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shàn
yáo
shào
bàn
yuè
tái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táo
gōng
yǒu
xìng
cháng
rén
zhù
tái
xiàng
bàn
yuè
huí
xiàng
gāo
chéng
zhì
jiǔ
wàng
bái
yún
shāng
biāo
hán
qiū
shān
yuǎn
hǎi
sāng
zhè
luó
píng
shuǐ
qiě
míng
lìng
rén
jìng
zhōng
dāng
guò
jiāng
ài
zàn
chí
chú

译文

陶沔公真是逸兴横飞,与普通人那是相当的不同类。他筑的高台不方不圆,却如同天上的半个月亮,并且与高高的城墙相对。我们且在高台置酒,边看白云边喝酒,岂不痛快,那讨厌的秋风也想从高高的梧桐树梢下来,凑趣喝一杯。萧瑟的山峦走入远方的大海,宽敞平坦的大地上罗列着桑树。城边的湖水明亮如绿醅,让我想起在浙江镜湖的好时光。总是要过长江到江南去,到镜湖看看。但我十分爱恋单父琴台的优美景色,并想暂时在那呆一段时间。

逐句剖析

"陶公有逸兴":陶沔公真是逸兴横飞,

# 逸兴:超逸豪迈的意兴。,陶公:即陶少府。

"不与常人俱":与普通人那是相当的不同类。

# 俱:同。

"筑台像半月":他筑的高台不方不圆,却如同天上的半个月亮,

"回向高城隅":并且与高高的城墙相对。

# 城隅:城角。,回向:一作“迥出”。远对。

"置酒望白云":我们且在高台置酒,边看白云边喝酒,岂不痛快,

"商飙起寒梧":那讨厌的秋风也想从高高的梧桐树梢下来,凑趣喝一杯。

# 梧:树名,树叶可口养蚕。,商飙:秋风。陆机《园葵》诗:“时逝柔风戢,岁暮商飙飞。”吕延济注:“商飙,秋风也。”商,中国古代五音之一,古人将五音与四季、五方相配,商音配秋,主西。商:一作“高”。飙,指风。

"秋山入远海":萧瑟的山峦走入远方的大海,

"桑柘罗平芜":宽敞平坦的大地上罗列着桑树。

# 平芜: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罗:分布、分散。,桑柘:桑木与柘木。柘,树名,树叶可以养蚕。

"水色渌且明":城边的湖水明亮如绿醅,

# 明:一作“清”。,渌:清澈。

"令人思镜湖":让我想起在浙江镜湖的好时光。

# 镜湖:即鉴湖。其水清,澄明如镜,在会稽、山阴两县界,其水清澈,澄明若镜,故名。今名鉴湖,在浙江绍兴城西南。

"终当过江去":总是要过长江到江南去,到镜湖看看。

# 过江去:指过长江到江南去。

"爱此暂踟蹰":但我十分爱恋单父琴台的优美景色,并想暂时在那呆一段时间。

# 踟蹰:徘徊不进的样子。此处意为逗留、停留。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细腻描绘了登临半月台所眺望到的壮丽景象,既凸显了单父半月台的独特地形与美景,又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诗人对它的喜爱与赞赏之情。前四句赞美陶沔与半月台,中间四句描绘登台所见的秋景,后两句抒发对美景的留恋。整首诗如画般展现景致,意境悠远深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是诗人于天宝四载(745)寄居山东时所创作的作品。史料记载,李白曾四次造访单父,前后累计居留达数月之久。在此期间,他时常前往琴台,饮酒吟诗,以抒发心中的情怀,共计留下了八首描绘单父风光的诗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登临诗。中细腻勾勒了登临半月台所见的秋日景致。既展现了单父半月台的独特地形与秀美风光,又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诗人对它的钟爱之情。全诗如画卷般铺展,意境悠远而深邃。每一句诗都如同一幅秋色盎然的图画,使得诗中的景象清晰明朗,场面开阔宏大,极具感染力。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绘半月台的壮丽景色,如秋山、远海、桑柘、平芜、水色等,将这些自然景物作为情感的载体,抒发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留恋之情。这种手法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远。比喻:诗人用“筑台像半月”来比喻半月台的形状,形象地描绘了台子的外观。这种比喻手法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而富有想象力。直抒胸臆:诗人在诗中直接表达了对友人陶少府超凡脱俗情趣的赞美,如“陶公有逸兴,不与常人俱”。这种直接抒情的方式,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鲜明而直接。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两句,诗人赞美陶公的逸兴与众不同,并引出那远筑于城隅的半月台。诗中的“兴”与“逸兴”,皆与陶公那悠游自在的情怀紧密相连。诗人特别强调了陶公的兴致与常人的迥异,这种独特的情怀为诗歌营造了一种令人心驰神往的意境。“逸兴”二字,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诗人当时的闲适脱俗、超脱潇洒、率意愉快的心境。中间两句,诗人细腻地描绘了登台眺望所见的壮丽景象,并在高台上设酒宴饮,一边欣赏着琴台的美景,一边畅饮美酒。诗人巧妙地抓住了秋日天高云淡、视野开阔的特点,无论是秋云、秋树、秋山、秋木,还是那遥遥相对的战地,都清晰可见,尽收眼底。这使得诗中的景象显得格外明朗,场面异常阔大。如“秋山入远海”、“桑柘罗平芜”、“水色渌且明”等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生动的秋色图,既展现了半月台的独特风貌,又自然地流露出诗人对它的喜爱之情。最后两句,诗人笔锋一转,写到城边的湖水明亮如绿醅,让他不禁想起了在浙江镜湖度过的美好时光。然而,诗人却更加钟情于单父琴台的优美景色,愿意暂时留在这里,沉醉在这片美景之中。“踟蹰”二字,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徘徊不进的状态,虽然对浙江镜湖的景色心有所向,但单父的美景却让他更加陶醉,难以割舍。这进一步衬托了诗人对半月台的深深依恋和不舍之情。

4. 作品点评

《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情感,描绘了诗人登临半月台所见的壮丽景色,以及对这片美景的深深眷恋。诗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交相辉映,既展现了秋日景色的明媚与辽阔,又抒发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诗人的笔触流畅自然,意境深远,让读者在品味诗句的同时,仿佛也能感受到那份超脱与潇洒,对半月台的优美景色心生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襟怀高旷,人如其诗。

清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敕编《唐宋诗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

下一篇:唐·李白《春归终南山松龛旧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