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迥出江上山":远远出现于江面上的天门山,
# 迥出:高远挺拔。
"双峰自相对":两座山峰隔江相对。
"岸映松色寒":江岸掩映在松色中显出了寒意,
"石分浪花碎":巨石将江浪激成花一样碎。
"参差远天际":天边的群山参差起伏,
# 参差:高低不齐。
"缥缈晴霞外":缥缈立于晚霞外围。
"落日舟去遥":航船随着落日远去,
"回首沈青霭":四看山色苍苍,如同沉于一片青霭。
# 青霭:青色的烟云。,沈:一作“沉”。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山水题材的五言古诗,借天门山雄伟的山峰与澄澈的江水等景象,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由衷赞叹。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诗中既有静态的描写,如“双峰自相对”“岸映松色寒”,展现出天门山的雄伟与宁静;也有动态的描写,如“石分浪花碎”“落日舟去遥”,描绘出江水激荡和船只远去的动态画面。远近结合:诗中既有近景的细腻描写,如“岸映松色寒”,也有远景的宏大描绘,如“参差远天际,缥缈晴霞外”。这种远近结合的手法,使诗歌的意境更加开阔。借景抒情:“落日舟去遥,回首沈青霭”,诗人通过描写自己在落日时分乘船离去,回首看到天门山渐渐隐没在青色云雾中的景象,借这一离别之景,抒发了对天门山美景的留恋之情,使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诗人以开阔的视角描绘了天门山的雄伟轮廓。双峰对峙,高耸入云,俯瞰着奔腾的大江。岸边的松树在寒气中显得格外苍翠,而江水拍击岩石,激起层层浪花。这四句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既展现了天门山的静态之美,又描绘了江水的动态之感。后四句诗人将视角转向远方,山峰在天际间错落参差,与缥缈的云霞融为一体。落日西下,归舟渐行渐远,回首望去,山色已隐入青霭之中,显得朦胧而悠远。这四句不仅描绘了天门山的远景,还通过“落日”“归舟”等意象,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
4. 作品点评
《姑孰十咏·天门山》全诗笔触细腻,描写手法高超,语言运用极为精妙。作者凭借简练且生动的语言,搭配精准的形容词,将天门山的景色栩栩如生地呈现。像描绘山峰高耸、江水清澈等景象,用词虽简,却让景致跃然纸上,无论是朴素直白之处,还是精妙形容之语,都相得益彰。诗中的意象选取精妙,山峰、江水、松树、石头与浪花等意象相互交织,构建出天门山独特的风貌。通过这些意象,生动地展现出天门山的壮美,营造出雄浑又富有动态的画面感,使读者仿若身临其境。在情感表达上,这首诗真挚且强烈。作者借对天门山壮丽景色的刻画,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美的执着追求。
下一篇:唐·李白《古风其五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