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贵公子":像那大梁的贵公子信陵君,
# 贵公子:指信陵君,其门下有食客数千人。,大梁:战国魏都,在今河南开封市。
"气盖苍梧云":气势能盖住苍梧的云霞。
"若无三千客":如果没有门下的三千食客,
"谁道信陵君":谁又能知晓信陵君的美名。
"救赵复存魏":信陵君援救赵国又保存了魏国,
# 存魏:魏安鳌王三十年,秦兵东伐魏,魏以信陵君为将,破秦兵于河外,乘胜逐秦兵至函谷关,秦兵不敢出。,救赵:《史记·魏公子列传》载,秦昭王进兵包围赵都邯郸,魏王派兵前去救援,却只是观望,后信陵君盗得军符前往救赵,才解赵之围。
"英威天下闻":他的英名威望天下传扬。
"邯郸能屈节":在邯郸能够放下尊贵身份,
"访博从毛薛":追随毛公、薛公访求贤能。
"夷门得隐沦":在夷门结识了隐者侯生,
"而与侯生亲":与他亲近有加。
"仍要鼓刀者":还邀请了屠夫朱亥,
"乃是袖槌人":他就是那个袖藏铁锤的勇士。
"好士不尽心":如果不真心诚意地对待贤士,
"何能保其身":又怎能保全自身。
"多君重然诺":非常赞赏您看重承诺,
"意气遥相托":凭借意气与我遥相托付。
"五马入市门":您乘坐五马高车进入市门,
# 市门:市肆之门,即江夏北市门。,五马:汉代太守出行时乘坐五马之车,故以“五马”为太守的代称。
"金鞍照城郭":金色的马鞍照亮了城郭。
"都忘虎竹贵":全然忘却太守的尊贵身份,
"且与荷衣乐":与我这平民之人畅快游乐。
# 荷衣:隐士与草民的服饰。太白自喻。
"去去桃花源":您前往那如桃花源般的武陵,
"何时见归轩":何时才能见到您归来的车驾。
"相思无终极":我的相思之情没有尽头,
"肠断朗江猿":听闻朗江的猿啼令我肝肠寸断。
# 朗江:即朗溪。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大量运用信陵君的典故,如“若无三千客,谁道信陵君。救赵复存魏,英威天下闻。邯郸能屈节,访博从毛薛。夷门得隐沦,而与侯生亲。仍要鼓刀者,乃是袖槌人”。借信陵君广纳贤才、救赵存魏、礼贤下士等事迹,将郑太守与信陵君类比,生动形象地突出郑太守好士重情的品质,使诗歌内涵更为丰富,表达更具说服力,也让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郑太守的高尚品格。对比:“都忘虎竹贵,且与荷衣乐”,将郑太守身为太守的尊贵身份(虎竹象征权力)与他不顾身份,乐意与李白(荷衣常指平民或隐士穿着,此处指代李白)交往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郑太守不看重权贵地位,珍视友情的高尚人格,进一步强化了对郑太守人品的赞美。借景抒情:结尾“相思无终极,肠断朗江猿”,借朗江猿啼这一凄凉之景,抒发李白与郑太守分别后的无尽相思之情。猿啼在古诗中常营造悲伤氛围,李白借此景将自己内心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与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使情感抒发更为含蓄且深沉。
2. 分段赏析
诗开篇以大梁贵公子信陵君起笔,“大梁贵公子,气盖苍梧云”,以夸张手法极言信陵君气度非凡,实则为引出对郑太守的赞美,暗示郑太守亦有如此卓越风姿。接着详细叙述信陵君诸多事迹,“若无三千客,谁道信陵君。救赵复存魏,英威天下闻……何能保其身。”,通过这些典故,将郑太守类比信陵君,凸显郑太守好士如信陵君般真诚,展现其高尚品格。“多君重然诺,意气遥相托。五马入市门,金鞍照城郭”,描绘郑太守信守承诺,千里迢迢从庐山奔赴江夏相访李白,其车马华丽,入城时光彩照人,足见对此次会面的重视,也体现出二人之间深厚的意气相投之情。“都忘虎竹贵,且与荷衣乐”,进一步刻画郑太守不顾自己太守的尊贵身份,乐于与李白结交,突出其重情重义,不慕权贵的品质。最后“去去桃花源,何时见归轩。相思无终极,肠断朗江猿”,表达李白对郑太守前往武陵的不舍,想象分别后自己将陷入无尽相思,以朗江猿啼衬托内心悲伤,将二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