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ōng
mén
guān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guó
hán
shì
zǎo
chū
shuāng
zhǔ
huī
lián
ruò
zhuǎn
yuè
shuǐ
shēng
lián
zhū
cǎo
zuì
zhēn
guì
lóng
zhī
zuò
chuáng
xīn
chéng
qīng
luó
néng
zài
wèi
chén

译文

鲁国的秋天来得早,初霜时便开始割蒲。挥镰就好象转动弯月,掠过水面生起串串连珠。蒲草最可珍贵,何必看重那龙须草?织成草席铺上玉床,清静的夜晚躺在上面多么欢娱。罗衣能够再次拂扫,不必担心会蹲上尘土。

逐句剖析

"鲁国寒事早":鲁国的秋天来得早,

# 寒事:指秋冬的物候,寒冷时节。陆倕《以诗代书别后寄赠》

"初霜刈渚蒲":初霜时便开始割蒲。

# 刈渚蒲:割水边的香蒲草。刈,割取。渚,水中小洲。蒲,香蒲,水生草本植物,嫩芽可供食用。

"挥镰若转月":挥镰就好象转动弯月,

# 转月:因镰刀弯如新月,故挥动镰刀如转月。,镰:古谓之刈钩。因形曲如钩,故名。《方言》:“刈钩,自关而西或谓之钩,或谓之镰。”颜师古《急就篇注》:“钩,即镰也,形曲如钩,因以名云。”

"拂水生连珠":掠过水面生起串串连珠。

# 连珠:溅起的水滴像连串的珍珠,喻浪沫。王褒《洞箫赋》:“扬素波而挥连珠。”

"此草最可珍":蒲草最可珍贵,

"何必贵龙须":何必看重那龙须草?

# 龙须:龙须草,多年生水生草本,茎可织席等,多为帝王豪贵之家所用。《蜀本草》:“龙刍,丛生,茎如綖,所在有之,俗名龙须草,可为席。”

"织作玉床席":织成草席铺上玉床,

"欣承清夜娱":清静的夜晚躺在上面多么欢娱。

# 欣承清夜娱:是说夜间睡在蒲席之上感到清凉适意。

"罗衣能再拂":罗衣能够再次拂扫,

# 能再拂:可以反复拂拭。言蒲席光滑平贴。谢朓《咏席》诗:“但愿罗衣拂,无使素尘弥。”,罗衣:轻而薄的丝绸衣服。

"不畏素尘芜":不必担心会蹲上尘土。

# 芜:杂乱。谢脁《咏席诗》:“但愿罗衣拂,无使素尘弥。”,素尘:聚积的灰尘。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鲁东门观刈蒲》出自唐代诗人李白之手,是一首独具特色的五言古诗。诗中,李白巧用夸张笔法,对蒲草的珍贵价值及重要作用予以盛赞。在描绘刈蒲场景时,诗人用“挥镰”“拂水”这般形象比喻,生动勾勒出劳作画面,从中能深切感受到李白对农事劳动的浓厚兴致,尽显诗句之优美绮丽。而“此草最可珍,何必贵龙须”堪称全诗警策之笔,表面是在对比蒲草与龙须草的价值,实则暗指上层贵族生活奢华放纵、挥霍无度的行径,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以及对百姓艰难生活的真挚关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天宝五载(746),李白身处山东游历期间创作了此诗。当时李白流落江湖,为谋求生计,被迫四处奔波,艰难维系生活。李白怀着孤臣孽子般的心境,亲身经历了大唐从繁盛走向衰落的转变阶段,深切感受到时代的沧桑巨变,内心忧愤之情极为浓烈。也正因如此,他常常通过诗作来抒发情感、抨击时政,《临江王节士歌》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农事题材的诗。它描绘了鲁国深秋时节,初霜降临之际,农人于渚边刈割蒲草的劳作场景。通过“挥镰若转月,拂水生连珠”这般生动的描写,将劳动的动态过程鲜活呈现。诗中营造出一种秋寒肃杀但又充满生机活力的氛围,环境的清冷与农人的辛勤劳作形成鲜明对比。

2. 写作手法

比喻:“挥镰若转月,拂水生连珠。”将挥动的镰刀比作转动的月亮,割草拂水溅起的水花比作连珠,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刈蒲时的动态画面,使读者如临其境。对比:“此草最可珍,何必贵龙须。”将蒲草与龙须草进行对比,突出蒲草的珍贵,强调蒲草的价值,表达诗人对蒲草的独特认知。借物抒情:诗人通过对蒲草的赞美,如“此草最可珍”,表达了对平凡事物价值的肯定,以及对劳动创造价值的认可,同时也透露出对民生的关注和对上层贵族奢华生活的批判。用典:“罗衣能再拂,不畏素尘芜”借用谢脁《咏席》诗中的句子,来展现蒲草的品性,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夸张:“此草最可珍,何必贵龙须”运用夸张手法,强调蒲草的珍贵,将蒲草与帝王豪贵所用的“龙须”对比,突出诗人对蒲草价值的独特认知。

3. 分段赏析

《鲁东门观刈蒲》全篇围绕收获蒲草这一珍贵植物展开,诗中提到蒲草可制成席子,还能用来拂拭衣物。开篇“鲁国寒事早,初霜刈渚蒲”,诗人以铺陈叙述之法,勾勒出一幅秋寒过早降临,初霜时节农人于水中小洲刈割蒲草的劳作景象。“寒事”与“初霜”,不仅点明深秋物候,更营造出一种高寒、肃杀的氛围,为“刈渚蒲”这一事件提供了清晰的背景与缘由。“挥镰若转月,拂水生连珠”这两句,运用精妙比喻,将农人挥镰的动作比作转动的明月,拂水之态喻为串串连珠,生动且直观地渲染出鲁东门外深秋时节,割蒲草时那忙碌的“挥镰”与“拂水”画面。诗人借此间接歌颂了农民通过辛勤劳作,将看似平凡的蒲草变废为宝,创造出财富的伟大力量,也为后文对蒲草的高度称赞埋下伏笔。“此草最可珍,何必贵龙须”,李白以夸张之笔,鲜明地指出蒲草比帝王贵族所用的“龙须”更为珍贵,彰显出诗人对蒲草价值的独到认知,这一观点不落俗套。“织作玉床席,欣承清夜娱”承接上文,进一步阐述蒲草“最可珍”的实用价值。诗人描绘出蒲草被织成玉床之席,供人在清静夜晚享受欢愉的画面,从侧面反映出农人刈蒲是为编织所需,紧扣诗题“鲁东门观刈蒲”,如实记录下诗人目睹农人刈蒲的场景。诗的结尾“罗衣能再拂,不畏素尘芜”,化用谢脁《咏席》诗“但愿罗衣拂,无使素尘弥”,深刻展现出蒲草的品性。一个“不畏”,一个“素尘”,突出蒲草的高洁纯净,再度强调其“最可珍”之处。

4. 作品点评

李白的《鲁东门观刈蒲》跳出传统农事诗平实叙事的框架,在描写农事中融入浪漫想象与深刻思考。它既有对劳动场景的生动刻画,又有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和对自身理想人格的抒发,展现出李白诗歌题材的多样性与思想的丰富性,在其诗作中独树一帜,值得反复品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题解:《埤雅》:蒲,水草也,似莞而褊,有脊,生于水涯,柔滑而温,可以为席。

唐李白《李白诗歌全集》

# 此诗借蒲起兴以自比也,其有望君再用之意乎?

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 题解:“挥镰若转月,拂水生连珠”,随手取譬,转觉新鲜无比。

近代安旗、阎琦《国学经典导读李白诗集》

# 全诗写收获蒲这一珍贵草类的过程,同时说蒲可为席,蒲可拂衣。

近代廖仲安《唐诗一万首》

# 按此诗直是写蒲,别无寓意,萧说失之凿。

近代詹锳《李白诗文系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

下一篇:唐·李白《对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