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何所苦":北上之苦,
"北上缘太行":是因为上太行山之故。
# 太行:山名,在今山两与河北之间。北起拒马河谷南至黄河北岸,绵延千里。,缘:沿着。
"磴道盘且峻":太行山上的履道盘曲险峻,
# 磴道:有石阶的山道。
"巉岩凌穹苍":悬岩峭壁,上凌苍天。
"马足蹶侧石":马足为侧石所蹶,
# 马足蹶侧石:“马足”二句:语出曹操《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洁屈,车轮为之摧”句。蹶:跌倒。
"车轮摧高冈":车轮为高冈所催,真是行路难啊。
"沙尘接幽州":况且从幽州到朔方,
# 幽州:地名,在今北京市一带,为安禄山三镇节度使府所在地。
"烽火连朔方":战尘不断,峰火连天。
# 朔方:地名,在今山西西北部朔县一带。
"杀气毒剑戟":剑戟闪耀着杀气,
# 毒:凝成。
"严风裂衣裳":寒风吹裂了衣裳。
# 严风:严冬的寒风。
"奔鲸夹黄河":安史叛军像奔鲸一样夹着黄河,
# 奔鲸:奔驰的长鲸,喻指安禄山叛军。鲸,古喻不义之人。
"凿齿屯洛阳":像凿齿一样屯居着洛阳。
# 凿齿:传说中的猛兽,比喻安禄山。
"前行无归日":前行无有归日,
"返顾思旧乡":回首眷思故乡。
"惨戚冰雪里":在冰天雪地中挣扎,
"悲号绝中肠":哭天悲地,痛绝肝肠。
"尺布不掩体":身上衣不掩体,
"皮肤剧枯桑":皮肤粗如枯桑。
# 剧:甚。
"汲水涧谷阻":想去汲些水来,又被洞谷所阻,
"采薪陇坂长":想去采些柴来烧,又苦于山高路远。
# 陇坂:本指陇山,此指山之陇冈坡坂。
"猛虎又掉尾":更何况在山中还可能遇到磨牙掉尾的老虎,
# 掉尾:摇尾。
"磨牙皓秋霜":时时有生命之危。
"草木不可餐":山上仅有草木,打不到吃的东西,
"饥饮零露浆":饥渴之时,唯有饮些麟水。
# 零露浆:树上滴下的露水。
"叹此北上苦":叹此北上之苦,
"停骖为之伤":只有停车为之悲伤。
# 骖:驾在车前两侧的马。
"何日王道平":何时才能天下太平?
# 王道平:谓天下太平。
"开颜睹天光":使人一消愁颜,重见天光啊。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北上行》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乐府诗。此诗以安史之乱为背景,通过描写人民背井离乡、辗转流亡的悲惨景象,展现了战乱中百姓的生存困境与愁苦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民众的深切同情。全诗以乐府传统为根基,结合细致入微的笔触,层层铺陈环境、人物与社会现实,形成沉郁苍凉的风格,既延续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又体现了李白诗作中少有的现实主义关怀。
2. 写作手法
设问:以“北上何所苦?”开篇提问,引发对北上苦难根源的探寻,自然引出后文对自然环境与社会战乱的描写。细节描写:细致刻画“磴道盘且峻”“马足蹶侧石”的行路之险,“沙尘接幽州,烽火连朔方”的战乱之景,以及难民“尺布不掩体”等生存惨状,穷形尽相地展现战乱之苦。借景抒情:通过“巉岩凌穹苍”“严风裂衣裳”等环境景象描写,融入对百姓流亡的深切同情,营造出低沉苍凉的情感基调。
3. 分段赏析
《北上行》以设问句“北上何所苦?”破空而起,引出对民生疾苦的探寻。首段以“北上缘太行”承接设问,通过“磴道盘且峻,巉岩凌穹苍”的险峻山势与“马足蹶侧石,车轮摧高冈”的艰难行途,展现自然环境对迁徙者的摧残。次段转向社会背景,“沙尘接幽州,烽火连朔方”以宏大视野勾勒战乱图景,“杀气毒剑戟,严风裂衣裳”将战争的残酷与气候的严寒交织,“奔鲸夹黄河,凿齿屯洛阳”更以隐喻手法直指叛军的猖獗。第三部分聚焦难民惨状,从“前行无归日”的绝望到“饥饮零露浆”的绝境,通过“尺布不掩体,皮肤剧枯桑”等细节穷形尽相地刻画生存困境。末段以“叹此北上苦”收束全篇,“停骖为之伤”的动作描写与“何日王道平”的仰天疾呼,将个人悲悯升华为对清平世道的强烈期盼。全诗以层层递进的结构,将自然之险、战乱之痛、民生之艰熔于一炉。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笔触细致,层层推进,描绘灾民时从环境到哭声,由哭声至身体,再到行动,逐步刻画,形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诗中不再有对月挥杯的飘逸、抽刀断水的豪迈,转而呈现出含泪的悲哀与深切同情。
# 北上行,乐府征行曲,太白此词则言从军征戎之苦。
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上一篇:唐·李白《相和歌辞·对酒二首》
下一篇:唐·李白《留别龚处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