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越溪女":越溪美女西施,
"明艳光云海":她明艳的光彩照亮了云与海。
"未入吴王宫殿时":未入吴王宫殿的时候,
# 未:一作来。
"浣纱古石今犹在":越溪浣纱的古石现在依然存在。
# 古:一作故。
"桃李新开映古查":两岸桃李新花掩映古杏,
"菖蒲犹短出平沙":溪中的菖蒲还短,刚刚长出平沙。
"昔时红粉照流水":曾几何时你红粉白脂当流照水,
# 粉:一作颜。
"今日青苔覆落花":如今却青苔上面飘满落花。
"君去西秦适东越":祝八兄,这次辞别西秦到东越西施故乡,
"碧山青江几超忽":那碧绿的山峦和青色的江水是多么遥远渺茫啊。
"若到天涯思故人":如果到了天涯海角思念老朋友,
"浣纱石上窥明月":就在那浣纱石上仰望明月吧。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引用“浣纱石”典故,借西施浣纱的故事,点明主题并增添历史厚重感,同时与送别之情相结合,表达对友人的深情与期许。借景抒情:通过描绘“桃李新开映古查,菖蒲犹短出平沙”等自然景物,抒发对友人离别的感慨和对往昔的怀念,情景交融,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对比:诗中“昔时红粉照流水,今日青苔覆落花”通过今昔对比,突出了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增强了诗歌的沧桑感和情感深度。象征:诗中“浣纱石上窥明月”以“明月”象征思念与纯洁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美好祝愿。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诗中“桃李新开”“菖蒲犹短”等生机勃勃的景象,反衬出离别之情的深沉与无奈,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效果。比喻:诗中“昔时红粉照流水”以“红粉”比喻西施的美貌,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昔日的繁华与美好,与“今日青苔覆落花”形成鲜明对比。虚实结合:诗中“未入吴王宫殿时,浣纱古石今犹在”将历史传说与现实景物相结合,虚实相生,既展现了历史的深远,又增强了诗歌的现实感。夸张:“明艳光云海”中,用“光云海”来形容西施的明艳,将西施的美丽程度进行了夸张性的描述,仿佛她的光彩能够照亮云海,突出了西施容貌的极其出众,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深刻的印象,展现出西施的绝世容颜如同神话般令人惊叹。
2. 分段赏析
“西施越溪女,明艳光云海。未入吴王宫殿时,浣纱古石今犹在”,先以夸张之笔描绘西施的明艳动人,再由西施引出浣纱石,点明其历史悠久,为后文的感慨做铺垫。“桃李新开映古查,菖蒲犹短出平沙。昔时红粉照流水,今日青苔覆落花”,前两句描写当下桃李、菖蒲的清新之景,后两句通过今昔对比,借景抒情,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君去西秦适东越,碧山青江几超忽”叙述友人的行程,以山水的遥远迷茫暗示友人旅途的艰辛和未知。“若到天涯思故人,浣纱石上窥明月”,结尾想象友人在远方思念自己的情景,将惜别之情表达得含蓄而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