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在朗陵东":往昔我在朗陵的东边,
# 朗陵:山名,在今河南确山县西北。
"学禅白眉空":学习禅法追求心境的空灵。
# 白眉空:疑为当时释子之名。
"大地了镜彻":对这大地的认知如同明镜般透彻,
# 了:了然分明。
"回旋寄轮风":思绪随着宇宙的运转之风回旋。
# 轮风:即风轮,佛教认为构成大千世界的四轮之一。
"揽彼造化力":我试图揽取那造化的神奇力量,
"持为我神通":将其化为我自身的神通。
"晚谒泰山君":后来我去拜谒泰山之神,
"亲见日没云":亲眼见到太阳沉没在云层之中。
"中夜卧山月":半夜里我卧于山间,沐浴着月光,
# 中夜卧山月:一作夜卧雪上月。
"拂衣逃人群":毅然拂去衣裳上的尘土,逃离尘世人群。
"授余金仙道":有人传授给我高深的金仙之道,
"旷劫未始闻":这是多少劫数以来我从未听闻过的。
"冥机发天光":那神秘的天机引发了内心的天光,
# 冥机:天机,天意。
"独朗谢垢氛":我独自明朗,摆脱了尘世的污垢和纷扰。
# 垢氛:污浊之气。
"虚舟不系物":我如同不系于物的虚舟,
# 虚舟:无人驾御的船只。
"观化游江濆":观赏着世间的变化,游荡在江边。
# 观化:观察自然。
"江濆遇同声":在江边我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人,
"道崖乃僧英":僧崖公乃是僧中的英杰。
"说法动海岳":他讲解佛法能震动海岳,
"游方化公卿":云游四方感化了众多公卿。
"手秉玉麈尾":他手中拿着玉麈尾,
"如登白楼亭":讲解佛法时,就如同登上了高雅的白楼亭。
"微言注百川":他的微言大义如同百川汇聚,
"亹亹信可听":娓娓动听,确实值得一听。
"一风鼓群有":佛法如同一阵风,吹动世间万物,
"万籁各自鸣":使得万物各自发出声音。
"启闭八窗牖":如同开启和关闭八面的窗户,
"托宿掣电霆":寄宿于闪电雷霆之中。
"自言历天台":他自己说曾经游历过天台山,
"搏壁蹑翠屏":攀登峭壁,脚踏翠绿的山峦。
"凌兢石桥去":战战兢兢地走过石桥,
"恍惚入青冥":仿佛恍惚间进入了青冥仙境。
"昔往今来归":从过去到现在归来,
"绝景无不经":所有的绝美景色没有他不曾经历的。
"何日更携手":什么时候我们能再次携手,
"乘杯向蓬瀛":乘着杯盏前往蓬莱仙境呢?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比喻:“一风鼓群有,万籁各自鸣”运用比喻,将佛法比作一阵风,吹动世间万物(群有),使得万物(万籁)各自发出声音。这里的“风”象征佛法的力量,“万籁”象征世间万物,形象地表现出佛法对世间万物的影响,以及万物在佛法作用下各得其所的状态,使抽象的佛法概念变得具体可感。细节描写:“手秉玉麈尾,如登白楼亭”对僧崖公的形象进行细节描写。“手秉玉麈尾”描绘出僧崖公讲法时的姿态,手持玉麈尾,显得庄重而有风度;“如登白楼亭”则进一步营造出一种高雅、超凡的氛围,通过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出僧崖公的不凡气质和高深佛法修为,让读者对僧崖公的形象有更直观的感受。夸张:“说法动海岳,游方化公卿”运用夸张手法,极力渲染僧崖公说法的影响力。说他说法能震动海岳,感化公卿,突出了僧崖公佛法的高深和人格魅力,使读者对僧崖公的形象产生深刻印象,同时也表达了李白对僧崖公的敬仰之情。
2.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李白回忆起“昔在朗陵东,学禅白眉空”,表明自己早年在朗陵东学禅,追求内心的空灵境界,试图参透宇宙的奥秘。“大地了镜彻,回旋寄轮风。揽彼造化力,持为我神通”,描绘出他在学禅过程中,对世界的认知如同明镜般透彻,将自己的思绪寄托于宇宙的运转之风,试图掌握造化的力量,化为自身的神通,展现出对禅学的深入探索和追求。“晚谒泰山君,亲见日没云。中夜卧山月,拂衣逃人群”,叙述了他后来前往泰山的经历,亲眼目睹日落云起的壮丽景色,在中夜时分,卧于山月之下,因厌恶尘世的喧嚣,毅然拂衣逃离人群,体现出他对宁静、超脱生活的向往。“授余金仙道,旷劫未始闻。冥机发天光,独朗谢垢氛”,写他有幸得授金仙之道,这是他从未听闻过的高深佛法,使他的内心如同开启了神秘的天机,发出天光,独自明朗,摆脱了尘世的污垢和纷扰,心灵得到了极大的升华。“江濆遇同声,道崖乃僧英。说法动海岳,游方化公卿”,讲述在江濆遇到僧崖公,僧崖公作为僧中英杰,其说法的影响力巨大,能震动海岳,感化公卿,展现出僧崖公佛法的高深和威望。“手秉玉麈尾,如登白楼亭。微言注百川,亹亹信可听”,通过对僧崖公讲法时的形象和言论的描写,突出他的不凡气质和高深见解,他的微言大义如同百川汇聚,娓娓动听,让李白深受启发。“一风鼓群有,万籁各自鸣。启闭八窗牖,托宿掣电霆”,以形象的比喻,进一步阐述佛法的作用和力量,以及世间万物在佛法影响下的状态。“自言历天台,搏壁蹑翠屏。凌兢石桥去,恍惚入青冥。昔往今来归,绝景无不经”,僧崖公自述游历天台的经历,惊险而奇妙,他攀登峭壁,走过石桥,仿佛进入了青冥仙境,历经各种绝景,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最后“何日更携手,乘杯向蓬瀛”,李白表达了对与僧崖公再次携手同游蓬瀛仙境的渴望,体现出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共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