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得乌纱帽":戴上了乌纱帽,
# 乌纱帽:南朝宋明帝初年,建安王休仁置乌纱帽,以乌纱抽扎帽边。隋帝王贵臣多服乌纱帽,后民间贵贱皆服。,领得:诗曰“领得”,此乌纱帽当为兖州瑕丘官府的友人所赠。
"全胜白接䍦":真是比白色接篱好得多。
# 白接䍦:意指白头巾,白帽。䍦:一作“篱”。
"山人不照镜":我并不去照镜子,
# 山人:李白自谓。李白奉诏入京之前,应正隐于徂徕山之竹溪,故自称“山人”。
"稚子道相宜":因为小孩子已经说很合适了。
# 稚子:稚,幼也。《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此“稚子”指李白爱子伯禽。时伯禽年龄在十至十四间,故谓。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勾勒出了一幅饶有趣味的生活画面生动地展现了诗人脱下山人服饰,试戴乌纱帽时那难掩的喜悦之情,以一种诙谐生动的方式,将其充满情趣的隐居生活呈现在读者眼前。
2. 写作手法
对比:“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䍦”将乌纱帽和白接䍦进行对比。乌纱帽代表着官职、仕途,白接䍦是一种便帽,常为隐士所戴,这里象征着闲适的隐居生活。从诗句“全胜”二字可以看出,诗人在当下获得官职的情境中,流露出一种新鲜感与满足感,相较于隐居生活,此时他对仕途生活持有更为积极的态度。侧面描写:“山人不照镜,稚子道相宜”,借助稚子的评价,侧面反映出诗人戴上乌纱帽后的良好形象,使诗歌更具生活气息与趣味性。
3. 分段赏析
《答友人赠乌纱帽》前两句“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蓠”,直接说明收到友人赠送的乌纱帽,“全胜”一词强烈地表达出诗人对乌纱帽的高度认可,认为它比自己之前戴的白接蓠好很多,凸显出收到礼物时的喜悦心情。后两句“山人不照镜,稚子道相宜”说明诗人没有通过照镜子来判断自己戴帽后的样子,而是从稚子口中得知“相宜”,从侧面表现出帽子与诗人很相称,同时也展现出生活场景的温馨与活泼。
4. 作品点评
《答友人赠乌纱帽》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画面感十足,笔触或轻或重,巧妙地将人物、物品以及情感融为一体,毫无雕琢痕迹。诗人脱下那身山野之人的服饰,试着戴上友人所赠的乌纱帽,满心的喜悦在诗中自然流露。这种心情,与《南陵别儿童入京》中“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所传达出的豪情与畅快相契合。细细品味诗意,似乎能察觉到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稍早,而《南陵别儿童入京》则是在其后完成的,二者在情感上有着微妙的递进与呼应。
# 俚甚,定是伪作,即真亦不必存。
宋严羽《严羽集》
上一篇:唐·李白《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
下一篇:唐·李白《赠裴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