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guī
zhōng
nán
shān
sōng
kān
jiù
yǐn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lái
nán
shān
yáng
shì
shì
què
xún
zhōng
shuǐ
hái
wàng
yán
xià
shí
qiáng
wēi
yuán
dōng
chuāng
luó
rào
běi
bié
lái
néng
cǎo
zhǎng
shù
chǐ
qiě
mìng
jiǔ
zūn
zhuó
táo
yǒng

译文

我回到终南之阳的松龙,处处与我离开时没有什么不同。再看一看山间溪中的流水,望一望岩下石头的踪影。蔷薇依傍在东窗下,女萝在北壁攀绕而生。别来还不到几日,山间的草木已长高数尺,枝叶茂盛。还是先把酒杯拿出来,独饮陶醉在这长夜之中。

逐句剖析

"我来南山阳":我回到终南之阳的松龙,

# 南山阳:指终南山之南。

"事事不异昔":处处与我离开时没有什么不同。

"却寻溪中水":再看一看山间溪中的流水,

"还望岩下石":望一望岩下石头的踪影。

"蔷薇缘东窗":蔷薇依傍在东窗下,

"女萝绕北壁":女萝在北壁攀绕而生。

"别来能几日":别来还不到几日,

# 能几日:其邠州、坊州之行不足一年。

"草木长数尺":山间的草木已长高数尺,枝叶茂盛。

"且复命酒樽":还是先把酒杯拿出来,

"独酌陶永夕":独饮陶醉在这长夜之中。

# 永夕:长夜,彻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归终南山松龛旧隐》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应作于诗人北上邠坊后,重返终南山隐居之地时。终南山的松龛曾是李白遁世栖息之所,当他再度归来,春日的故地依旧保持着往昔的模样,潺潺流水、嶙峋山石、葱郁草木,仿佛时光未曾在此留下痕迹,熟悉的景致勾起诗人万千思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作者描绘了中南山归途之景、旧居之景,表达归山后的欣慰之情。

2. 写作手法

白描:“我来南山阳,事事不异昔。却寻溪中水,还望岩下石。”诗中一连四句用白描手法描写旧居风貌:溪水清浅,细波潺潺流向远方,似与往昔无异;嶙峋山石宛如老友,殷勤相迎;窗外蔷薇如期绽放,鲜妍如初;墙头绿萝肆意攀爬,生机盎然。这由远及近、由外而内的铺陈,在“事事不异昔”的熟稔图景里,暗藏诗人奔波归来后的亲切与释然。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以归山后的欣慰之情为核心。虽未明言李白出山缘由,但从诗中对归山后轻松熟悉环境及心灵抚慰的着重描写,可推知其出山经历并不顺遂。“我来南山阳,事事不异昔。却寻溪中水,还望岩下石。”诗中一连四句勾勒旧居风貌:溪水清浅,细波潺潺流向远方,似与往昔无异;嶙峋山石宛如老友,殷勤相迎;窗外蔷薇如期绽放,鲜妍如初;墙头绿萝肆意攀爬,生机盎然。这由远及近、由外而内的铺陈,在“事事不异昔”的熟稔图景里,暗藏诗人奔波归来后的亲切与释然——或许正是因曾经历陌生而紧绷的心灵跋涉,才更觉故地的安稳珍贵。“蔷薇缘东窗,女萝绕北壁。别来能几日,草木长数尺。”诗的后半段笔锋一转,以“变”写惊喜:“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化用诗意),不过短暂离别,旧居草木已疯长数尺。这一“变”既暗藏时光流转的刻度,更见诗人对旧居细节的珍视与热爱。“且复命酒樽,独酌陶永夕。”当一个带着奔波疲惫或失意伤痕的人,重新投入旧居怀抱,潺潺溪水洗去仆仆行尘,郁郁草木慰藉沧桑心灵,其间的陶然之乐,恰是对漂泊人生的温柔疗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和平恬淡,太白诗中变调,故朱子谓太白诗不专是豪放。

明李沂《唐诗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

下一篇:唐·李白《题随州紫阳先生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