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èng
cháng
shì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ān
shí
zài
dōng
shān
xīn
tiān
xià
zhèn
héng
liú
gōng
chéng
xiāo
xián
yǒu
juǎn
shū
qīng
fēng
kuāng
zhǔ
rén
jūn
wèi
zhī
yīn
zhě
chuán
wén
ān
jiàng
zhèn
cháng
píng
yān
zhào
qīng
zhōu
qín
bǎo
zōng
shè
dēng
cháo
ruò
yǒu
yán
wèi
fǎng
访
nán
qiān
jiǎ

译文

谢安石在东山,无心去匡济天下。一旦奋起挽救乱世,功业建成后又回归超脱。大贤者能进能退,末世的人都轻视风雅的人。挽救国家的重任托付给谁?你是我的知音者。传闻中武安将士,气势震动长平的城瓦。期望他荡平燕赵的战乱,保全周秦的国家根基。如果你入朝能进言,请替我探访被贬南方的贤才。

逐句剖析

"安石在东山":谢安石在东山,

"无心济天下":无心去匡济天下。

"一起振横流":一旦奋起挽救乱世,

"功成复潇洒":功业建成后又回归超脱。

"大贤有卷舒":大贤者能进能退,

"季叶轻风雅":末世的人都轻视风雅的人。

"匡复属何人":挽救国家的重任托付给谁?

"君为知音者":你是我的知音者。

"传闻武安将":传闻中武安将士,

"气振长平瓦":气势震动长平的城瓦。

"燕赵期洗清":期望他荡平燕赵的战乱,

"周秦保宗社":保全周秦的国家根基。

"登朝若有言":如果你入朝能进言,

"为访南迁贾":请替我探访被贬南方的贤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赠常侍御》是唐代李白的一首五言排律。诗歌先写谢安在东山隐居时无心济世,出山后却能力挽狂澜,功成后又归潇洒,感叹大贤能屈能伸而末世轻视风雅,追问匡复天下的人并点出对方是知音;再写传闻武安侯般的将领气势能震动长平,期望平定燕赵、保全周秦宗社,最后说若对方入朝进言,可为自己探访南迁的贾谊。全诗既借谢安等典故表达对济世之才的推崇与对时局匡复的期盼,也流露了对友人的期许与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以及渴望知音、愿为国家效力的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安石在东山,无心济天下。一起振横流,功成复潇洒”:四句高度概括谢安的生平与品格。谢安早年隐居东山,看似“无心济天下”,实则韬光养晦;一旦国家危难(“横流”喻乱世),便挺身而出,以淝水之战等功绩挽救危局;功成名就后,又不恋权势,回归潇洒自在。“无心”与“一起”的反差,“振横流”与“复潇洒”的转换,凸显大贤“能进能退”的智慧—进则担当天下,退则坚守本心,不为外物所累。“大贤有卷舒,季叶轻风雅”:由谢安的典故提炼出“大贤”的处世之道“卷舒”(收放自如,顺应时势),随即转入对当下的批判。“季叶”指末世、衰世,“轻风雅”则点出时人对高尚品格、从容气度的轻视,与谢安的“卷舒”形成鲜明对比。这两句既是对先贤的推崇,也是对世道衰颓的感慨,暗含“世无大贤”的忧虑,为后文的追问埋下伏笔。“匡复属何人,君为知音者”:承接前文“季叶”的感慨,直接发问:谁能担当起匡扶社稷、恢复盛世的重任?随即转向“君”(可能是诗人的友人或同道),称其为“知音者”唯有知音能理解这份忧国之心,也唯有知音可能共担此任。这一问一答,既流露了对时局的焦虑,也暗含对友人的信任与期许,情感由沉郁转为恳切。“传闻武安将,气振长平瓦。燕赵期洗清,周秦保宗社”:笔锋转向一位“武安将”(可能指有武安侯之勇的将领,暗用白起破长平的典故),盛赞其气势能震动长平的城瓦(极写其勇武与军威)。接着写出对这位将领的期待:希望他能平定燕赵之地的战乱(“洗清”指荡平贼寇、恢复清明),保全周秦故地的宗庙社稷(代指国家根基)。这四句将对“匡复”的期盼寄托于具体的人物,从对知音的寄望转向对武将的信赖,情感由恳切转为激昂,充满对家国安宁的迫切向往。“登朝若有言”:假设这位“武安将”或“知音者”能入朝为官、有进言的机会,诗人嘱托其务必做一件事“为访南迁贾”。“南迁贾”可能指因直言被贬南迁的贤才(“贾”可联想贾谊,他曾被贬长沙,虽南迁仍心系国事),这里代指那些因进言而遭贬谪的忠良。这两句的深意在于:诗人不仅希望当权者能平定战乱(“洗清燕赵”),更希望其能重视贤才、平反冤屈唯有任用被贬的忠良,才能真正恢复朝政清明。这既是对“匡复”内涵的深化(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上的清明),也暗含对朝廷不辨忠奸的隐忧。以“嘱托”作结,将前文的激昂期盼化为具体的行动建议,显得切实而深沉,让全诗的忧国情怀落到实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

下一篇:唐·李白《春日归山寄孟浩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