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虎伏尺草":猛虎隐伏在尺把长的草丛,
# 猛虎:喻张十四。
"虽藏难蔽身":藏腿难蔽身。
"有如张公子":有如咱张公子,
# 张公子:即汉成帝刘骜。这里借指张十四。
"肮脏在风尘":飞扬跋扈在风尘。
# 肮脏:亦作抗脏,即高亢正直。
"岂无横腰剑":难道你没有横腰而系的宝剑?
"屈彼淮阴人":只是韩信当初在淮阴的时候也受尽委屈。
# 屈彼淮阴人:汉淮阴侯韩信失意落泊时,曾忍受淮阴恶少的胯下之辱,而终于功成名就。这里以忍辱全志的韩信比拟张十四。
"击筑向北燕":你现在要击筑去向北燕,
# 击筑:典出《史记·刺客列传》,言战国末刺客荆轲游于燕市,曾与高渐离结伴,渐离击筑,荆轲和歌,自抒哀乐,旁若无人。这里用燕市击筑来点明诗人与张十四的深厚友谊。筑,古代弦乐器,像琴,有十三根弦,用竹尺敲打。
"燕歌易水滨":在易水滨高唱燕歌。
"归来泰山上":等你归来,我们相聚泰山上,
"当与尔为邻":我们一起隐居,当个好邻居。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鲁郡尧祠送张十四游河北》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诗歌的序幕以猛虎为喻,形象地描绘了张十四的刚毅不屈,直言不讳地揭示了他因正直品格而难以逃脱被排挤、迫害的命运。诗人巧妙地将张十四与历史上的淮阴侯相提并论,字里行间洋溢着深深的愤慨与不公之感。整首诗因此显得神采飞扬,情感真挚,深深触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弦。
2. 写作手法
比喻:诗的开篇“猛虎伏尺草,虽藏难蔽身”以猛虎藏于浅草中的形象比喻友人张十四,形象地描绘出张十四的威猛和难以遮掩的才华。这种比喻手法不仅生动,而且富有深意,暗示了张十四虽处困境但仍难掩其光辉。用典:“屈彼淮阴人”这里引用了西汉淮阴侯韩信失意落泊时忍受胯下之辱的典故。诗人以韩信比拟张十四,意在表达张十四虽有才华却遭受屈辱和排挤的境遇,同时也映射出自己怀才不遇的境遇。“击筑向北燕”借用了高渐离易水送别荆轲的典故。这里,“击筑”和“燕歌易水滨”共同营造了一种豪迈而悲壮的氛围,既称赞了友人具有英雄豪气,也表示了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对比:猛虎与尺草的对比,突出了张十四的非凡才华与当前处境的反差。张十四的高洁品格(“肮脏在风尘”)与世俗环境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其不屈的精神。想象:李白在诗中通过想象友人击筑北燕、高唱燕歌的豪迈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其未来成就的期待。这种想象手法不仅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首两句以猛虎伏于浅草之中却难以完全遮掩其雄壮身躯为喻,形象地描绘了友人张十四的非凡才华即便在卑微之境也难以掩盖。第三、四句中,“肮脏”二字彰显了张公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风尘”一词既指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又隐喻了一个黑白混淆、贤愚颠倒的黑暗政治时代。这两者之间的鲜明对比,直接揭示了张十四因坚守正直而遭受排挤、迫害的无奈遭遇。这背后,也隐含了诗人因朝廷昏聩、权贵排挤,导致个人政治抱负无法实现而深感惆怅、苦闷与愤慨的情绪。第五、六句借用了淮阴侯韩信受辱的典故,以“岂无横腰剑,屈彼淮阴人”之句,再次强调了张十四虽处困境却才华难掩的事实。其中,“岂”字与“屈彼”二字前后呼应,不仅增强了语句的力度,更塑造出一个威武不屈的英雄形象,展现出强大的力量感。第七、八句则巧妙地运用了荆轲于易水河畔辞别高渐离的典故,以“击筑向北燕,燕歌易水滨”之句,赞美张十四为具有豪侠之气的英雄人物。这使得张十四在风尘中漂泊却仍坚守正直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末两句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希望与张十四一同隐居山林的心愿,这既是对友人深厚情谊的体现,也反衬出诗人因政治抱负落空而感到的深深失望与归隐之心。
4. 作品点评
此诗并未涉足尧祠景致的细腻描绘,而是巧妙地融入典故,借古抒怀,倾吐心中积郁的感慨与愤懑。随后,诗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在人间仙境与历史长河之间自由驰骋,任由情感的波澜起伏跌宕,交织成一幅幅变幻莫测的心灵画卷。他怀揣着对京城的美好憧憬踏上旅程,然而,当梦想的泡沫在现实的冲击下破灭,失望与愤慨之情油然而生。同时,这首诗也透露出诗人对当时朝廷的深深失望,以及由此产生的归隐山林之念,表达了他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全诗以送别张十四为背景,深情而淋漓地展现了诗人内心对自由的深切渴望,以及对理想中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向往。
下一篇:唐·李白《鸣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