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è
dōng
xíng
wèn
shàng
jūn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yuè
méi
shǐ
huáng
cán
diāo
sāng
zhè
kōng
rén
zhòng
zhī
zuò
zhù
míng
lián
lóng
shì
xué
jiàn
lái
shān
dōng
biān
fǎng
访
qián
huò
xiào
wèn
shàng
wēng
xià
zhuàng
shì
wèi
lùn
qióng
tōng
jiàn
shū
néng
liáo
chéng
gōng
zhōng
rán
shòu
shǎng
xiū
shí
rén
tóng
西
guī
zhí
dào
luò
hūn
yīn
hóng
ěr
yán
gān
xīn
wéi
zhuǎn
péng

译文

五月里梅子开始发黄,蚕事完毕,桑柘叶也被采空了。鲁地人重视纺织,家家窗里透出机抒声。只因为我不能走上仕途,为学剑术来到山东。举起马鞭向人打听路,却不料受到汶上老翁的嘲讽。下愚之辈轻视有为的壮士,怎值得以此判断穷困与亨通?我能像鲁仲连那样绑信在箭上,获得攻下服城的大功。最终不肯接受君主的封赏,只因羞与世俗之人相同。我将要踏上大道向西奔往长安,哪怕落日被阴虹遮掩得一片昏蒙。此去用不着你向我多说什么,我甘心如飘转的飞蓬!

逐句剖析

"五月梅始黄":五月里梅子开始发黄,

# 梅始黄:一作“禾黍绿”。始:一作“子”。

"蚕凋桑柘空":蚕事完毕,桑柘叶也被采空了。

# 桑柘:落叶的乔木和灌木,叶子可以养蚕。,蚕凋:蚕已成茧。

"鲁人重织作":鲁地人重视纺织,

"机杼鸣帘栊":家家窗里透出机抒声。

# 栊:挂帘的窗户。

"顾余不及仕":只因为我不能走上仕途,

# 顾余不及仕:回想起我没有出仕做官时。

"学剑来山东":为学剑术来到山东。

# 山东:指太行山以东。,学剑:李白曾从著名剑术家裴显在山东学习剑术。

"举鞭访前途":举起马鞭向人打听路,

"获笑汶上翁":却不料受到汶上老翁的嘲讽。

# 汶上翁:汶水边的老翁。,获笑:被人耻笑。

"下愚忽壮士":下愚之辈轻视有为的壮士,

# 壮士:李白自指。,忽:轻视。,下愚:儒家分人二等,以天生愚蠢而不可改变的人为下愚。《论语·阳货》:“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此指汶上翁。一作“宵人”。

"未足论穷通":怎值得以此判断穷困与亨通?

# 通:指政治上得志。穷通即政治上的得与失。,穷:指政治上失意。

"我以一箭书":我能像鲁仲连那样绑信在箭上,

# 我以一箭书: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此句用典故,典出《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战国时期,齐国的聊城被燕国占领,齐王命大将田单收复聊城,苦战一年多,伤亡大量士卒,仍无法攻下。当时齐国名士鲁仲连写了一封信,绑在箭上射进聊城城里,燕国守将看了信便自杀了,齐军轻取聊城。齐王准备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却归隐去了,不接受封赏。李白用此典说明自己想干一番事业,却又不追求功名利禄。

"能取聊城功":获得攻下服城的大功。

"终然不受赏":最终不肯接受君主的封赏,

"羞与时人同":只因羞与世俗之人相同。

"西归去直道":我将要踏上大道向西奔往长安,

# 直道:通衡大道。

"落日昏阴虹":哪怕落日被阴虹遮掩得一片昏蒙。

# 阴虹:喻指奸臣。杨齐贤曰:“阴虹,指林甫、国忠辈昏蔽其君。”

"此去尔勿言":此去用不着你向我多说什么,

# 此:一作“我”。

"甘心为转蓬":我甘心如飘转的飞蓬!

# 转蓬:随风旋转的蓬草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之作,诗分前后两节,前八句描绘五月东鲁梅黄蚕尽、百姓织作之景,及自己学剑来山东问路遭笑,为全诗铺垫,表达初抵东鲁的真实感受。后十句为主体,诗人以鲁仲连自比,明快答复汶上翁的嘲笑,表明不屑富贵,欲施展政治才能的宏图,凸显高尚品格。运用用典手法,以鲁仲连典故彰显自信与抱负。全诗前节陪衬,后节升华主题,生动展现李白不慕名利、胸怀大志的形象,是其高尚品格的艺术呈现,体现出李白诗歌豪迈自信、直抒胸臆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由唐代诗人李白创作。据裴斐《李白年谱简编》考证,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载(736年),彼时李白初游东鲁,将家安顿在兖州任城。初到东鲁的李白,面对当地的风土人情,结合自身尚未实现的政治抱负,有感而发创作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行旅抒怀题材的诗。诗描绘了李白初抵东鲁时,五月当地梅黄蚕尽、百姓忙于织作的景象,营造出浓郁的生活氛围,体现出诗人初到东鲁的真实感受,面对汶上翁的嘲笑,诗人以明快的答复,自比鲁仲连,表达出不屑于追求富贵,一心要发挥自身政治才能、施展宏图大业的志向,体现了诗人高尚的品格,是诗人内心抱负与精神境界的生动艺术概括,也让整首诗言志的主题得以凸显。

2. 写作手法

​​对比​:“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通过“梅始黄”“蚕凋”的自然时序与“鲁人重织作”的人文活动形成对比,既描绘了五月山东的田园风光,又暗含诗人对当地农耕生活的观察与自身漂泊的孤寂感。用典​:​​“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引用战国时期鲁仲连“一箭退敌”的典故(《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以鲁仲连自喻,表达自己虽怀才不遇却志向高洁,呼应后文“终然不受赏”的淡泊品格。直抒胸臆:​​“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和​​“此去尔勿言,甘心为转蓬。”“终然不受赏”直接表明诗人不慕荣利、坚守节操的决心;“甘心为转蓬”以飘蓬自喻,直抒漂泊无依却甘愿随遇而安的豁达心境,情感强烈,毫无掩饰。​设置悬念:​​“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诗人未直接交代被嘲笑的原因,仅以“汶上翁”的嘲讽引发读者好奇,后文通过自述抱负与典故回应,形成悬念与反差,增强叙事张力。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八句,“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这两句点明时令,五月时节,梅子渐由青涩转为金黄,蚕事告终,桑柘叶尽,此时生产步入第二道工序。紧接着“鲁人重织作,机抒鸣帘栊”,描绘出东鲁城乡妇女投身纺织劳作的场景。东鲁向来有重视织作的传统,初到此地的李白,对此印象深刻。回顾李白的人生轨迹,他二十五岁出蜀,辗转湖北、江西、江苏、河南、山西等地,直至此时,仍未寻得出仕机会。“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正是他彼时心境的真实写照。李白思索着自己四处奔波的过往,最终决定在东鲁定居。读书与学剑,始终是李白生活中的两大志趣。“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这里“访前途”一语双关,既指问路,也包含探寻未来出路之意。初到东鲁的李白,在问路及展望前程时,遭遇一件令他不快之事——被汶水畔的一位老翁嘲笑。而李白有意未言明“笑”的缘由,留下悬念。诗的后十句,堪称全诗的核心与精妙所在,是李白对汶上翁嘲笑的干脆回应。“下愚忽壮士,未足论穷通。”李白认为,那些见识短浅之人,无法领会壮士的志向,更不配在“穷通”(即“穷达”,为押韵改“达”为“通”)一事上置喙。李白对“穷达”的见解,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他渴望先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实现“兼济天下”,而后归隐,“独善其身”。这种理念与战国时期鲁仲连的思想不谋而合,故而李白借鲁仲连事迹自比,“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鲁仲连的故事发生在山东,这更增添了李白以其自比的情感共鸣,借此展现自己的政治才能与抱负。“西归去直道,落日昏阴虹。”其实在来东鲁之前,李白便有西游长安的想法,后来改变方向来到此地,却不想初到鲁郡就遭汶上老翁嘲笑,此刻他又萌生出“西归”之念。然而,他深知自己秉持“直道”的处世态度若不改变,恐难获朝廷重用。最后“此去尔勿言,甘心为转蓬”,李白向汶上翁表明:“你的言论毫无意义,无需再说。坚守直道是我一贯的行事风格,即便如飞蓬般四处飘转,我亦心甘情愿。”

4. 作品点评

诗中李白对汶上翁讥笑的回应,堪称其高尚品格的生动艺术凝练。他先是鲜明地将讥笑自己的汶上翁与自身置于强烈对比之中,借这种反差凸显双方格局与见识的天壤之别。随后,李白清晰且坚定地阐述了自己在参与政治活动时,于不同境遇下所坚守的原则立场。这种表达,不仅展现出李白对自身理想的执着,更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他超脱世俗、坚守自我的高尚人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豪杰吐气如虹。

明邢昉《唐风定》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嵩山采菖蒲者》

下一篇:唐·李白《答友人赠乌纱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