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按宝剑":秦始皇手按锋利的宝剑,
"赫怒震威神":盛大的怒气震动了天地神灵。
# 震威神:一作“振威神”,气盛而显示严伟。威神,凶威之神。此指海神。,赫怒:盛怒。
"逐日巡海右":他追逐着太阳巡视海疆之畔,
# 逐日巡海右:“逐日”二句:谓运石架桥过海。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三齐记略》:秦始皇作石桥,欲过海观日出处,于是有神人能驱石下海,城阳十一山,石尽起立,云石去不速,神人辄鞭之,尽流血。海右,指东海边。
"驱石驾沧津":驱赶巨石架起横跨沧海的桥梁。
# 沧津:海上渡口。,驾:凌驾,一作“架”。
"征卒空九宇":征调天下士兵使九州劳力枯竭,
# 九宇:即九州,天下之意。宇:一作寓。
"作桥伤万人":修建桥梁让万千百姓伤亡。
"但求蓬岛药":只一门心思想要蓬莱仙岛的长生药,
# 但求蓬岛药:“但求”句: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三十七年,徐巿(黻)等诈秦始皇去蓬莱山求神药。蓬岛,蓬莱山,古代传说中的神山名。
"岂思农扈春":又怎会顾念农时与春耕的繁忙。
# 农扈春:指古时农正春扈氏,上古官名。传说古少昊之世,置九农正以教民耕种,称曰九扈。
"力尽功不赡":最终精力耗尽却未达成心愿,
# 不赡:不足。
"千载为悲辛":千年之后仍令人深感悲怆。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史诗。诗中描绘了秦始皇持剑发怒、巡游天下的威严场景,继而揭露其为求长生的暴行,直指其因追逐虚妄的蓬莱仙药,置民生于不顾,暗含对统治者滥用民力、忽视民生的谴责。
2. 写作手法
用典:“驱石驾沧津”句巧用“驱石”典故,原指秦始皇欲造桥渡海,驱赶石头入海成桥。作者借此典写秦皇强征百姓驱石架桥,既契合其巡海求仙的史实,又以“征卒空九宇,作桥伤万人”揭露其暴行致民不聊生,用神话般的造桥行为反衬秦皇迷信妄为,借典故批判其不顾民生只求仙药的荒唐,点明“力尽功不赡”的悲剧结局,讽刺意味强烈。
3. 分段赏析
秦始皇凭借六代积累的基业,用强硬手段统一全国,吞并两周、消灭诸侯,登上最高皇位,用严刑峻法统治天下,威震四方。他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封建帝国,却仅存在十多年,传到第二代就灭亡了。西汉初年的政治家们研究过这个问题,有人认为是秦不施行仁义、只用暴政;有人指出是过度消耗民力满足私欲;路温舒甚至总结了十条过失。到了李白生活的时代,虽然距离秦亡快一千年,但唐朝正由盛转衰,作为关心时政的诗人,他重提这段历史,曲折表达对当时局势的担忧。他的《古风》有两首专门写秦始皇,第三首(《古风·秦皇扫六合》)较全面评价了秦始皇的功过,另一首则不同,重点揭示秦始皇求仙对百姓和农业造成的伤害,希望引起统治者重视。“秦皇按宝剑,赫怒震威神。”开头两句,诗人刻画了秦始皇威风凛凛、气势逼人的形象。这两句化用江淹《恨赋》中“秦帝按剑,诸侯西驰,削平天下,同文共规”的内容。按理说,凭借国家统一的大好局面、封建社会上升期的势头,加上秦始皇个人的才能和威严,统一后的秦朝完全可以采取休养生息的宽和政策,促进社会繁荣稳定,实现长治久安。但秦始皇却推行暴政:修建阿房宫、扩建驰道、建造骊山陵、寻求不死药,一心想见到神仙,完全不顾百姓死活。这些行为在刚建立的政权中埋下了严重危机。所以,开头虽写出秦始皇的威严,结合他称帝后的种种行为,以及后文“逐日驱石”“征卒作桥”“求药伤农”的描述,其实是表面赞扬、实际暗含批评,既有漫画式的讽刺,也带着惋惜遗憾。诗中写了秦始皇求仙的两件荒谬事:一是建桥想渡海看太阳升起的地方、见海神;二是寻求蓬莱岛的不死药。“逐日巡海右,驱石架沧津。”说秦始皇建石桥想渡海观日出,有神人能驱石入海,城阳一座山的石头都立起来,向东倾倒,像跟着他走。这带有神话色彩。但诗人接着指出“征卒空九宇,作桥伤万人”——建桥的不是神人,而是天下的征卒。“空”字说明征调的士兵极多;为建桥,士兵死伤上万人。据《水经注》等书记载,秦始皇在海中建石桥,海神帮忙竖柱,他要求见海神,海神说“我长得丑,别画我,等见了皇帝再说”,于是深入海中四十里。始皇让左右别动手,工匠偷偷用脚画下海神模样。海神生气说“皇帝背约”,说完退去。始皇上马返回时,前脚刚上岸,后脚桥就塌了,只有他勉强登岸,画海神的人被淹死,众山的石头也坍塌了。这就是“伤万人”的由来。相比《古风》其三“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的描述,这里写得更惨痛。《史记·封禅书》提到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看起来像云,上面有仙人和不死药。秦始皇多次派人去寻药,船在海中总因风受阻,始终没找到。公元前210年,他南巡后取海路北归,仍希望能遇到仙山拿到药,结果没找到,死在回程的路上。所以诗中说“力尽功不赡”——费尽力气却没成功,最终死在路上,不死药还是没得到,这是极大的讽刺。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但求蓬岛药”后、“力尽功不赡”前插入“岂思农鳸春”一句,暗示始皇求仙的根本动机是满足私欲。历史上讽刺秦始皇求仙的诗不少,比如南朝沈约《游沈道士馆》就指出他“锐意三山上”是因为“欢娱人事尽,情性犹未充。”,私欲无穷。李白的深刻之处在于,他认为求仙求药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直接影响农耕和百姓生计。这种对民生和农业的破坏,才是最严重的后果。“千载为悲辛”总结以上两件事,直抒胸臆。伤古其实是为悲今,咏史是为了讽刺、警示当下。不可否认,李白受道家思想影响较深,离开长安后还加入道籍;但另一方面,他以冷静敏锐的眼光,看到了道教求仙对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秦始皇的悲剧,值得同样对求仙有兴趣的唐代最高统治者反思。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通过借秦国的史事来隐喻当时的政治,前九句主要叙述秦国的事情,直到最后一句“千载为悲辛”才点明作者的意图,这种写法含蓄委婉,很有技巧。和《古风》其三多依据历史记载不同,这首诗更多采用神话传说,引用典故也比较灵活,整体风格错综迷离,带有浪漫色彩,但又没有脱离秦始皇这个人物的历史真实。这样的写法更能让读者产生联想,读完后余味悠长。
# 李太白《古风》二卷,近七十篇,分欲为神仙者,殆十三四。或欲把芙蓉而蹑太清,或欲挟两龙而凌倒景,或欲留玉舄而上蓬山,或欲折若木而游八极,或欲结交王子晋,或欲高挹卫叔卿。或欲借白鹿于赤忪子。或欲餐金光于安期生。岂非因贺季真有“谪仙”之目,而固为是以信其说邪?抑身不用,郁郁不得志,而思高举远引邪?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 《古风》两卷,多效陈子昂,亦有全用其句处。太白去子昂不远,其尊慕之如此。
宋朱熹《朱子语类》
# 此六十八首,与陈拾遗《感遇》之作笔力相上下,唐诸人皆在下风。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按白《古风》五十九章,所言者世道之治乱,文辞之纯驳,人物之邪正,与夫游仙之术,宴饮之情,意高而论博,间见而层出,讽刺当乎理,而可以规戒者,得风人之体。三百篇一下,汉魏晋以来,官诗之大家数者,必归于白,出于天授,有非人力所及也。
明朱谏《李诗选注》
# 朱子云:太白《古风》自子昂《感遇》中来。然陈以精深,李以鸿朗。而陈有意乎古,李近自然。
明梅鼎祚、屠隆《李杜二家诗钞评林》
# 太白《古风》,其篇富于子昂之《感遇》,俭于嗣宗之《咏怀》,其抒发性灵,寄托规讽,实相源流也。似嗣宗诗旨渊放,而文多隐避,归趣未易测求。子昂淘洗过洁,韵不及阮、而浑穆之象,尚多包含。太白六十篇中,非指言时事,即感伤己遭,循径而窥,又觉易尽。此则役于风气之递盛,不得不以才情相胜,宣泄见长。律之德制、未免言表系外,尚有可议;亦时会使然,非后贤果不及前哲也。
明胡震亨《李杜诗通》
# 太白《古风》八十二首,发源于汉魏,而托体于阮公。然寄托犹苦不深,而作用间尚未尽委蛇盘礴之妙,要之雅道时存。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
# “大雅久不作”诸诗,非太白断不能作,子美亦未有此体。
清吴乔《围炉诗话》
# 阮嗣宗《咏怀》、陈子昂《感遇》、李太白《古风》、韦苏州《拟古》,皆得《十九首》遗意。于麟云:“唐无古诗而有其古诗。”彼仅以苏、李《十九首》为古诗耳;然则子昂、太白诸公非古诗乎?余意历代五古,各有擅长。
清宋荦《漫堂说诗》
# 太白《古风》较伯玉《感遇》似过为激楚之间,而韵度少减。“糟糠养贤才”“浮云蔽紫闼”,允涉径露。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古风》五十九首非一时之作,年代先后亦无伦次,盖后人取其无题苦汇为一卷耳。
清赵翼《瓯北诗话》
# 太白《古诗》五十九首,是被放后蒿目时事,洞烛乱源,而忧谗畏讥,不敢显指。
清陈仅《竹林答问》
上一篇:唐·李白《越女词五首(其五)》
下一篇:唐·李白《舞曲歌辞·东海有勇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