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沧江月":春华掩映沧江明月,
"秋色碧海云":秋色如同碧海层云一样悠远。
"离居盈寒暑":我们离别快居一年,
"对此长思君":常常思念你。
"思君楚水南":我在南方楚水边,
"望君淮山北":你在淮山北。
"梦魂虽飞来":梦魂虽然会飞来,
"会面不可得":可不能会面。
"畴昔在嵩阳":以前我们在嵩山东坡,
"同衾卧羲皇":同床共被,惬意如羲皇上人。
"绿萝笑簪绂":赏玩绿萝而嘲笑仕宦,
"丹壑贱岩廊":居住丹壑而鄙视朝廷。
"晚途各分析":晚年我们各自分离,
"乘兴任所适":高兴去那就去那里。
"仆在雁门关":我在在雁门关的时候,
"君为峨眉客":你却在峨眉山作客。
"心悬万里外":思年高悬在万里之外,
"影滞两乡隔":滞留的身影却被山水相隔。
"长剑复归来":各仗长剑归来,
"相逢洛阳陌":相逢洛阳的城郊。
"陌上何喧喧":洛阳阡陌噪音喧喧,
"都令心意烦":令人心烦意乱。
"迷津觉路失":世路如迷津,那里有出路,
"托势随风翻":依仗权势的人随风翻腾。
"以兹谢朝列":跟朝廷说句再见,
"长啸归故园":长啸着回归故乡。
"故园恣闲逸":故园多闲逸,可以恣行无忌,
"求古散缥帙":打开书卷看看古籍。
"久欲入名山":早就想去名山隐居,
# 入:一作寻。
"婚娶殊未毕":然而婚娶大事还没有办妥。
# 娶:一作嫁。
"人生信多故":人生变化太多,
"世事岂惟一":世事那有那么单纯。
"念此忧如焚":每每想起此事就忧心如焚,
"怅然若有失":怅然不安。
"闻君卧石门":听说你现在云卧石门,
"宿昔契弥敦":以前我们多么融洽。
"方从桂树隐":刚刚来到桂树茂盛的幽壑隐居,
"不羡桃花源":用不着羡慕桃花源。
"高风起遐旷":你抱负远大,胸怀宽阔,
"幽人迹复存":此地还有古代幽人的遗迹。
"松风清瑶瑟":松风清朗,瑶瑟幽鸣,
"溪月湛芳樽":观赏溪月,频酌芳樽。
"安居偶佳赏":真是个值得欣赏的安居之处,
"丹心期此论":丹心有待到此一论。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分段赏析
前四句:“春华沧江月,秋色碧海云。离居盈寒暑,对此长思君。”开篇点题,以景起兴。“春华沧江月,秋色碧海云”描绘出春秋两季不同的自然景色,春天繁花盛开,映照在苍茫的江面上;秋天云雾缭绕在碧海之上。如此宏大而优美的景色,却无法驱散诗人内心的孤独。“离居盈寒暑,对此长思君”,点明分别已久,在这寒来暑往的日子里,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愈发浓烈,为全诗奠定了思念的基调。中间四句:“思君楚水南,望君淮山北。梦魂虽飞来,会面不可得。”进一步深化思念之情。“思君楚水南,望君淮山北”,诗人身处异地,从楚水之南思念着在淮山之北的友人,南北相隔,距离遥远。“梦魂虽飞来,会面不可得”,即便在梦中诗人的灵魂能够飞到友人身边,但醒来后却发现依然无法与友人相见,这种思念却又无法相见的痛苦,更加深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中间四句:“畴昔在嵩阳,同衾卧羲皇。绿萝笑簪绂,丹壑贱岩廊。”此部分回忆往昔与友人同游嵩阳的美好时光。“畴昔在嵩阳,同衾卧羲皇”,描绘出两人在嵩阳时,亲密无间,仿佛回到了羲皇时代般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绿萝笑簪绂,丹壑贱岩廊”,以绿萝嘲笑簪绂(代指官服),丹壑轻视岩廊(代指朝廷官位),表现出他们当时对功名利禄的不屑,追求一种远离尘世的生活境界,与后文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相呼应。中间六句:“晚途各分析,乘兴任所适。仆在雁门关,君为峨眉客。心悬万里外,影滞两乡隔。”这几句叙述分别后两人的不同境遇。“晚途各分析,乘兴任所适”,说明到了晚年,两人因各自的志向和兴趣,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仆在雁门关,君为峨眉客”,明确了两人的具体位置,一个在北方寒冷的雁门关,一个在西南的峨眉山,相隔万里。“心悬万里外,影滞两乡隔”,形象地表达出诗人虽然心系友人,却因身处异地而无法相见的无奈与惆怅。中间六句:“长剑复归来,相逢洛阳陌。陌上何喧喧,都令心意烦。迷津觉路失,托势随风翻。”这里讲述诗人归来后在洛阳与友人相逢的情景。“长剑复归来,相逢洛阳陌”,诗人佩剑归来,在洛阳的道路上与友人相遇。“陌上何喧喧,都令心意烦”,然而洛阳道路上的喧闹繁华却让诗人感到心烦意乱,这与他内心渴望的宁静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迷津觉路失,托势随风翻”,诗人在这繁华的尘世中迷失了方向,如同在迷茫的渡口找不到出路,只能随着外界的形势四处飘荡,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中间四句:“以兹谢朝列,长啸归故园。故园恣闲逸,求古散缥帙。”因对洛阳的喧闹感到失望,诗人决定告别朝廷,回归故乡。“以兹谢朝列,长啸归故园”,诗人毅然决然地告别了朝廷中的官员,放声长啸着回到故乡。“故园恣闲逸,求古散缥帙”,回到故乡后,诗人尽情享受闲适安逸的生活,沉浸在古籍之中,翻阅那些散发着淡淡书香的线装书卷,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中间六句:“久欲入名山,婚娶殊未毕。人生信多故,世事岂惟一。念此忧如焚,怅然若有失。”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无奈。“久欲入名山,婚娶殊未毕”,诗人很早就想进入名山隐居,但婚娶之事却还没有完成,现实的束缚让他无法立刻实现自己的愿望。“人生信多故,世事岂惟一”,诗人感慨人生充满了各种变故,世事纷繁复杂,不仅仅是自己这一件事。“念此忧如焚,怅然若有失”,想到这些,诗人忧愁得像火烧一样,怅然若失,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中间四句:“闻君卧石门,宿昔契弥敦。方从桂树隐,不羡桃花源。”此处听闻友人的隐居生活,诗人对友人的情谊更加深厚。“闻君卧石门,宿昔契弥敦”,听说友人隐居在石门,诗人回忆起往昔两人的情谊更加深厚。“方从桂树隐,不羡桃花源”,友人正沉醉于桂树环绕的隐居生活,连桃花源那样的地方都不羡慕,进一步突出了友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满足。中间四句:“高风起遐旷,幽人迹复存。松风清瑶瑟,溪月湛芳樽。”这几句描绘了友人隐居之地的优美景色和宁静生活。“高风起遐旷,幽人迹复存”,高远的清风兴起于旷远之地,隐士的踪迹依然存在,营造出一种空灵、清幽的氛围。“松风清瑶瑟,溪月湛芳樽”,松间的清风使瑶瑟的声音更加清越,溪边的明月映照在酒杯之中,展现出友人隐居生活的惬意与自在。中间两句:“安居偶佳赏,丹心期此论。”表达诗人对与友人相聚交流的期待。“安居偶佳赏,丹心期此论”,友人安稳地居住在此,偶尔享受美好的景致,诗人怀着一颗赤诚之心,期待着能与友人一同谈论人生,分享彼此的感悟,体现出两人之间深厚的友情和对隐居生活的共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