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驳食猛虎":吉祥的六驳猛兽能食猛虎,
"耻从驽马群":怎么甘愿与驽马为群呢?
"一朝长鸣去":你今朝长鸣而去,
"矫若龙行云":矫若飞龙行云。
"壮士怀远略":壮士你胸怀远大的志向与方略,
"志存解世纷":立志拯救国难。
"周粟犹不顾":你具有不食周粟的隐士风范,
"齐珪安肯分":视功名利禄为浮云。
# 珪:一作“圭”。
"抱剑辞高堂":抱剑辞别高堂父母,
"将投崔冠军":将要投奔崔将军。
"长策扫河洛":用你的策略横扫河洛的安禄山叛军,
"宁亲归汝坟":再回故乡省亲。
"当令千古后":应当留名千古,
"麟阁著奇勋":麒麟阁上著奇勋。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典故:“周粟犹不顾,齐珪安肯分”,引用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典故,借此赞扬张秀才拥有如伯夷、叔齐般坚定的操守,不轻易为利益所动摇。典故的运用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更深刻地强化了对张秀才高尚品格的赞美,丰富了人物形象的内涵。直接抒情:在叙述张秀才“抱剑辞高堂,将投崔冠军”从军行为的过程中,穿插“壮士怀远略,志存解世纷”这样直接抒发情感的语句,直接表达出张秀才心怀远大谋略、立志为国家解除纷争的壮志,将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既让读者清晰了解事件,又能深切感受到人物的豪情壮志以及诗人对友人的期许。
2. 分段赏析
首四句诗人以“六驳”自比张秀才,将其比作能战胜猛虎的猛兽,凸显其非凡勇气与胆略,不屑与平庸之辈同流合污。“一朝长鸣去,矫若龙行云”则生动地描绘出张秀才即将踏上从军征程时的豪迈姿态,犹如巨龙行云般矫健,充满了力量与气势,开篇便为全诗奠定了激昂向上的基调,让读者感受到张秀才的壮志豪情。中四句从志向与品格两方面对张秀才进行刻画。“壮士怀远略,志存解世纷”直接点明张秀才胸怀远大谋略,立志为国家排忧解难,心系天下苍生的远大抱负。“周粟犹不顾,齐珪安肯分”运用典故,表明张秀才有着坚定的操守,不被物质利益所诱惑,展现出其高尚的品格,使张秀才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既有远大志向,又有坚守自我的品质。后六句先是叙述张秀才从军的具体行动,“抱剑辞高堂”描绘出他告别家人时的毅然决然,展现出他为了理想舍小家为大家的决心;“将投崔冠军”说明他将投奔崔冠军麾下,投身军旅。“长策扫河洛,宁亲归汝坟”则表达了诗人对张秀才的期望,希望他能运用高明的策略收复河洛地区,然后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体现出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与祝福。最后“当令千古后,麟阁著奇勋”,诗人将对张秀才的期望推向高潮,希望他能建立不朽功勋,名垂青史,这不仅是对张秀才的赞美与期许,也侧面反映出诗人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下一篇:唐·李白《五松山送殷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