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u
rén
zèng
shā
mào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lǐng
shā
mào
quán
shèng
bái
jiē
shān
rén
zhào
jìng
zhì
dào
xiāng

译文

戴上了乌纱帽,真是比白色接篱好得多。我并不去照镜子,因为小孩子已经说很合适了。

逐句剖析

"领得乌纱帽":戴上了乌纱帽,

# 乌纱帽:南朝宋明帝初年,建安王休仁置乌纱帽,以乌纱抽扎帽边。隋帝王贵臣多服乌纱帽,后民间贵贱皆服。,领得:诗曰“领得”,此乌纱帽当为兖州瑕丘官府的友人所赠。

"全胜白接䍦":真是比白色接篱好得多。

# 白接䍦:意指白头巾,白帽。䍦:一作“篱”。

"山人不照镜":我并不去照镜子,

# 山人:李白自谓。李白奉诏入京之前,应正隐于徂徕山之竹溪,故自称“山人”。

"稚子道相宜":因为小孩子已经说很合适了。

# 稚子:稚,幼也。《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此“稚子”指李白爱子伯禽。时伯禽年龄在十至十四间,故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答友人赠乌纱帽》是一首的五言绝句。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平铺直叙的表现手法,巧妙勾勒出了一幅饶有趣味的生活画面:头戴友人所赠的乌纱帽,竟比往日所戴的白头巾更显风采;一旁的儿子看后,也说出颇为相宜的话语。整首诗的诗句质朴平实,通俗易懂,虽寥寥数语,却蕴含着丰富的意蕴,以其清晰明了的画面感取胜。诗人似是轻蘸笔墨,不着痕迹地将人物、物品与情感交融在一起,浑然天成。诗中聚焦于诗人生活里的细微之处,却处处洋溢着独特的情趣。它生动地展现了诗人脱下山人服饰,试戴乌纱帽时那难掩的喜悦之情,以一种诙谐生动的方式,将其充满情趣的隐居生活呈现在读者眼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答友人赠乌纱帽》是在天宝元年(742)唐玄宗征召的诏书下达至李白家中之后创作的,根据詹锳所著的《李白诗文系年》记载,开元二十九年(741)时,白居东鲁,子明月奴生于鲁中,取名伯禽,约在本年。又天宝元年(724):“《南陵别儿童入京》诗谓:‘儿女嬉笑牵人衣’,度其时白之儿女盖在三五岁间”。这首诗与《南陵别儿童入京》同时创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勾勒出了一幅饶有趣味的生活画面生动地展现了诗人脱下山人服饰,试戴乌纱帽时那难掩的喜悦之情,以一种诙谐生动的方式,将其充满情趣的隐居生活呈现在读者眼前。

2. 写作手法

对比:“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䍦”将乌纱帽和白接䍦进行对比。乌纱帽代表着官职、仕途,白接䍦是一种便帽,常为隐士所戴,这里象征着闲适的隐居生活。从诗句“全胜”二字可以看出,诗人在当下获得官职的情境中,流露出一种新鲜感与满足感,相较于隐居生活,此时他对仕途生活持有更为积极的态度。侧面描写:“山人不照镜,稚子道相宜”,借助稚子的评价,侧面反映出诗人戴上乌纱帽后的良好形象,使诗歌更具生活气息与趣味性。

3. 分段赏析

《答友人赠乌纱帽》前两句“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蓠”,直接说明收到友人赠送的乌纱帽,“全胜”一词强烈地表达出诗人对乌纱帽的高度认可,认为它比自己之前戴的白接蓠好很多,凸显出收到礼物时的喜悦心情。后两句“山人不照镜,稚子道相宜”说明诗人没有通过照镜子来判断自己戴帽后的样子,而是从稚子口中得知“相宜”,从侧面表现出帽子与诗人很相称,同时也展现出生活场景的温馨与活泼。

4. 作品点评

《答友人赠乌纱帽》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画面感十足,笔触或轻或重,巧妙地将人物、物品以及情感融为一体,毫无雕琢痕迹。诗人脱下那身山野之人的服饰,试着戴上友人所赠的乌纱帽,满心的喜悦在诗中自然流露。这种心情,与《南陵别儿童入京》中“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所传达出的豪情与畅快相契合。细细品味诗意,似乎能察觉到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稍早,而《南陵别儿童入京》则是在其后完成的,二者在情感上有着微妙的递进与呼应。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俚甚,定是伪作,即真亦不必存。

宋严羽《严羽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

下一篇:唐·李白《赠裴司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