相思之情。
2. 写作手法
起兴:诗人以“流水去绝国,浮云辞故关”起兴,先描绘流水奔向远方、浮云离开故地的景象,自然引出下文征戍背景下独居女子对远行丈夫的思念,用自然物象的漂泊不定暗喻远行者的状态,为后文刻画女子的孤寂哀怨做了铺垫。比喻:“玉箸夜垂流,双双落朱颜”中,诗人以“玉箸垂泪”作喻,将思妇的泪水比作“玉箸”。玉箸洁白、修长,既写出了泪水的晶莹,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女子深夜独自垂泪的情态,将无形的悲伤具象化,凸显出其因思念而悲恸的程度之深。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流水去绝国,浮云辞故关。水或恋前浦,云犹归旧山”,首二句以“流水”“浮云”起笔,描绘自然之物的远行:流水奔向遥远的“绝国”,浮云离开熟悉的“故关”,暗喻丈夫远行的情景。后两句转折,写流水或许仍眷恋先前的水浦,浮云尚且会回归旧时的山峦。这里以自然物的“恋”与“归”,反衬丈夫一去不返的决绝,既含对丈夫的牵挂,也藏着思妇对“归”的期盼,笔法委婉,将抽象的思念寄托于具象景物之中。接着两句“恨君流沙去,弃妾渔阳间”,由景入情,直接抒发情感。“流沙”指遥远的边疆,“渔阳”为思妇独居之地,一远一近对比,凸显空间阻隔。“恨”字并非真的怨恨,而是深爱的极致表现,藏着对丈夫远行的不舍;“弃”字看似怨怼,实则写出被独自留下的孤独,丈夫奔赴边疆,自己却困于空闺,直白点出思妇的处境与心绪。再接下来四句“玉箸夜垂流,双双落朱颜。黄鸟坐相悲,绿杨谁更攀”,前两句聚焦思妇的情态:“玉箸”以玉制筷子比喻泪水,写她深夜独自垂泪,泪水滑落美丽的容颜,“双双”既指两行泪水,也暗示孤独无依。后两句借景物烘托:黄鸟的悲鸣仿佛在应和她的愁苦,曾经与丈夫共攀的绿杨,如今无人同赏。物是人非的对比,将思妇的孤独与悲伤从个人情态扩展到周遭环境,更显凄凉。后四句“织锦心草草,挑灯泪斑斑。窥镜不自识,况乃狂夫还”,前两句写思妇试图通过“织锦”寄情,却因心绪烦乱(“心草草”)难以成事;挑灯夜坐时,泪水打湿衣物,留下斑斑痕迹,细节中见出相思的煎熬。后两句以“窥镜”的动作收束:思妇照镜时,竟认不出自己憔悴的模样,可见相思已让她容颜大变。末句“况乃狂夫还”以反问收束,“狂夫”是对丈夫的亲昵称呼,看似自嘲“丈夫归来也认不出自己”,实则藏着对重逢的隐忧与深切思念。
4. 作品点评
诗人刻画闺妇的无限相思与无穷忧愁,全诗未用“愁”字与“相思”二字,却以离别之恨引发的泪水贯穿始终,以此凸显诗歌主题。尤其是结尾两句,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 此篇是咏窦滔妻苏氏若兰织锦。
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 起极苍浑,结亦峭健,虽带齐梁格调,气骨自别。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下一篇:唐·李白《送客归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