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ēng
shí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qín
huáng
àn
bǎo
jiàn
zhèn
wēi
shén
zhú
xún
hǎi
yòu
shí
jià
cāng
jīn
zhēng
kōng
jiǔ
zuò
qiáo
shāng
wàn
rén
dàn
qiú
péng
dǎo
yào
nóng
chūn
jìn
gōng
shàn
qiān
zǎi
wéi
bēi
xīn

译文

秦始皇手按锋利的宝剑,盛大的怒气震动了天地神灵。他追逐着太阳巡视海疆之畔,驱赶巨石架起横跨沧海的桥梁。征调天下士兵使九州劳力枯竭,修建桥梁让万千百姓伤亡。只一门心思想要蓬莱仙岛的长生药,又怎会顾念农时与春耕的繁忙。最终精力耗尽却未达成心愿,千年之后仍令人深感悲怆。

逐句剖析

"秦皇按宝剑":秦始皇手按锋利的宝剑,

"赫怒震威神":盛大的怒气震动了天地神灵。

# 震威神:一作“振威神”,气盛而显示严伟。威神,凶威之神。此指海神。,赫怒:盛怒。

"逐日巡海右":他追逐着太阳巡视海疆之畔,

# 逐日巡海右:“逐日”二句:谓运石架桥过海。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三齐记略》:秦始皇作石桥,欲过海观日出处,于是有神人能驱石下海,城阳十一山,石尽起立,云石去不速,神人辄鞭之,尽流血。海右,指东海边。

"驱石驾沧津":驱赶巨石架起横跨沧海的桥梁。

# 沧津:海上渡口。,驾:凌驾,一作“架”。

"征卒空九宇":征调天下士兵使九州劳力枯竭,

# 九宇:即九州,天下之意。宇:一作寓。

"作桥伤万人":修建桥梁让万千百姓伤亡。

"但求蓬岛药":只一门心思想要蓬莱仙岛的长生药,

# 但求蓬岛药:“但求”句: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三十七年,徐巿(黻)等诈秦始皇去蓬莱山求神药。蓬岛,蓬莱山,古代传说中的神山名。

"岂思农扈春":又怎会顾念农时与春耕的繁忙。

# 农扈春:指古时农正春扈氏,上古官名。传说古少昊之世,置九农正以教民耕种,称曰九扈。

"力尽功不赡":最终精力耗尽却未达成心愿,

# 不赡:不足。

"千载为悲辛":千年之后仍令人深感悲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古风(其四十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古风五十九首》中的第四十八首诗。诗中以秦始皇为对象展开评述,先写其持剑发怒、巡游天下的威严场景,再揭露其为求长生,征发大量士卒、驱使百姓造桥的暴行——“徵卒空九宇,作桥伤万人”,直指其因追求虚妄的蓬莱仙药,完全不顾农时与民生。最后以“力尽功不赡,千载为悲辛”总结,感慨其耗尽国力却终未得偿,千年后仍令人叹息。全诗通过历史人物的批判,暗含对统治者滥用民力、忽视民生的谴责,语言简练有力,叙事与议论结合,体现了李白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用秦始皇的事例作比喻,来讽刺唐明皇追求神仙的行为。它的创作时间应该是在天宝年间(唐玄宗的年号,742年至756年)初期,李白离开朝廷、被皇帝赏赐钱财后离京(赐金还山)之后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史诗。诗中描绘了秦始皇持剑发怒、巡游天下的威严场景,继而揭露其为求长生的暴行,直指其因追逐虚妄的蓬莱仙药,置民生于不顾,暗含对统治者滥用民力、忽视民生的谴责。

2. 写作手法

用典:“驱石驾沧津”句巧用“驱石”典故,原指秦始皇欲造桥渡海,驱赶石头入海成桥。作者借此典写秦皇强征百姓驱石架桥,既契合其巡海求仙的史实,又以“征卒空九宇,作桥伤万人”揭露其暴行致民不聊生,用神话般的造桥行为反衬秦皇迷信妄为,借典故批判其不顾民生只求仙药的荒唐,点明“力尽功不赡”的悲剧结局,讽刺意味强烈。

3. 分段赏析

秦始皇凭借六代积累的基业,用强硬手段统一全国,吞并两周、消灭诸侯,登上最高皇位,用严刑峻法统治天下,威震四方。他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封建帝国,却仅存在十多年,传到第二代就灭亡了。西汉初年的政治家们研究过这个问题,有人认为是秦不施行仁义、只用暴政;有人指出是过度消耗民力满足私欲;路温舒甚至总结了十条过失。到了李白生活的时代,虽然距离秦亡快一千年,但唐朝正由盛转衰,作为关心时政的诗人,他重提这段历史,曲折表达对当时局势的担忧。他的《古风》有两首专门写秦始皇,第三首(《古风·秦皇扫六合》)较全面评价了秦始皇的功过,另一首则不同,重点揭示秦始皇求仙对百姓和农业造成的伤害,希望引起统治者重视。“秦皇按宝剑,赫怒震威神。”开头两句,诗人刻画了秦始皇威风凛凛、气势逼人的形象。这两句化用江淹《恨赋》中“秦帝按剑,诸侯西驰,削平天下,同文共规”的内容。按理说,凭借国家统一的大好局面、封建社会上升期的势头,加上秦始皇个人的才能和威严,统一后的秦朝完全可以采取休养生息的宽和政策,促进社会繁荣稳定,实现长治久安。但秦始皇却推行暴政:修建阿房宫、扩建驰道、建造骊山陵、寻求不死药,一心想见到神仙,完全不顾百姓死活。这些行为在刚建立的政权中埋下了严重危机。所以,开头虽写出秦始皇的威严,结合他称帝后的种种行为,以及后文“逐日驱石”“征卒作桥”“求药伤农”的描述,其实是表面赞扬、实际暗含批评,既有漫画式的讽刺,也带着惋惜遗憾。诗中写了秦始皇求仙的两件荒谬事:一是建桥想渡海看太阳升起的地方、见海神;二是寻求蓬莱岛的不死药。“逐日巡海右,驱石架沧津。”说秦始皇建石桥想渡海观日出,有神人能驱石入海,城阳一座山的石头都立起来,向东倾倒,像跟着他走。这带有神话色彩。但诗人接着指出“征卒空九宇,作桥伤万人”——建桥的不是神人,而是天下的征卒。“空”字说明征调的士兵极多;为建桥,士兵死伤上万人。据《水经注》等书记载,秦始皇在海中建石桥,海神帮忙竖柱,他要求见海神,海神说“我长得丑,别画我,等见了皇帝再说”,于是深入海中四十里。始皇让左右别动手,工匠偷偷用脚画下海神模样。海神生气说“皇帝背约”,说完退去。始皇上马返回时,前脚刚上岸,后脚桥就塌了,只有他勉强登岸,画海神的人被淹死,众山的石头也坍塌了。这就是“伤万人”的由来。相比《古风》其三“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的描述,这里写得更惨痛。《史记·封禅书》提到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看起来像云,上面有仙人和不死药。秦始皇多次派人去寻药,船在海中总因风受阻,始终没找到。公元前210年,他南巡后取海路北归,仍希望能遇到仙山拿到药,结果没找到,死在回程的路上。所以诗中说“力尽功不赡”——费尽力气却没成功,最终死在路上,不死药还是没得到,这是极大的讽刺。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但求蓬岛药”后、“力尽功不赡”前插入“岂思农鳸春”一句,暗示始皇求仙的根本动机是满足私欲。历史上讽刺秦始皇求仙的诗不少,比如南朝沈约《游沈道士馆》就指出他“锐意三山上”是因为“欢娱人事尽,情性犹未充。”,私欲无穷。李白的深刻之处在于,他认为求仙求药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直接影响农耕和百姓生计。这种对民生和农业的破坏,才是最严重的后果。“千载为悲辛”总结以上两件事,直抒胸臆。伤古其实是为悲今,咏史是为了讽刺、警示当下。不可否认,李白受道家思想影响较深,离开长安后还加入道籍;但另一方面,他以冷静敏锐的眼光,看到了道教求仙对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秦始皇的悲剧,值得同样对求仙有兴趣的唐代最高统治者反思。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通过借秦国的史事来隐喻当时的政治,前九句主要叙述秦国的事情,直到最后一句“千载为悲辛”才点明作者的意图,这种写法含蓄委婉,很有技巧。和《古风》其三多依据历史记载不同,这首诗更多采用神话传说,引用典故也比较灵活,整体风格错综迷离,带有浪漫色彩,但又没有脱离秦始皇这个人物的历史真实。这样的写法更能让读者产生联想,读完后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李太白《古风》二卷,近七十篇,分欲为神仙者,殆十三四。或欲把芙蓉而蹑太清,或欲挟两龙而凌倒景,或欲留玉舄而上蓬山,或欲折若木而游八极,或欲结交王子晋,或欲高挹卫叔卿。或欲借白鹿于赤忪子。或欲餐金光于安期生。岂非因贺季真有“谪仙”之目,而固为是以信其说邪?抑身不用,郁郁不得志,而思高举远引邪?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 《古风》两卷,多效陈子昂,亦有全用其句处。太白去子昂不远,其尊慕之如此。

宋朱熹《朱子语类》

# 此六十八首,与陈拾遗《感遇》之作笔力相上下,唐诸人皆在下风。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按白《古风》五十九章,所言者世道之治乱,文辞之纯驳,人物之邪正,与夫游仙之术,宴饮之情,意高而论博,间见而层出,讽刺当乎理,而可以规戒者,得风人之体。三百篇一下,汉魏晋以来,官诗之大家数者,必归于白,出于天授,有非人力所及也。

明朱谏《李诗选注》

# 朱子云:太白《古风》自子昂《感遇》中来。然陈以精深,李以鸿朗。而陈有意乎古,李近自然。

明梅鼎祚、屠隆《李杜二家诗钞评林》

# 太白《古风》,其篇富于子昂之《感遇》,俭于嗣宗之《咏怀》,其抒发性灵,寄托规讽,实相源流也。似嗣宗诗旨渊放,而文多隐避,归趣未易测求。子昂淘洗过洁,韵不及阮、而浑穆之象,尚多包含。太白六十篇中,非指言时事,即感伤己遭,循径而窥,又觉易尽。此则役于风气之递盛,不得不以才情相胜,宣泄见长。律之德制、未免言表系外,尚有可议;亦时会使然,非后贤果不及前哲也。

明胡震亨《李杜诗通》

# 太白《古风》八十二首,发源于汉魏,而托体于阮公。然寄托犹苦不深,而作用间尚未尽委蛇盘礴之妙,要之雅道时存。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

# “大雅久不作”诸诗,非太白断不能作,子美亦未有此体。

清吴乔《围炉诗话》

# 阮嗣宗《咏怀》、陈子昂《感遇》、李太白《古风》、韦苏州《拟古》,皆得《十九首》遗意。于麟云:“唐无古诗而有其古诗。”彼仅以苏、李《十九首》为古诗耳;然则子昂、太白诸公非古诗乎?余意历代五古,各有擅长。

清宋荦《漫堂说诗》

# 太白《古风》较伯玉《感遇》似过为激楚之间,而韵度少减。“糟糠养贤才”“浮云蔽紫闼”,允涉径露。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古风》五十九首非一时之作,年代先后亦无伦次,盖后人取其无题苦汇为一卷耳。

清赵翼《瓯北诗话》

# 太白《古诗》五十九首,是被放后蒿目时事,洞烛乱源,而忧谗畏讥,不敢显指。

清陈仅《竹林答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越女词五首(其五)》

下一篇:唐·李白《舞曲歌辞·东海有勇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