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uì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juàn
lián
liáo
shī
湿
cǎo
mián
qiān
xiù
cáng
yún
cuì
kōng
tíng
zhī
suì
yān
shuǐ
wén
chóu
fēng
xiàn
线
zhòng
nán
qiān
jǐn
sǒu
wǎng
lái
jiāng
shù
qián

译文

烟雨朦胧,诗人卷起窗帘抬头向外眺望,雨水打湿草木,那蓊蓊郁郁的草看上去柔软、薄弱像丝绵一样,很是茂盛的样子。那边的一个神秘的石洞上浮着稀疏的白雾,庭院上面到处充满了支离破碎的细烟。雨点轻打江水,一波波水纹向四周散去,犹如忧愁四散,其实他并无法真正的忧愁,吹拂的风像千斤重,难以连成一片,断断续续。终日忙碌的老农忙于耕种,在这样阴沉潮湿的天气也不休息一刻,趁着烟雨天耕种江边上肥沃的田地,江边上一片繁忙。

逐句剖析

"卷帘聊举目":烟雨朦胧,诗人卷起窗帘抬头向外眺望,

"露湿草绵芊":雨水打湿草木,那蓊蓊郁郁的草看上去柔软、薄弱像丝绵一样,很是茂盛的样子。

# 绵芊:指草木像丝绵那样柔软、薄弱、纤细的样子很茂盛。

"古岫藏云毳":那边的一个神秘的石洞上浮着稀疏的白雾,

# 云毳:本意指毛发,表示云朵清淡、稀薄、朦胧的样子。,古岫:本意为岩穴,表示古老神秘的石洞。

"空庭织碎烟":庭院上面到处充满了支离破碎的细烟。

# 空庭:幽寂的庭院。

"水纹愁不起":雨点轻打江水,一波波水纹向四周散去,犹如忧愁四散,其实他并无法真正的忧愁,

# 水纹:水的波纹。

"风线重难牵":吹拂的风像千斤重,难以连成一片,断断续续。

"尽日扶犁叟":终日忙碌的老农忙于耕种,在这样阴沉潮湿的天气也不休息一刻,

# 叟:指年老的男人。老叟,即老年人。

"往来江树前":趁着烟雨天耕种江边上肥沃的田地,江边上一片繁忙。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对雨》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五言律诗,勾勒雨中山野村居图景。诗中以“古岫藏云”“空庭织烟”等意象展现雨雾氤氲的自然意境,通过“尽日扶犁叟”的劳作场景暗写农事艰辛,在“水纹愁不起”的拟人化笔触中隐含民生关怀。诗人以动静交织的笔法,将闲适观景视角与劳动者的辛勤形成对照,既呈现雨景的空濛之美,又完成对生活实景的诗意观照,体现了李白诗歌中细腻观察与人文情怀的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对雨》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五言律诗,以生活为题材构建雨中村居图景。诗中通过“露湿草绵芊”“古岫藏云毳”等意象,将远山雨雾与庭院烟霭交织成朦胧画卷,既展现自然景观的空濛之美,又以“尽日扶犁叟”的田间劳作场景,暗写农事艰辛。诗人以“水纹愁不起”的拟人化笔触赋予雨景情感色彩,在“空庭织碎烟”的静谧氛围中,将闲适的观景视角与劳动者的艰辛形成鲜明对照,既营造出烟雨氤氲的意境之美,又隐含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最终在自然与人文的双重维度中,完成了对生活实景的诗意观照与情感升华。

2. 写作手法

视觉描写:全诗多处运用视觉描写来呈现景物,如“露湿草绵芊”描绘了被露水打湿的繁茂草地,“古岫藏云毳,空庭织碎烟”分别写了隐藏在云朵中的古老山峦和庭院中交织的细碎烟雾,让读者能够清晰地在脑海中构建出画面。远近结合:诗人的视角有远有近,“古岫藏云毳”是远景,写远处的山峦与云朵;“空庭织碎烟”是近景,聚焦于近处庭院中的烟雾。“尽日扶犁叟,往来江树前”则是将远处的江树和树下劳作的老人结合起来,使画面富有层次感。拟人:“水纹愁不起”一句将水拟人化,赋予水“愁”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水面没有因风吹而起波纹的平静状态,同时也将诗人内心的情绪融入到景物之中,情景交融。比喻:“云毳”把云朵比作鸟兽的细毛,形象地描绘出云朵轻柔、蓬松的质感,使读者对云的形态有更直观、更具体的感受。动静结合:诗中既有静态描写,如被露水打湿的草地、藏在云中的山峦、平静的水面等;也有动态描写,如庭院中交织的烟雾、风中似乎难以被牵引的雨丝以及往来劳作的扶犁叟,动静相互映衬,使画面更加鲜活生动,富有生命力。情景交融: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来寄托自己的情感。诗中的雨景本是自然现象,但诗人在描写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情绪,如“水纹愁不起”借水之“愁”暗示自己的愁绪,而看到扶犁叟劳作可能蕴含着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使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3. 分段赏析

首联“卷帘聊举目,露湿草绵芊”以“聊”字点出诗人闲适心境,通过“露湿草绵芊”展现雨后植被的湿润繁茂;颔联“古岫藏云毳,空庭织碎烟”则以“云毳”喻山峦云雾的蓬松质感,“织碎烟”刻画雨雾在庭院中的动态交织,形成远近呼应的朦胧意境。颈联“水纹愁不起,风线重难牵”运用拟人手法,以“愁”字赋予静水以情绪,“重难牵”将雨丝具象化为有重量的丝线,暗写雨势轻柔却连绵的特点。尾联“尽日扶犁叟,往来江树前”转向劳动场景,“尽日”强调农人终日劳作的艰辛,“往来”勾勒出雨中耕种的繁忙身影,使全诗从自然景观过渡到社会关怀。诗人通过精准的意象捕捉(如“云毳”“碎烟”)与巧妙的感官转换(视觉到触觉),既呈现了雨中山野的氤氲之美,又隐含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在烟雨濛濛的画面中完成了从观景到感怀的情感升华。

4. 作品点评

李白此诗,尽显非凡笔力。开篇便勾勒出宏阔之境,足见其胸怀天下、心系百姓,格局之高令人赞叹。尤为精妙的是,诗中两联对仗极为工整,严谨的格律与磅礴的情感相互映衬,于精巧中尽显大气。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鲁东门观刈蒲》

下一篇:唐·李白《阳春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