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è
zhōng
qiū
huái
怀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yuè
shuǐ
rào
shān
zhōu
huí
shù
qiān
nǎi
shì
tiān
jìng
zhōng
fēn
míng
huà
xiāng
ài
cóng
míng
sōu
yǒng
huái
怀
lín
tuān
yóu
wéi
cāng
shí
jiàn
hóng
qiū
guān
tāo
zhuàng
tiān
xiǎn
wàng
hǎi
lìng
rén
chóu
xiá
西
zhào
suì
wǎn
bēi
dōng
liú
tàn
xué
shì
jiāng
guī
péng
qiū
rán
shàng
chéng
piān
zhōu

译文

越地的水环绕着青山,回环几千公里。就是在天空中的镜子里,明显像画一样。因为喜爱这里而深入探寻,永远怀念在急流边游玩。一旦成为漂泊江湖的人,经历了十次荷花盛开的季节。观看波涛觉得它作为天险很壮观,眺望大海让人忧愁。路途遥远太阳逼近西下,年岁已晚悲伤如东流之水。为什么一定要探寻禹穴,将要前往蓬莱仙山。否则在五湖上面,也可以乘坐小船。

逐句剖析

"越水绕碧山":越地的水环绕着青山,

"周回数千里":回环几千公里。

"乃是天镜中":就是在天空中的镜子里,

"分明画相似":明显像画一样。

"爱此从冥搜":因为喜爱这里而深入探寻,

"永怀临湍游":永远怀念在急流边游玩。

"一为沧波客":一旦成为漂泊江湖的人,

"十见红蕖秋":经历了十次荷花盛开的季节。

"观涛壮天险":观看波涛觉得它作为天险很壮观,

"望海令人愁":眺望大海让人忧愁。

"路遐迫西照":路途遥远太阳逼近西下,

"岁晚悲东流":年岁已晚悲伤如东流之水。

"何必探禹穴":为什么一定要探寻禹穴,

"逝将归蓬丘":将要前往蓬莱仙山。

"不然五湖上":否则在五湖上面,

"亦可乘扁舟":也可以乘坐小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越中秋怀》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古体诗。以诗人在越地的游历为题材,通过描写越地景色抒发内心感慨。诗中先描绘越地山水环绕、景色如画的美景,接着感慨自己在越地的时光流逝,然后描写观涛望海的壮阔景色,最后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归隐的想法,表达了对越地的喜爱与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比喻:“乃是天镜中,分明画相似”将越地山水比作天镜中的画,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越地景色的美丽。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越地山水、观涛望海等景色,抒发自己的喜爱、感慨与归隐等复杂情感。直抒胸臆:“何必探禹穴,逝将归蓬丘”等句直接表明自己的归隐想法。

2. 分段赏析

“越水绕碧山,周回数千里。乃是天镜中,分明画相似。”开篇描绘越地的山水,越水环绕着碧山,绵延数千里,就像是在天镜之中,分明如画一般。这几句生动地展现出越地山水的美丽,表达了诗人对越地景色的赞美。“爱此从冥搜,永怀临湍游。一为沧波客,十见红蕖秋。”诗人因喜爱越地景色而深入探寻,永远怀念在急流边游玩的时光。“一为沧波客,十见红蕖秋”表明自己成为漂泊江湖的人,已经经历了十个荷花盛开的秋天,感慨时光的流逝。“观涛壮天险,望海令人愁。路遐迫西照,岁晚悲东流。”诗人描写观涛时感受到其作为天险的壮观,望海时却心生忧愁。路途遥远,太阳西下,年岁已晚,如同东流之水,一去不返,进一步抒发时光流逝、人生迟暮的感慨。“何必探禹穴,逝将归蓬丘。不然五湖上,亦可乘扁舟。”诗人最后表达,何必去探寻禹穴,不如前往蓬莱仙山。否则,在五湖上乘着扁舟归隐也可以。直接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想要归隐的想法。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与从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

下一篇:唐·李白《赠张相镐(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