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ī
qíng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liú
shuǐ
jué
guó
yún
guān
shuǐ
huò
liàn
qián
yún
yóu
guī
jiù
shān
hèn
jūn
liú
shā
qiè
yáng
jiān
zhù
chuí
liú
shuāng
shuāng
luò
zhū
yán
huáng
niǎo
zuò
xiāng
bēi
绿
yáng
shuí
gèng
pān
zhī
jǐn
xīn
cǎo
cǎo
tiǎo
dēng
lèi
bān
bān
kuī
jìng
shí
kuàng
nǎi
kuáng
huán

译文

流水奔向遥远的国度,浮云辞别故乡的关塞。流水也会依恋曾经流过的江浦,浮云尚且会回归原来的山峦。可恨你远赴流沙而去,把我独自丢在渔阳这地方。晶莹的泪滴在夜里流淌,双双落在美丽的脸庞。黄莺声声啼叫似在一同悲戚,那绿杨如今又有谁去攀折。想织锦寄情却心神不宁,挑亮灯火泪水打湿衣衫留下斑斑痕迹。对着镜子竟认不出自己,更何况是那远行的你归来时呢。

逐句剖析

"流水去绝国":流水奔向遥远的国度,

# 绝国:极为辽远的邦国。,去:离开,离去。

"浮云辞故关":浮云辞别故乡的关塞。

# 辞:告别。,浮云:飘浮在空中的云。

"水或恋前浦":流水也会依恋曾经流过的江浦,

# 前浦:指旧日的堤岸。

"云犹归旧山":浮云尚且会回归原来的山峦。

"恨君流沙去":可恨你远赴流沙而去,

# 流沙:地名,在玉门关外。因其地沙流随风而行所以叫“流沙”。流:一作龙。

"弃妾渔阳间":把我独自丢在渔阳这地方。

# 渔阳:地名。在今天津蓟县一带。

"玉箸夜垂流":晶莹的泪滴在夜里流淌,

# 夜垂:一作日夜。,玉箸:形容晶莹的泪行。

"双双落朱颜":双双落在美丽的脸庞。

# 朱颜:指女子美好的容颜。

"黄鸟坐相悲":黄莺声声啼叫似在一同悲戚,

# 黄鸟:即黄莺。

"绿杨谁更攀":那绿杨如今又有谁去攀折。

# 攀:攀援。,更:复,再。,绿杨:比喻女子年龄渐渐长大,由青春妙龄进入中年时代。

"织锦心草草":想织锦寄情却心神不宁,

# 心草草:心里不踏实。

"挑灯泪斑斑":挑亮灯火泪水打湿衣衫留下斑斑痕迹。

"窥镜不自识":对着镜子竟认不出自己,

"况乃狂夫还":更何况是那远行的你归来时呢。

# 狂夫:这里指丈夫。,乃:如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闺情》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于752年在渔阳所作。诗中从一位因征戍与丈夫分离的女子视角出发,延续了唐代闺怨诗的传统主题。开篇以流水、浮云起兴,暗喻远行之人漂泊无定,接着以女子口吻,通过“玉箸垂泪”“黄鸟悲啼”“挑灯织锦”等日常细节,一步步描绘出她面容憔悴、孤独哀怨的模样。结尾“窥镜不自识”的细节,体现出长久分离给她身心带来的巨大伤害。全诗借助自然意象与直白的情感抒发,语言朴实却饱含深情,在李白一贯的豪放风格之外,展现了他创作中细腻婉转的另一面。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于752年在渔阳(今北京大兴区)创作,以征戍背景下的女性视角展开,延续了唐代闺怨诗的传统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闺怨诗。全诗描绘了征戍背景下,一位独居渔阳的女子思念远赴流沙的丈夫的情景,通过流水、浮云等意象和“玉箸垂泪”“挑灯织锦”等细节,表达了女子的孤寂哀怨与深切的相思之情。

2. 写作手法

起兴:诗人以“流水去绝国,浮云辞故关”起兴,先描绘流水奔向远方、浮云离开故地的景象,自然引出下文征戍背景下独居女子对远行丈夫的思念,用自然物象的漂泊不定暗喻远行者的状态,为后文刻画女子的孤寂哀怨做了铺垫。比喻:“玉箸夜垂流,双双落朱颜”中,诗人以“玉箸垂泪”作喻,将思妇的泪水比作“玉箸”。玉箸洁白、修长,既写出了泪水的晶莹,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女子深夜独自垂泪的情态,将无形的悲伤具象化,凸显出其因思念而悲恸的程度之深。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流水去绝国,浮云辞故关。水或恋前浦,云犹归旧山”,首二句以“流水”“浮云”起笔,描绘自然之物的远行:流水奔向遥远的“绝国”,浮云离开熟悉的“故关”,暗喻丈夫远行的情景。后两句转折,写流水或许仍眷恋先前的水浦,浮云尚且会回归旧时的山峦。这里以自然物的“恋”与“归”,反衬丈夫一去不返的决绝,既含对丈夫的牵挂,也藏着思妇对“归”的期盼,笔法委婉,将抽象的思念寄托于具象景物之中。接着两句“恨君流沙去,弃妾渔阳间”,由景入情,直接抒发情感。“流沙”指遥远的边疆,“渔阳”为思妇独居之地,一远一近对比,凸显空间阻隔。“恨”字并非真的怨恨,而是深爱的极致表现,藏着对丈夫远行的不舍;“弃”字看似怨怼,实则写出被独自留下的孤独,丈夫奔赴边疆,自己却困于空闺,直白点出思妇的处境与心绪。再接下来四句“玉箸夜垂流,双双落朱颜。黄鸟坐相悲,绿杨谁更攀”,前两句聚焦思妇的情态:“玉箸”以玉制筷子比喻泪水,写她深夜独自垂泪,泪水滑落美丽的容颜,“双双”既指两行泪水,也暗示孤独无依。后两句借景物烘托:黄鸟的悲鸣仿佛在应和她的愁苦,曾经与丈夫共攀的绿杨,如今无人同赏。物是人非的对比,将思妇的孤独与悲伤从个人情态扩展到周遭环境,更显凄凉。后四句“织锦心草草,挑灯泪斑斑。窥镜不自识,况乃狂夫还”,前两句写思妇试图通过“织锦”寄情,却因心绪烦乱(“心草草”)难以成事;挑灯夜坐时,泪水打湿衣物,留下斑斑痕迹,细节中见出相思的煎熬。后两句以“窥镜”的动作收束:思妇照镜时,竟认不出自己憔悴的模样,可见相思已让她容颜大变。末句“况乃狂夫还”以反问收束,“狂夫”是对丈夫的亲昵称呼,看似自嘲“丈夫归来也认不出自己”,实则藏着对重逢的隐忧与深切思念。

4. 作品点评

诗人刻画闺妇的无限相思与无穷忧愁,全诗未用“愁”字与“相思”二字,却以离别之恨引发的泪水贯穿始终,以此凸显诗歌主题。尤其是结尾两句,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篇是咏窦滔妻苏氏若兰织锦。

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 起极苍浑,结亦峭健,虽带齐梁格调,气骨自别。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题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

下一篇:唐·李白《送客归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