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解长剑":你年少时能解下长剑,
"投赠即分离":如今我以诗相赠,你我就要分别。
"何不断犀象":为何这把剑不能像斩断犀象的利刃那般?
"精光暗往时":往日的精光已悄然黯淡。
"蹉跎君自惜":你要珍惜时光,莫让岁月蹉跎,
"窜逐我因谁":我遭流放漂泊,又是因谁而起?
"地远虞翻老":像虞翻那样在偏远之地老去,
"秋深宋玉悲":又似宋玉在深秋里满怀悲戚。
"空摧芳桂色":纵然美好的桂色被无端摧残,
"不屈古松姿":你也应如古松般保持不屈的姿态。
"感激平生意":感念你我平生的情谊,
"劳歌寄此辞":我把这抒怀的歌辞寄给你。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赠友抒怀诗。介绍了以少年解剑相赠起笔,借犀象断截、芳桂摧折等意象及虞翻遭贬、宋玉悲秋等典故倾诉的内容,体现了诗人流放岁月的蹉跎之叹与自身坎坷际遇,通过芳桂易摧与古松不屈的对比凸显了傲岸精神,表达了对友人的感激及诀别时的旷达,展现了李白五言诗情感沉郁、气骨遒劲的独特艺术魅力。
2. 写作手法
对比:“空摧芳桂色,不屈古松姿”运用了对比手法。把“芳桂”易被摧折而失其色泽,与“古松”不屈不挠、保持挺拔姿态进行鲜明对照。一边是脆弱易逝,一边是坚韧永恒,在强烈的反差中,凸显出诗人虽身处流放困境,遭受挫折磨难,却依然坚守高洁品格、傲岸不屈的精神。用典:“地远虞翻老,秋深宋玉悲”巧用虞翻与宋玉典故。虞翻因直言被贬至偏远之地,年老困苦;宋玉作《九辩》等抒悲秋之情。作者以虞翻、宋玉自比,借典故表达自己流放夜郎,处境偏远、年老失意,且悲秋伤怀,暗喻自身坎坷际遇与悲愤心境。意象组合:“空摧芳桂色,不屈古松姿”运用意象组合手法,将“长剑”“犀象”“芳桂”“古松”等意象组合。以解剑赠别起笔,借断犀象喻往昔精光不再,用摧芳桂、不屈松,抒流放蹉跎,多种意象交织,生动展现复杂心境与身世之感。
3. 分段赏析
“少年解长剑,投赠即分离”,诗人回忆少年时期,解下长剑赠予友人,随即踏上分离之路。这一场景,既有青春豪情的洒脱,又为全诗奠定了离别的惆怅基调。那把长剑,不仅是物质的馈赠,更象征着年少时纯粹的友情与无畏的志向。“何不断犀象,精光暗往时”,时光流转,往昔长剑的精光已黯淡。犀象象征着珍贵与锐利,精光不再,暗示着岁月的消磨、理想的受挫,以及世事的无常变迁,流露出诗人对时光匆匆、壮志未酬的叹惋。“蹉跎君自惜,窜逐我因谁”,诗人将笔触转向当下,友人蹉跎岁月,自己无辜被贬窜逐。“时情弃仲翔”的典故暗藏其中,借古喻今,表达出对自身遭遇的不平与愤懑,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的关切与同情。“地远虞翻老,秋深宋玉悲”,运用虞翻被贬远地、宋玉悲秋的典故,进一步渲染出悲凉的氛围。诗人以虞翻自比,感慨身处偏远之地,年华老去;又似宋玉,在深秋时节,悲叹命运多舛。“空摧芳桂色,不屈古松姿”,以芳桂易摧、古松不屈作比,展现出诗人虽遭受挫折,但内心坚守高洁品格、不屈服于命运的姿态。“感激平生意,劳歌寄此辞”,直抒胸臆,将一生的感激之情融入劳歌之中,赠予友人。整首诗情感真挚深沉,既有对往昔的怀念,对当下的悲愤,又有对未来的坚守。
上一篇:唐·李白《流夜郎题葵叶》
下一篇:唐·李白《古风(其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