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思茂宰":天子思念贤能的地方长官,
"天枝得英才":皇族中得到了李铭这样的英才。
"朗然清秋月":(李铭)如同明朗的秋月,
"独出映吴台":独自闪耀映照吴地的高台。
"落笔生绮绣":下笔如同生出绮丽的锦绣文章,
"操刀振风雷":处理政务如雷霆般有气势。
"蠖屈虽百里":虽然暂时屈居在百里之地(任义兴宰),
"鹏鶱望三台":却如大鹏展翅期望高升。
"退食无外事":办公之余没有其他杂事,
"琴堂向山开":琴堂对着青山敞开。
"绿水寂以闲":绿水安静闲适,
"白云有时来":白云时而飘来。
"河阳富奇藻":(李铭)像潘岳在河阳一样富有奇妙的文采,
"彭泽纵名杯":(李铭)如同陶渊明在彭泽一样纵情于美酒。
"所恨不见之":遗憾的是没能见到他,
"犹如仰昭回":就像仰望天上的星辰。
"元恶昔滔天":从前大恶人罪恶滔天,
"疲人散幽草":疲惫的百姓逃散在荒草丛中。
"惊川无活鳞":受惊的河流里没有活鱼,
"举邑罕遗老":整个城邑很少有老人留存。
"誓雪会稽耻":(李铭)发誓要雪洗会稽般的耻辱,
"将奔宛陵道":奔赴宛陵(义兴)治理。
"亚相素所重":亚相(上级官员)一向看重他,
"投刃应桑林":他处理政务像庖丁解牛一样熟练。
"独坐伤激扬":独自静坐为(当地的情况)而激愤感慨,
"神融一开襟":心情舒畅时敞开胸怀。
"弦歌欣再理":欣慰地重新恢复礼乐教化,
"和乐醉人心":和谐欢乐的氛围陶醉人心。
"蠹政除害马":去除弊政,除掉害群之马,
"倾巢有归禽":离散的百姓如同归巢的鸟儿。
"壶浆候君来":百姓提着酒浆等候您到来,
"聚舞共讴吟":相聚跳舞共同歌唱。
"农人弃蓑笠":农民放下蓑衣斗笠,
"蚕女堕缨簪":养蚕女掉落头上的缨簪。
"欢笑相拜贺":百姓欢笑互相拜贺,
"则知惠爱深":由此可知您的仁爱深厚。
# 则知惠爱深:亚相李公重之以能政,中丞李公免罢以移官。
"历职吾所闻":我所听闻任职的人当中,
"称贤尔为最":称赞贤能您是最突出的。
"化洽一邦上":您的教化遍及一县,
"名驰三江外":声名远扬到三江之外。
"峻节贯云霄":您高尚的节操直贯云霄,
"通方堪远大":才略通达能够担当远大使命。
"能文变风俗":您能用文章教化改变风俗,
"好客留轩盖":好客留住众多宾客。
"他日一来游":日后有机会前来游览,
"因之严光濑":借此与您同游严光濑。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比喻:“朗然清秋月,独出映吴台”,将李铭比作明朗的秋月,突出其出众、高洁的形象,如同秋月独照吴台,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对比:“元恶昔滔天,疲人散幽草。惊川无活鳞,举邑罕遗老”与“壶浆候君来,聚舞共讴吟。农人弃蓑笠,蚕女堕缨簪。欢笑相拜贺,则知惠爱深”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描绘李铭到任前义兴的衰败、百姓的困苦,后者展现其到任后百姓的欢乐、对他的爱戴,突出李铭治理的显著成效。用典:“河阳富奇藻”用潘岳任河阳令时,在县中广种桃李,以文采著称的典故,赞扬李铭富有才华。
2. 分段赏析
“天子思茂宰,天枝得英才。朗然清秋月,独出映吴台。落笔生绮绣,操刀振风雷。蠖屈虽百里,鹏鶱望三台。”开篇点明天子寻求贤能地方官,李铭作为皇族英才得任义兴宰,以秋月为喻突出其出众,赞扬他才华横溢、理政雷厉风行,同时表达对其未来高升的期许。“退食无外事,琴堂向山开。绿水寂以闲,白云有时来。河阳富奇藻,彭泽纵名杯。”描绘李铭闲暇时的生活场景,琴堂对山,山水相伴,闲适自在,并以潘岳、陶渊明的典故,进一步丰富其形象,展现其才华与情趣。“元恶昔滔天,疲人散幽草。惊川无活鳞,举邑罕遗老。誓雪会稽耻,将奔宛陵道。亚相素所重,投刃应桑林。独坐伤激扬,神融一开襟。弦歌欣再理,和乐醉人心。”先描述李铭到任前义兴因恶势力肆虐而衰败的景象,再写他决心改变现状,凭借才能治理地方,最终使当地恢复和谐欢乐的氛围。“蠹政除害马,倾巢有归禽。壶浆候君来,聚舞共讴吟。农人弃蓑笠,蚕女堕缨簪。欢笑相拜贺,则知惠爱深。历职吾所闻,称贤尔为最。化洽一邦上,名驰三江外。峻节贯云霄,通方堪远大。能文变风俗,好客留轩盖。他日一来游,因之严光濑。”继续阐述李铭去除弊政,使百姓归心,受到百姓热烈拥戴,高度评价其政绩与品德,赞扬他节操高尚、才略远大,表达日后同游的愿望。
上一篇:唐·李白《东海有勇妇》
下一篇:唐·李白《寄上吴王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