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多古貌":神仙的面貌一般都是很古朴的,
# 仙:一作人。
"双耳下垂肩":双耳可以下垂到肩。
"嵩岳逢汉武":汉武帝在嵩山遇到这位神仙,
"疑是九疑仙":他自称为九疑仙人。
"我来采菖蒲":他说:我来采菖蒲,
"服食可延年":食用菖蒲可以延年益寿。
"言终忽不见":说完这话,神仙便倏然消失,
# 言终:话说完。
"灭影入云烟":化为一缕云烟而去。
# 灭影:人影消失。
"喻帝竟莫悟":汉武帝竟然没有领悟神仙的暗示,
# 悟:领悟。,喻:告知。
"终归茂陵田":最终就只好归葬茂林墓地去了。
# 茂陵田:茂陵的土地。茂陵在西安市北八十里处,汉武帝活了七十一岁,死后葬于此地。,终:最终、最后。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用典:“嵩岳逢汉武,疑是九疑仙”巧用汉武帝求仙的历史典故。“汉武”即汉武帝刘彻,历史上汉武帝痴迷求仙问道,曾多次巡游名山(包括嵩山),派遣方士寻找长生不老之术。“九疑仙”关联舜帝的传说,相传舜帝南巡崩于九疑山(今湖南宁远),当地常有神仙灵异之说。此处以汉武帝在嵩山偶遇疑似九疑山神仙的场景,暗合汉武帝求仙的史实,为后文写神仙劝喻铺垫。
2. 分段赏析
“神仙多古貌,双耳下垂肩。嵩岳逢汉武,疑是九疑仙”:开头描绘神仙通常具有古老奇特的容貌,双耳下垂到肩部。接着讲述汉武帝在嵩岳遇到仙人,怀疑是九疑山的神仙。此段通过对神仙形象的刻画和典故的引用,营造出神秘奇幻的氛围,为下文采菖蒲者的出现做铺垫。“我来采菖蒲,服食可延年。言终忽不见,灭影入云烟”:这部分写诗人遇到采菖蒲者,采菖蒲者称采菖蒲服食可以延年益寿,说完忽然不见,身影消失在云烟之中。采菖蒲者的神奇言语和突然消失的举动,进一步强化了诗歌的奇幻色彩,增添了神秘氛围。“喻帝竟莫悟,终归茂陵田”:最后感慨汉武帝未能领悟采菖蒲者或仙人所传达的长生真谛,最终还是葬于茂陵。以汉武帝求仙无果的结局,表达对盲目追求长生不老行为的反思,使诗歌从奇幻的描写上升到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深化主题。
上一篇:唐·李白《寄远十一首》
下一篇:唐·李白《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