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à
xún
yáng
chéng
fàn
péng
huáng
pàn
guān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làng
dòng
guàn
yīng
jǐng
xún
yáng
jiāng
shàng
fēng
kāi
fān
tiān
jìng
zhí
xiàng
péng
dōng
luò
jǐng
zhuǎn
shū
qíng
yún
sàn
yuǎn
kōng
míng
shān
jiā
xìng
qīng
shǎng
qióng
shí
jìng
guà
yáo
yuè
xiāng
miè
cǎi
hóng
xiāng
duì
jūn
tóng

译文

灌婴井中水翻如涛,寻阳江上大风吹动巨浪。扬帆启航驰在天一般大的如镜湖面,直向彭蠡湖东面而去。落日景色中忽然下起疏落小雨,待天放晴云朵散向远空。名山佳景引发人们佳美的情兴,清观幽赏怎能有所穷尽?巨大的石镜之上又有明月高挂,香炉峰上彩虹明灭。相思之时您我共对庐山美景,抬眼望去您我所见美景相同。

逐句剖析

"浪动灌婴井":灌婴井中水翻如涛,

# 灌婴井:据《元和郡县志》载,公元前年(汉高祖六年),灌婴(汉初大臣)主持筑建湓口城(一名湓城,故址在今江西九江市,因地处湓水入长江口得名)。建安(东汉献帝年号,)年间,孙权经过这里,亲自立标令人打井,正好打出了灌婴筑城时古井,于是在井旁竖立铭记为颖阴侯(灌婴封爵)井。传说井水很深,和长江相通,长江中有风浪,井水即动荡不止。

"寻阳江上风":寻阳江上大风吹动巨浪。

"开帆入天镜":扬帆启航驰在天一般大的如镜湖面,

# 天镜:指鄱阳湖的湖面。形容湖水明净,涵映天空,犹如巨大的镜子。

"直向彭湖东":直向彭蠡湖东面而去。

# 彭湖:即彭蠡湖。

"落景转疏雨":落日景色中忽然下起疏落小雨,

# 落景转疏雨:一作返景照疏雨。景,同“影”。落景,即将坠落的夕阳。疏雨,稀疏的小雨。

"晴云散远空":待天放晴云朵散向远空。

# 晴云散远空:一作轻烟澹远空。

"名山发佳兴":名山佳景引发人们佳美的情兴,

# 名山发:一作中流得。名山:指庐山。

"清赏亦何穷":清观幽赏怎能有所穷尽?

# 清赏:清新,赏心悦目。

"石镜挂遥月":巨大的石镜之上又有明月高挂,

# 石镜挂遥月:一作瀑布洒青壁。石镜:据《水经注》载,庐山东面悬崖上有一块大圆石,光滑如镜,可见人影。

"香炉灭彩虹":香炉峰上彩虹明灭。

# 香炉灭彩虹:一作遥山挂彩虹。香炉:即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部。灭:消失。彩虹:香炉峰周围多瀑布,水气经日光照射而形成彩虹。这两句用远月悬空、彩虹消失,形容夜幕降临。

"相思俱对此":相思之时您我共对庐山美景,

"举目与君同":抬眼望去您我所见美景相同。

# 君:指黄判官。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下寻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是李白的五言古诗。诗中展现的并非是舟行望天门山之景,而是诗人在前往寻阳城,于彭蠡湖泛舟途中的独特见闻。开篇以质朴笔触,将灌婴井在浪涛涌动下的情景,以及寻阳江上的飒飒风声娓娓道来,为全诗奠定轻快基调。随着行程推进,诗人扬帆驶入如天镜般澄澈的彭蠡湖,向东前行。一路上,落景时分疏雨飘洒,而后晴云在远空消散,沿途名山胜景接连映入眼帘,引发诗人无尽兴致。在沉醉于山水间时,诗人不禁触景生情,借眼前美景寄托对友人黄判官的深深相思。整首诗通过细腻描绘旅途风光,既抒发了对大自然绮丽景致的由衷喜爱,又饱含了对友人的真挚情谊,尽显李白诗歌的自然洒脱与浪漫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下寻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创作于公元760年,即唐肃宗上元元年,彼时李白已步入花甲之年。此前,李白遭受流放夜郎的命运,所幸途中获赦。之后,他从江夏辗转来到寻阳城(今江西九江,古称浔阳),于彭蠡湖(也就是现今的鄱阳湖)泛舟之际,触景生情,写下此诗寄给友人黄判官。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行旅诗。描绘了诗人在寻阳江上行船,进入彭蠡湖的过程,沿途所见落景疏雨、晴云远空等山水风光激发诗人兴致。同时,诗人面对美景,举目相思,表达了对友人黄判官的思念,全诗以写景为主,怀人之情只在结尾处稍微流露,但既无伤感之意,亦无怅惘之情,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开帆入天镜,直向彭湖东。”以形象的比喻写开船进入明亮如镜、水天一色的鄱阳湖的情景,尤为生动。情景交融:相思俱对此,举目与君同。”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思忆远方的友人,想像力超凡脱俗,宛如友人也正举目思忆诗人。借景抒情:“落景转疏雨,睛云散远空”“石镜挂遥月,香炉灭彩虹”,诗人描绘沿途山水风光,借这些景色的变化,抒发自己在旅途中的佳兴以及对友人的相思之情。

3. 分段赏析

开篇“浪动灌婴井,寻阳江上风”,起笔之处,诗人率先点明所处出发地周边的景象。生动展现出鄱阳湖浪涛翻涌,仿若万马奔腾,以及寻阳江水浩浩荡荡、汹涌奔流的磅礴气势。诗中笔触还延伸至对鄱阳湖与庐山的刻画,为画面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活力,巧妙营造出一种充满动感的氛围。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开帆入天镜,直向彭湖东。”以形象的比喻写开船进入明亮如镜、水天一色的鄱阳湖的情景,将湖面比作天镜,既表现出湖面的平静开阔,又体现出诗人扬帆前行的畅快,奠定了轻快的基调,尤为生动。所以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过小孤山大孤山》中说:“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此诗篇末在畅叙游兴之中流露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言简而意深。“落景转疏雨,睛云散远空。名山发佳兴,清赏亦何穷?”描绘出一幅夕阳坠落、稀疏雨洒、睛云飘散的美景。随着时间推移,傍晚时分景色的变化,落日时分转为疏雨,晴云逐渐消散在远空。眼前名山胜景引发诗人浓厚兴致,让诗人觉得这样的清赏无穷无尽,表达出对山水的喜爱。“石镜挂遥月,香炉灭彩虹”,此句借景抒情,描绘出一幅悠远空灵的画面:遥远的天际,明月如同一面石镜高悬,散发着清幽的光辉;曾经在香炉峰间绚烂绽放的彩虹,已然悄然消逝。这般景象,不着痕迹地暗示着时光的流转,夜幕在诗人沉醉于山水、佳兴泉涌、清赏无尽之时,仿若悄无声息的使者,不知不觉间翩然而至。“相思俱对此,举目与君同。”诗人在此巧妙运用情景交融之法,将深沉的思念之情与眼前之景紧密相连。他思绪飘向远方,遥念友人,凭借超凡脱俗的想象力,仿佛看到友人也正于异地举目,同样思念着自己。尽管彼此天各一方,然而此刻却共同沐浴在这同一轮明月之下,共赏这一片美景。诗人借此景,将满心的牵挂与思念,毫无保留地寄托其中,传达出对友人那份真挚而深沉的相思之意。此句宛如神来之笔,在语段中起到画龙点睛的关键作用。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描绘诗人舟行顺流望天门山之景。前两句以铺叙展现天门山雄伟与江水浩荡,后两句勾勒两岸青山间的远景。诗借景赞美自然神奇壮丽,表达作者初出巴蜀的乐观豪迈。全诗十二句分三段。首段前四句,写诗人在风浪中开帆入湖,气势非凡。中间六句为第二段,描绘湖上风光,从落霞水天共影,到雨至云散虹出,景致变幻,诗人佳兴勃发,直至月上中天、彩虹消失。末段最后两句,诗人清赏之余思念好友,料想友人此时也在举目念己。结尾既照应题目,又余味悠长。整首诗情景交融,将诗人情感与自然之美紧密相连。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初月》

下一篇:唐·李白《捣衣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