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dāng
zhào
shào
cháng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lái
yáng
shì
sòng
huí
qīng
dāo
yīn
kuā
chǔ
tài
biàn
便
guǎng
广
líng
tāo
xiān
wèi
zhào
jiā
yīng
fēng
líng
háo
wéi
zhōu
zhì
cháng
sòng
yān
yún
gāo
yáo
shàn
duì
jiǔ
lóu
chí
mèi
xiè
áo
qián
tǎng
xiāng
dēng
yuè
cháng
yáo

译文

我这次的建康之行,是为送朋友溯江返回归程。他是像当年楚公子听人夸健广陵潮水,专程来听涛声。你像汉代仙尉梅福一样,是赵家的宝玉,有出息,英风凌驾于平原君等四豪之上。令人难忘的是停船在长芦。你乘舟到了长芦,尽目之处,烟云辽阔。手把蒲扇,一边摇扇,一边喝金陵美酒,食长江蟹鲜,话离别之情。当你想起我之时,就登高长歌来抒发思念之情。

逐句剖析

"我来扬都市":我这次的建康之行,

# 扬都市:南北朝时期人们对六朝都城的并称。这里指的是建康(今南京)。

"送客回轻舠":是为送朋友溯江返回归程。

# 舠:(dāo),刀形小船。

"因夸楚太子":他是像当年楚公子听人夸健广陵潮水,

"便睹广陵涛":专程来听涛声。

# 睹:一作“观”。

"仙尉赵家玉":你像汉代仙尉梅福一样,是赵家的宝玉,有出息,

# 赵家玉:即指赵少府。,仙尉:典出《汉书·梅福传》。梅福,字子真,九江寿春人。“少学长安,明《尚书》、《谷梁春秋》,为郡文学,补南昌尉。”元始(汉平帝年号,1~5)年间,王莽专政,梅福“一朝弃妻子,去九江,至今传以为仙。其后,人有见福于会稽者,变名姓,为吴市门卒云。”故后世称品德高尚、公正廉洁,深受人民爱戴的县佐为“仙尉”。

"英风凌四豪":英风凌驾于平原君等四豪之上。

# 四豪: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公子,即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齐国的孟尝君田文、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他们以收养宾客,招致人才著称。

"维舟至长芦":令人难忘的是停船在长芦。你乘舟到了长芦,

# 维舟:大绳以系船。

"目送烟云高":尽目之处,烟云辽阔。

"摇扇对酒楼":手把蒲扇,一边摇扇,一边喝金陵美酒,

"持袂把蟹螯":食长江蟹鲜,话离别之情。

# 把蟹螯:拿着螃蟹的大螯。螯(áo)。,持袂:握住或卷起衣袖。

"前途倘相思":当你想起我之时,

"登岳一长谣":就登高长歌来抒发思念之情。

# 谣:有章之曲称为“歌”,无章之曲称为“谣”。,岳:高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是李白笔下一首别具一格的五言古诗。作为送别诗,开篇两句便直截了当地点明“送别”主题,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诗中第二、三联,李白匠心独运,接连巧用三个典故,以隐晦而巧妙的方式,将自己渴望拯救时弊、扭转危局的抱负,以及对友人赵炎的由衷赞赏融入其中,展现出其对时政的深刻洞察与对人才的珍视。第四、五联则细致入微地描绘出送别时的场景,从长芦渡口的景致到酒楼相聚的画面,尽显与友人分别之际的复杂心绪。末联中,李白以充满深情与豪迈的叮嘱收尾,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对友人的殷切挂念以及自身一贯的豪放洒脱气质。整首诗看似随意挥洒笔墨,信笔而成,实则布局精巧,错落有致。诗人从南京至长芦的空间转换,由当下惜别延伸至未来思念的时间跨越,描写顺序从远及近再返远,行文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充分彰显出李白驾驭文字的深厚功底与非凡艺术创造力,在送别诗的长河中独树一帜,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夏秋之际,李白于长芦送别当涂县尉赵炎,并创作了这首诗。据马鞍山市当涂县地方志办公室所编的《李白与当涂》记载,当时正值“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动荡时期,同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从此由鼎盛走向衰落,社会矛盾频发。尽管李白已至暮年,却依然慷慨自负,壮志未酬,心怀振兴国家、安定民生的宏愿,这一抱负也在诗中有所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绘了李白送别友人赵炎时的场景,开篇点明送别,随后在诗中连用三个典故,体现了他欲救危世的志向以及对赵炎的赞赏。诗中通过对送别情景的细致刻画,营造出离别氛围,表达了李白对友人的殷殷之情与豪放气质,也展现出他虽处暮年仍怀抱不凡抱负的复杂深沉情感。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我来扬都市,送客回轻舠。因夸楚太子,便睹广陵涛”,诗人描绘了自己来到扬州送客,提到楚太子与广陵涛等景象,以扬州的景色和历史典故为依托,在写景叙事中融入了自己对友人此行的情感,借景之壮阔表达对友人旅途的某种期许与感慨,使景中含情,情因景生。用典:“因夸楚太子,便睹广陵涛”,借用楚太子与广陵涛的典故,一方面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使诗歌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另一方面也通过典故为友人的行程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与传奇色彩,暗示友人此行将领略到独特的景观与文化。对比:“我来扬都市,送客回轻舠。因夸楚太子,便睹广陵涛。仙尉赵家玉,英风凌四豪”,将自己在扬州送客的平常之事与友人赵少府的“英风凌四豪”进行对比,突出了友人的出众风采和非凡气质,衬托出友人的形象之高大,表达了对友人的赞赏之情。细节描写:“仙尉赵家玉,英风凌四豪。维舟至长芦,目送烟云高”,通过“维舟至长芦,目送烟云高”这样的细节,细致地刻画了诗人送别友人时,友人乘船到达长芦,诗人久久目送,看着烟云渐高的场景,以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与牵挂,使情感表达更加细腻动人。

3. 分段赏析

从诗的题目及首联可知,李白不辞辛劳,自南京市内一路将赵炎送至长芦渡口。长芦渡口作为当时长江南北及长江航道的关键枢纽,李白此举凸显出他对赵炎的深厚情谊。路途遥远,这份相送的坚持更显其殷殷之意与依依之情,开篇便奠定了全诗的送别基调。​第二联中,李白巧用“楚太子”与“广陵涛”这一出自《七发》的典故。他以唐朝政治比作身缠重病的楚太子,暗示亟需如吴客般的有识之士点明病根,以唤醒统治者,挽救危局。李白自身历经流放,生活贴近民众,深刻洞察社会弊病,却报国无门。他借典故平静叙述,实则蕴含对时局的深刻思考与殷切期望,无奈于现实的无力感也悄然流露。​第三联运用“仙尉”(典出《汉书・梅福传》)与“四豪”的典故。“仙尉”用以称赞赵炎在当涂任上的卓越政绩,“英风凌四豪”则高度赞扬其风流倜傥、礼贤下士的风采。李白将赵炎与贾谊笔下“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的四君相比,足见评价之高。然而,在对友人才情的盛赞背后,也暗藏着自身怀才不遇、宏图难展的愤懑。​第四联描绘了送别的具体场景与天气状况。在秋高气爽之际,于长江边的长芦古镇,李白系船岸边,面对烟高云淡的天空与浩渺长江,满心愁绪。从诗句中,读者仿若能看到李白与赵炎执手,翘首眺望远方,惆怅满溢的送别画面,借景抒情,离别愁绪尽显。​第五联中,李白意犹未尽,拉着友人来到长芦街市的酒楼。炎热天气恰似二人炽热的情谊,他们摇着蒲扇,畅饮金陵美酒,品尝长江蟹鲜,共话离别。“摇扇”之举令人联想到诸葛亮的儒雅形象,二人谈论内容想必既有家事,亦涉国事。对“酒仙”李白而言,与好友共食“蟹螯”、赋诗吟唱,实乃快事,此联在欢乐氛围中又添几分不舍。​最后一联尽显李白对友人的殷殷之情与豪放气质。此次分别,再会之期未知,前途难测,但思念必然。李白嘱咐若想念彼此,便登高吟歌,遥寄幽思。这般深情、豪放又浪漫的表达,将“诗仙”本色展现得淋漓尽致,为全诗的送别之情画上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句号。​

4. 作品点评

《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是李白送别诗中的代表作之一。全诗格调洒脱,文字灵动多变,既有豪放不羁的直抒胸臆,亦有细腻入微的情感描摹。诗中笔法或繁或简,张弛有度,意境开阔辽远,感染力强。典故、意象的运用,情景的交融映照,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叙事由远及近,思绪由近及远,看似随性挥洒笔墨,实则在起承转合间尽显精巧构思,将“诗仙”潇洒飘逸又重情重义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太白引用,取义又异于此,可窥古人用事之法。

清王琦《李太白》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初出金门,寻王侍御不遇,咏壁上鹦鹉》

下一篇:唐·李白《鲁东门观刈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