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ú
láng
bàn
dào
chéng
ēn
fàng
huán
jiān
xīn
zhī
měi
shū
huái
怀
shì
xiù
cái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huáng
kǒu
wéi
rén
luó
bái
lóng
nǎi
zuì
yuàn
tiān
xiàn
wǎng
jīng
wèi
jiǎn
miè
chái
láng
fān
bēi
zuò
chǔ
qiú
qín
tíng
zāo
féng
èr
míng
zhǔ
qián
hòu
liǎng
qiān
zhú
guó
chóu
láng
tóu
shēn
cuàn
huāng
bàn
dào
xuě
tún
méng
kuàng
niǎo
chū
lóng
yáo
xīn
měi
guāng
ān
tóng
tiān
zi
xún
jiàn
chǔ
huáng
shǒu
fēng
yáng
mèi
zhèng
běi
chén
kāi
jīn
lǎn
qún
xióng
bīng
chū
yuè
léi
guān
zhī
dōng
zuǒ
sǎo
yīn
yòu
xuán
shōu
luò
yáng
gōng
huí
xián
jīng
juǎn
liù
tōng
chì
zhà
kāi
shǒu
chéng
tiān
gōng
jià
huán
cháng
ān
liǎng
zài
zhōng
zhāo
ràng
bǎo
wèi
jiàn
chuán
qióng
kuì
qiū
háo
shuí
niàn
jué
shuò
wēng
zhě
suǒ
gāo
fēi
yǎng
míng
hóng
鸿
jiàn
xué
dān
shā
lín
shuāng
tóng
yán
suì
wǎn
zhì
fāng
péng

译文

黄口小雀易为人们的罗中之物,白龙化鱼被渔者射中眼目。获取罪罚难道可以怨天,正是愚笨使我陷进纲目。鲸鲵般凶残不义的叛军尚未剪灭,野狼般罪恶难赎的反逆忽降又屡屡翻覆。山河倾颓悲如楚囚相对,心怀忠情何由在秦庭痛哭,求得救兵以解国难。幸遭逢玄宗、肃宗两位明主,我也分别两次遭到迁谪贬逐。离开家国一路愁苦上夜郎,投身流放于荒谷僻壤。幸而半道遇赦,逢凶化吉消解了艰难险顿,鸟儿出笼飞向广阔开朗的天空。遥望远方欣喜收复失地的胜利,光武帝刘秀中兴汉朝的功绩哪里可相比。天子入蜀西巡剑阁,太子驻守扶风一带。所居之地均为关健险要之地,扬拍开襟之间遍揽天下英雄。回纥兵出自西方月窟,如雷震撼破敌于雄关之东。朝廷大军左扫右荡,不久便收复了洛阳宫城。回转车舆杀入西京长安,要席卷天下打通六合。叱咤风云开创帝业,双手成就天地之功。皇帝大驾返还长安,二位圣上如同红日忽然再上中天。玄宗让出皇帝宝位,斩蛇剑传国玺永传无穷。惭愧啊我不曾为平叛贡献秋毫之力,还会想起我这矍铄之老翁。射猎者羡慕的是什么呢,仰头看那高飞云中的长鸿远游无祸。不再学剑反去学仙求道烧炼丹砂,守着丹炉有两位玉童作伴。遥遥寄言息夫子啊,晚岁志在登陆方丈、蓬莱这两座海上仙山。

逐句剖析

"黄口为人罗":黄口小雀易为人们的罗中之物,

# 黄口为人罗:《孔子家语》载:孔子见罗雀者,所得皆黄口小雀,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小雀嘴黄,故称小雀为黄口。

"白龙乃鱼服":白龙化鱼被渔者射中眼目。

# 白龙乃鱼服:《说苑》载:昔白龙下清泠之渊,化为鱼。渔者豫且射中其目。鱼服:变成鱼。

"得罪岂怨天":获取罪罚难道可以怨天,

"以愚陷网目":正是愚笨使我陷进纲目。

"鲸鲵未剪灭":鲸鲵般凶残不义的叛军尚未剪灭,

# 剪灭:消灭。,鲸鲵:喻凶残不义之人。

"豺狼屡翻履":野狼般罪恶难赎的反逆忽降又屡屡翻覆。

# 屡翻履:指史思明已降又叛。,豺狼:一作“豺虎”。狼:一作虎。

"悲作楚地囚":山河倾颓悲如楚囚相对,

# 悲作楚地囚:此借为国事而悲伤。《世说新语·言语》:“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山河之异乎?’皆相视流泪。惟王丞相揪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何日秦庭哭":心怀忠情何由在秦庭痛哭,求得救兵以解国难。

# 何日秦庭哭:《左传·定公五年》载:吴兵入楚,申包胥如秦乞师,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人门七日。“此指诗人为国事心怀忠愤,志在救亡,有如申包胥。何日:一作“何由”。日:一作由。

"遭逢二明主":幸遭逢玄宗、肃宗两位明主,

# 二明主:指唐玄宗和唐肃宗。

"前后两迁逐":我也分别两次遭到迁谪贬逐。

# 两迁逐:李白在玄宗时为供奉翰林,被谗遭逐;肃宗时又被流放夜郎。

"去国愁夜郎":离开家国一路愁苦上夜郎,

# 去国:离开朝廷或故乡。

"投身窜荒谷":投身流放于荒谷僻壤。

"半道雪屯蒙":幸而半道遇赦,逢凶化吉消解了艰难险顿,

# 屯蒙:艰难蒙晦。《易·屯卦·象》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易·蒙卦·象》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

"旷如鸟出笼":鸟儿出笼飞向广阔开朗的天空。

"遥欣克复美":遥望远方欣喜收复失地的胜利,

"光武安可同":光武帝刘秀中兴汉朝的功绩哪里可相比。

# 光武:东汉光武帝刘秀,重新建立汉朝。

"天子巡剑阁":天子入蜀西巡剑阁,

# 天子巡剑阁:指安、史乱起,玄宗西迁入蜀。剑阁:栈道名,在今四川剑阁东北大剑山小剑山之间。

"储皇守扶风":太子驻守扶风一带。

# 扶风:属陕西凤翔。,储皇:太子。指肃宗。

"扬袂正北辰":所居之地均为关健险要之地,

# 扬袂正北辰:指肃宗所处地方十分险要。袂(mèi):袖子。北辰:天子之位。

"开襟揽群雄":扬拍开襟之间遍揽天下英雄。

"胡兵出月窟":回纥兵出自西方月窟,

# 月窟:指西方。古以月的归宿处在西方,故称。,胡兵:指请来助战的回纥之兵。

"雷破关之东":如雷震撼破敌于雄关之东。

"左扫因右拂":朝廷大军左扫右荡,

"旋收洛阳宫":不久便收复了洛阳宫城。

"回舆入咸京":回转车舆杀入西京长安,

# 咸京:原指秦代京城咸阳。此用以借指长安。

"席卷六合通":要席卷天下打通六合。

# 六合:天地上下四方。

"叱咤开帝业":叱咤风云开创帝业,

# 业:一作宇。

"手成天地功":双手成就天地之功。

"大驾还长安":皇帝大驾返还长安,

"两日忽再中":二位圣上如同红日忽然再上中天。

# 两日:指玄宗、肃宗。

"一朝让宝位":玄宗让出皇帝宝位,

# 一朝让宝位:指玄宗让位给肃宗。

"剑玺传无穷":斩蛇剑传国玺永传无穷。

# 剑玺传无穷:汉时,皇太子即位,中黄门以斩蛇宝剑授玺皇帝大印。剑玺:皇帝的信物。

"愧无秋毫力":惭愧啊我不曾为平叛贡献秋毫之力,

"谁念矍铄翁":还会想起我这矍铄之老翁。

# 矍铄翁:《后汉书·马援传》载:马援年六十请求出征,井当场披甲上马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矍铄,老而强健貌。此李白以马援自比。

"弋者何所慕":射猎者羡慕的是什么呢,

# 慕:亦作“篡”。篡,取。,弋者:射鸟的人。

"高飞仰冥鸿":仰头看那高飞云中的长鸿远游无祸。

# 冥鸿:高飞的鸿雁。

"弃剑学丹砂":不再学剑反去学仙求道烧炼丹砂,

# 学丹砂:即指求道学仙。

"临炉双玉童":守着丹炉有两位玉童作伴。

"寄言息夫子":遥遥寄言息夫子啊,

# 息夫子:即息秀才。

"岁晚陟方蓬":晚岁志在登陆方丈、蓬莱这两座海上仙山。

# 方蓬:方丈、蓬莱,海上二仙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复之美书怀示息秀才》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五言古诗。诗中先叙自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祸事化解,再述安史之乱后国事中兴,回顾流放与赦免的经历,以“得罪岂怨天,以愚陷网目”抒发遭受不公的牢骚,借“左扫因右拂,旋收洛阳宫”表达对朝廷平叛的欣慰,同时“愧无秋毫力,谁念矍铄翁”流露报国无门之叹,结尾“弃剑学丹砂”更显向往归隐之意。全诗融叙事、抒情于一体,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交织,情感复杂深沉,既有遇赦的欣喜,又含身世之悲、无力之愧及出世之念,生动展现了李白晚年的人生际遇与思想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或次年,彼时李白正处于流放夜郎的途中。幸蒙皇恩大赦,他得以重获自由,在东归之际,有感而发写下此诗,记录下这段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复之美书怀示息秀才》是唐代李白创作的五言古诗。围绕诗人个人贬谪经历与家国时事,先回顾自己流放夜郎途中遇赦、祸事转吉的坎坷际遇,抒发蒙冤遭逐的愤懑;后描绘安史之乱平息、朝廷中兴的局势,表达对平叛胜利的欣慰。诗中交织着报国无门的感慨,以及渴望弃世归隐的心意,复杂情感中尽显出世之念,深刻展现诗人晚年的人生遭际与思想状态。

2. 写作手法

用典:文中多处引用典故,如“以黄口小雀易为罗者所得、白龙化鱼偶为渔者所刺”说明自身被祸原因;用“申包胥为救楚国而赴秦庭大哭七天七夜”的典故,表明李白愿效救国忠心;以“汉代光武中兴”衬托李唐王朝光复长安的大势;借“《后汉书》中马援的故事”展现李白老骥伏枥之志。这些典故的运用,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表意更加深刻。比喻:以“鲸鲵”“豺狼”比喻安史叛军,形象地描绘出叛军的凶恶与作乱的危害,谴责其罪恶行径,将对叛军的痛恨之情生动展现;“旷如鸟出笼”把自己遇赦后的心情比作鸟儿出笼,直观地表现出重获自由的畅快。对比:将自己“去国愁夜郎,投身窜荒谷”的流放困境与“半道雪屯蒙,旷如鸟出笼”的遇赦欣喜进行对比,凸显命运的转折;把李唐王朝平定叛乱、光复两京的功绩与汉代光武中兴相比,以“光武安可同”突出当下王朝复兴的伟大,赞颂之意跃然纸上。直抒胸臆:“愧无秋毫力,谁念矍铄翁”直接抒发自己虽年事已高仍渴望报国却不被重用的愧疚与愤懑,“寄言息夫子,岁晚陟方蓬”直白地表达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3. 分段赏析

“黄口为人罗,白龙乃鱼服”两句借典故起兴。“黄口”指幼鸟,易被人用网捕获;“白龙鱼服”化用白龙化作鱼被渔夫射中眼睛的故事,以这两个意象自喻,委婉道出自己无辜遭祸、身陷困境的遭遇,为全诗奠定了命运坎坷的基调。​“得罪岂怨天,以愚陷网目”,诗人看似在自责因愚笨而陷入法网,实则暗含无奈与愤懑。表面将获罪归咎于自身,实则委婉吐露对遭遇不公的申诉,这种矛盾的表达,更凸显出其内心的复杂情感。​“鲸鲵未翦灭,豺狼屡翻履”,以“鲸鲵”“豺狼”比喻安史叛军,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叛军的凶恶残暴与屡屡作乱的行径,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叛军的痛恨,以及对国家动荡不安的忧虑。​“悲作楚地囚,何日秦庭哭”,诗人以“楚地囚”自比,悲叹自己沦为囚徒的处境;“秦庭哭”化用申包胥哭秦庭救楚的典故,表达自己虽身陷囹圄,却渴望能像申包胥那样为国家效力,拯救危难的迫切心情。​“遭逢二明主,前后两迁逐”,简洁概括自己一生的遭遇。历经唐玄宗、唐肃宗两位君主,却先后两次遭受放逐,短短十字,道尽人生坎坷,饱含沧桑之感与无奈之情。​“去国愁夜郎,投身窜荒谷”,描述自己离开京城,满怀愁绪地前往夜郎,如逃窜般投身荒僻山谷的情景。“愁”“窜”二字,生动展现出流放途中的仓皇与愁苦,凸显其悲惨境遇。​“半道雪屯蒙,旷如鸟出笼”,“雪屯蒙”意为洗雪困境、去除蒙冤,诗人在流放半道获赦,心情如同鸟儿出笼般畅快,以形象的比喻,鲜明地表现出重获自由的欣喜之情。​“遥欣克复美,光武安可同”,听闻朝廷收复失地的喜讯,诗人遥生欣喜。将当下朝廷的功绩与汉光武帝中兴相比,认为李唐王朝的复兴之势更胜一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国家中兴的赞美与自豪。​“天子巡剑阁,储皇守扶风”,交代安史之乱时的局势。唐玄宗逃往剑阁,太子(唐肃宗)留守扶风,简单两句,勾勒出当时皇室应对叛乱的格局,为后文叙述平叛过程做铺垫。​“扬袂正北辰,开襟揽群雄”,描绘太子(唐肃宗)振奋精神,以天子之姿整顿朝纲,敞开胸怀招揽天下英雄豪杰的场景,展现出肃宗的雄才大略与招揽人才的气魄。​“胡兵出月窟,雷破关之东”,写叛军如同从月窟而出,声势如雷般攻破潼关以东。“胡兵”点明叛军来源,“雷破”形象地描绘出叛军进攻的凶猛态势,侧面烘托出战争的紧张与严峻。​“左扫因右拂,旋收洛阳宫”,“左扫”“右拂”形容官军作战时的迅猛之势,迅速收复洛阳宫。简洁有力地展现出官军平叛的英勇与高效,突出平叛战争取得的重大胜利。​“回舆入咸京,席卷六合通”,描写肃宗迎接玄宗回长安,大唐王朝如同席卷天下般恢复一统。“回舆”“席卷”等词,展现出国家重新统一的宏大场面与蓬勃气象。​“叱咤开帝业,手成天地功”,高度赞颂肃宗平定叛乱、复兴帝业的伟大功绩,仿佛肃宗一声叱咤便开创了帝业,亲手成就了天地般的大功,充满夸张与赞美之情。​“大驾还长安,两日忽再中”,“大驾”指玄宗,玄宗回长安,与肃宗共同执掌天下,如同天空中出现两个太阳,象征着父子团聚、国家复兴的喜庆局面,寓意深刻。​“一朝让宝位,剑玺传无穷”,写玄宗将皇位传给肃宗,政权得以顺利传承,象征皇权的剑玺将永远流传下去。表达了对李唐王朝政权稳固传承的祝愿。​“愧无秋毫力,谁念矍铄翁”,诗人感叹自己虽渴望报国,却在国家中兴之时无法贡献丝毫力量,“愧”字体现其内心的愧疚,“谁念”则流露出不被重用的无奈与哀怨。​“弋者何所慕,高飞仰冥鸿”,以“弋者”比喻追名逐利之人,“冥鸿”象征高远的志向,表达自己不愿再陷入世俗纷争,向往如鸿雁般高飞远走,体现出对现实的失望与超脱之念。​“弃剑学丹砂,临炉双玉童”,表示自己想要弃武从道,学习炼丹之术,身旁有仙童相伴,描绘出一种向往的修仙生活场景,进一步强化了归隐出世的想法。​“寄言息夫子,岁晚陟方蓬”,诗人将归隐的想法告知息秀才,相约晚年一同登上蓬莱仙山。以对友人的寄语作结,再次表达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含对现实无奈之下的逃避心态。

4. 作品点评

《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复之美书怀示息秀才》是李白以史笔创作的政治抒情诗。诗中彰显他虽至暮年,仍怀抱坚贞报国之志,因壮志未酬而心怀不甘。遇赦获释之际,便即刻议论国事,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展露无遗。晚年的李白因安史之乱深陷现实矛盾,投身军旅,对平叛、安定社会、解救苍生满怀关切。这一时期他的诗歌创作发生蜕变,不再局限于个人抒怀,而是直面社会现实矛盾,政治倾向鲜明,社会内容丰富,艺术风格也从早年的“壮浪纵恣”转为沉着顿宕,此诗正是其后期创作的典型代表。长期以来,世人常因杜甫主要活跃于安史之乱后,李白主要活动于安史之乱前的固有认知,忽视李白晚年作品的价值。实则李白与杜甫同样经历安史之乱,杜甫中年的创作备受重视,而李白晚年的诗歌成就亦不容小觑。其坎坷身世与佳作理应与杜甫相提并论,不应因“重中年轻晚年”的偏见,掩盖其诗篇的璀璨光芒。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赠僧崖公》

下一篇:唐·李白《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