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绂遗尘境":朝服绶带遗弃在尘世之境,
# 朱绂:古代礼服上的红色蔽膝,后多借指官服。此代指官职。
"青山谒梵筵":赶赴青山拜谒佛教道场。
# 梵筵:佛教道场等宗教仪式。唐陈子昂《夏日游晖上人房》诗:“山水开精舍,琴歌列梵筵。”
"金绳开觉路":黄金为绳显示觉悟之路,
# 觉路:犹言“觉悟之路”。,金绳:佛经谓离垢国用以分别界限的金制绳索。典出《法华经》。王琦注:“《法华经》:国名离垢,琉璃为地。有入交道黄金为绳,以界其侧。”
"宝筏度迷川":乘上宝筏渡过惑人迷川。
# 迷川:指众生为欲念所蔽而陷于迷障的生活,与“苦海”的意思相类似。,宝筏:指船。佛教语,比喻引导众生渡过苦海到达彼岸的佛法。
"岭树攒飞栱":岭上高树拢聚构成飞栱一般,
# 栱:立柱和横梁之间成弓形的承重结构。
"岩花覆谷泉":岩上红花盛开掩盖山谷的泉水。
# 谷泉:山谷间所出的泉水。隋炀帝《月夜观星》诗:“谷泉惊暗石,松风动夜声。”
"塔形标海月":佛塔高耸是海上日出的标志,
"楼势出江烟":佛楼雄伟依傍大江烟云缭绕。
# 江烟:指江上的云气、烟霭。唐徐彦伯《采莲曲》:“妾家越水边,摇艇入江烟。”
"香气三天下":佛烟香气传遍欲界色界无色界,
# 三天:即“三界”的意思,佛家把“欲界”、“色界”、“无色界”称为“三界”,这里的“三天下”犹言“天下”。,香气:指佛寺里的香火烟雾。
"钟声万壑连":佛钟敲响声连万壑千川。
"荷秋珠已满":手中念珠如秋日莲子成熟满把满串,
"松密盖初圆":繁茂的松树团团圆圆如月。
"鸟聚疑闻法":鸟儿相聚疑是为听法而来,
# 鸟聚疑闻法:王琦注:“《法苑珠林》:舍卫国涯树梢舍众集之时,猕猴飞鸟群类数千悉来听法,寂寞无声,事竟即去,各还所止。”
"龙参若护禅":龙王亦来参加原为护法而来。
# 龙参若护禅:佛教认为龙王护持佛法。
"愧非流水韵":惭愧我无洋洋兮若江河般的流水声韵,
# 流水韵:指美妙的乐曲。
"叨入伯牙弦":可以混为伯牙的琴上之声。
# 伯牙弦:《列子·汤问》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广”。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律诗,也是一首写景寄友诗。诗中描绘了李白春日摆脱官场束缚,前往青山禅寺游览的所见所感,如“岭树攒飞栱,岩花覆谷泉”等句展现了寺中清幽的自然景色,“鸟聚疑闻法,龙参若护禅”营造出充满禅意的氛围。借“愧非流水韵,叨入伯牙弦”传达对友人的情谊,虽可能存在诗题所指对象的争议,但整体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欣赏以及自身超脱的心境,体现了诗人高超的写景技巧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2. 写作手法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如“岭树攒飞栱,岩花覆谷泉”,“岭树”对“岩花”,“攒飞栱”对“覆谷泉”,句式整齐,节奏明快,不仅展现了寺院周边景色的优美,也体现了诗歌的韵律美和形式美。拟人:“鸟聚疑闻法,龙参若护禅”,将鸟和龙赋予人的行为和情感,鸟儿聚集仿佛在聆听佛法,龙参与其中好似在守护禅境,生动形象地营造出了一种充满禅意、神秘而又和谐的氛围。用典:“愧非流水韵,叨入伯牙弦”,运用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的典故,将孟浩然比作知音钟子期,自谦难以弹出如“流水”般美妙的韵律,却有幸能被孟浩然赏识,表达对孟浩然的敬重与知遇之情。
3. 分段赏析
“朱绂遗尘境,青山谒梵筵”:“朱绂”点明游者身份尊贵,“尘境”与“梵筵”对比,表明诗人和贵人从世俗之地来到青山佛寺,为全诗奠定了远离尘世、进入佛境的基调,也暗示了对超脱生活的向往。“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运用佛典用语,赞颂佛法能开启觉悟之路、超度众生,既表达对佛寺和佛法的尊崇,也借景对同游者进行赞美,体现出对佛法的信仰与推崇。“岭树攒飞拱……楼势出江烟”:从宏观角度描绘佛寺景观,“攒”“覆”“标”“出”等字生动展现出树木簇拥飞栱、繁花覆盖谷泉、塔耸入云、楼超江烟的画面,对仗工整,用词精妙,凸显环境幽美和庙宇雄伟。“香气三天下,钟声万壑连”:诗人笔触深入佛堂,描绘香烟弥漫、钟声回荡的场景,象征佛门广大、影响深远,体现出李白诗歌一贯的宏伟气魄。“荷秋珠已满,松密盖初圆”:描写禅堂深处景色,不仅细腻描摹荷叶露珠、松树如盖之景,还通过“圆”“满”语带双关,融入禅理,将诗意与禅趣巧妙融合。“鸟聚疑闻法,龙参若护禅”:借鸟聚如龙参的场景,暗示自身受佛法熏陶,进一步点明身处佛寺的情境,传达出佛法的感染力。“愧非流水韵,叨入伯牙弦”:借用伯牙子期知音典故,以自谦口吻表明自己作为和诗者,自愧不是知音,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内涵。
4. 作品点评
《春日归山寄孟浩然》虽非李白诗作的典型代表,却具独特价值。在写作特色上,它音律精严,对仗工整,巧妙融合景语与佛语,如“荷秋珠已满,松密盖初圆”兼具诗意与禅趣;用词精准,“攒”“覆”等字生动展现景物特征。从文学地位看,此诗反映出李白与佛教的密切关联,丰富了其诗歌题材。尽管是应酬之作,却依旧彰显出他超凡的才华,于端整中不失飘逸,为全面了解李白的诗学佛学造诣、精神世界及多元创作风格提供了独特视角,是其作品中不容忽视的存在。
# 太白负不羁之才,乐府大篇翕忽变化,而此一律诗乃工夫缜密如此,与杜审言、宋之问相伯仲。别有《赠孟浩然》诗曰:“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虽飘逸,不如此诗之端整。
元方回《瀛奎律髓》
# 黄云:太白五言长律,此首最为工致,盖其才高,不用苦思,此则从思索中来也。
明黄克缵、卫一凤《全唐风雅》
# 周珽曰:太白初罢翰林,浪迹方外,故此篇首以脱尘悟道言,中述山寺之景与安禅之妙,见归山有如此兴味。时与孟浩然志趣相契,故结谓孟诗妙如伯牙琴调,非己可埒,以见寄之之意。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句句法,宇字稳。青莲才情诞放,于排律固细心如此。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攒”、“覆”、“标”、“出”四字,法乃极作意,而撰句亦警(“岭树”四句下)。
清陈继儒、陈明卿《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纪昀:纯沿初体,太白集中平近之作。缜密非太白所长。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上一篇:唐·李白《赠常侍御》
下一篇:唐·李白《江上答崔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