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动灌婴井":灌婴井中水翻如涛,
# 灌婴井:据《元和郡县志》载,公元前年(汉高祖六年),灌婴(汉初大臣)主持筑建湓口城(一名湓城,故址在今江西九江市,因地处湓水入长江口得名)。建安(东汉献帝年号,)年间,孙权经过这里,亲自立标令人打井,正好打出了灌婴筑城时古井,于是在井旁竖立铭记为颖阴侯(灌婴封爵)井。传说井水很深,和长江相通,长江中有风浪,井水即动荡不止。
"寻阳江上风":寻阳江上大风吹动巨浪。
"开帆入天镜":扬帆启航驰在天一般大的如镜湖面,
# 天镜:指鄱阳湖的湖面。形容湖水明净,涵映天空,犹如巨大的镜子。
"直向彭湖东":直向彭蠡湖东面而去。
# 彭湖:即彭蠡湖。
"落景转疏雨":落日景色中忽然下起疏落小雨,
# 落景转疏雨:一作返景照疏雨。景,同“影”。落景,即将坠落的夕阳。疏雨,稀疏的小雨。
"晴云散远空":待天放晴云朵散向远空。
# 晴云散远空:一作轻烟澹远空。
"名山发佳兴":名山佳景引发人们佳美的情兴,
# 名山发:一作中流得。名山:指庐山。
"清赏亦何穷":清观幽赏怎能有所穷尽?
# 清赏:清新,赏心悦目。
"石镜挂遥月":巨大的石镜之上又有明月高挂,
# 石镜挂遥月:一作瀑布洒青壁。石镜:据《水经注》载,庐山东面悬崖上有一块大圆石,光滑如镜,可见人影。
"香炉灭彩虹":香炉峰上彩虹明灭。
# 香炉灭彩虹:一作遥山挂彩虹。香炉:即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部。灭:消失。彩虹:香炉峰周围多瀑布,水气经日光照射而形成彩虹。这两句用远月悬空、彩虹消失,形容夜幕降临。
"相思俱对此":相思之时您我共对庐山美景,
"举目与君同":抬眼望去您我所见美景相同。
# 君:指黄判官。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行旅诗。描绘了诗人在寻阳江上行船,进入彭蠡湖的过程,沿途所见落景疏雨、晴云远空等山水风光激发诗人兴致。同时,诗人面对美景,举目相思,表达了对友人黄判官的思念,全诗以写景为主,怀人之情只在结尾处稍微流露,但既无伤感之意,亦无怅惘之情,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开帆入天镜,直向彭湖东。”以形象的比喻写开船进入明亮如镜、水天一色的鄱阳湖的情景,尤为生动。情景交融:相思俱对此,举目与君同。”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思忆远方的友人,想像力超凡脱俗,宛如友人也正举目思忆诗人。借景抒情:“落景转疏雨,睛云散远空”“石镜挂遥月,香炉灭彩虹”,诗人描绘沿途山水风光,借这些景色的变化,抒发自己在旅途中的佳兴以及对友人的相思之情。
3. 分段赏析
开篇“浪动灌婴井,寻阳江上风”,起笔之处,诗人率先点明所处出发地周边的景象。生动展现出鄱阳湖浪涛翻涌,仿若万马奔腾,以及寻阳江水浩浩荡荡、汹涌奔流的磅礴气势。诗中笔触还延伸至对鄱阳湖与庐山的刻画,为画面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活力,巧妙营造出一种充满动感的氛围。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开帆入天镜,直向彭湖东。”以形象的比喻写开船进入明亮如镜、水天一色的鄱阳湖的情景,将湖面比作天镜,既表现出湖面的平静开阔,又体现出诗人扬帆前行的畅快,奠定了轻快的基调,尤为生动。所以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过小孤山大孤山》中说:“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此诗篇末在畅叙游兴之中流露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言简而意深。“落景转疏雨,睛云散远空。名山发佳兴,清赏亦何穷?”描绘出一幅夕阳坠落、稀疏雨洒、睛云飘散的美景。随着时间推移,傍晚时分景色的变化,落日时分转为疏雨,晴云逐渐消散在远空。眼前名山胜景引发诗人浓厚兴致,让诗人觉得这样的清赏无穷无尽,表达出对山水的喜爱。“石镜挂遥月,香炉灭彩虹”,此句借景抒情,描绘出一幅悠远空灵的画面:遥远的天际,明月如同一面石镜高悬,散发着清幽的光辉;曾经在香炉峰间绚烂绽放的彩虹,已然悄然消逝。这般景象,不着痕迹地暗示着时光的流转,夜幕在诗人沉醉于山水、佳兴泉涌、清赏无尽之时,仿若悄无声息的使者,不知不觉间翩然而至。“相思俱对此,举目与君同。”诗人在此巧妙运用情景交融之法,将深沉的思念之情与眼前之景紧密相连。他思绪飘向远方,遥念友人,凭借超凡脱俗的想象力,仿佛看到友人也正于异地举目,同样思念着自己。尽管彼此天各一方,然而此刻却共同沐浴在这同一轮明月之下,共赏这一片美景。诗人借此景,将满心的牵挂与思念,毫无保留地寄托其中,传达出对友人那份真挚而深沉的相思之意。此句宛如神来之笔,在语段中起到画龙点睛的关键作用。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描绘诗人舟行顺流望天门山之景。前两句以铺叙展现天门山雄伟与江水浩荡,后两句勾勒两岸青山间的远景。诗借景赞美自然神奇壮丽,表达作者初出巴蜀的乐观豪迈。全诗十二句分三段。首段前四句,写诗人在风浪中开帆入湖,气势非凡。中间六句为第二段,描绘湖上风光,从落霞水天共影,到雨至云散虹出,景致变幻,诗人佳兴勃发,直至月上中天、彩虹消失。末段最后两句,诗人清赏之余思念好友,料想友人此时也在举目念己。结尾既照应题目,又余味悠长。整首诗情景交融,将诗人情感与自然之美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