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
yuè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chán
hǎi
shàng
bái
shī
湿
huā
shí
yún
pàn
fēng
shēng
zhuǎ
shā
tóu
shuǐ
jìn
méi
zāi
xián
guǎn
chóu
shā
zhàn
zhēng
ér
yīn
jué
西
yuán
shǎng
lín
fēng
yǒng
shī

译文

月亮从天边升起,渐渐地离开了海面,此时白露正沾湿了花瓣。风吹得云朵散乱,像云朵生出了爪子,沙洲水冷致使寒气沁湿眉毛。歌吹弹唱娱乐了人们,却使得征战的士兵想起远在天边的家乡。想起这些我不再西园里赏月了,面对此情此景,吟诵出这首诗。

逐句剖析

"玉蟾离海上":月亮从天边升起,渐渐地离开了海面,

# 玉蟾:指月。传说月中有蟾蜍,故称。

"白露湿花时":此时白露正沾湿了花瓣。

# 湿:此处是沾湿的意思。

"云畔风生爪":风吹得云朵散乱,像云朵生出了爪子,

# 风生爪:意谓风吹得云朵散乱,像云朵生出了爪子。,畔:旁边,边侧。

"沙头水浸眉":沙洲水冷致使寒气沁湿眉毛。

# 沙头:沙滩边,沙洲边。

"乐哉弦管客":歌吹弹唱娱乐了人们,

# 弦管:指管、弦两种乐器。此处泛指歌吹弹唱。

"愁杀战征儿":却使得征战的士兵想起远在天边的家乡。

# 战征儿:征战的士卒。,愁杀:谓使人极为忧愁。杀,同“煞”,表示程度深。

"因绝西园赏":想起这些我不再西园里赏月了,

# 西园:指铜雀园,在文昌殿西,故称。

"临风一咏诗":面对此情此景,吟诵出这首诗。

# 临风:当风,迎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初月》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五言律诗佳作。全诗借由“山上悬挂之月”与“水面映照之月”的细腻刻画,生动地描绘了月光所处之位置及其周遭环境,营造出一种既明媚舒畅又迷离幽静的独特氛围。诗人还巧妙地从远处传来的音乐声中,引申出边塞征战之士对遥远家乡的深切思念。此诗用词清新脱俗,所构建的意境深远而清幽,令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初月》这首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写。李白创作这首诗,是出于对家乡美景的深深眷恋和对自然景致的敏锐捕捉,希望通过诗歌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在唐玄宗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前后,李白正居住在四川故乡的清廉乡(也有说法是青莲乡)。这个地方在唐朝时期隶属于剑南道绵州昌明县,五代之后更名为彰明县,现在则归属于四川省江油县。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初月》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描写月夜抒怀的诗。这首诗细腻地刻画了“山上悬挂之月”与“水面映照之月”,生动地展现了月光所在的位置及其所处的环境,营造出一个既明媚舒畅又迷离幽静的诗意空间。诗人从远处隐约传来的音乐声中,巧妙地联想到边塞征战的士兵对遥远家乡的深切思念。整首诗的语言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而清幽,月亮以其皎洁的姿态展现着独特的美感,山水则以清新的风貌呈现自然的韵味。由月之皎洁引发对家乡的愁绪,这一过渡自然流畅,使得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浑然一体。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诗中不仅描绘了月夜、白露、风生爪、水浸眉等自然景象,还融入了弦管之声、战征儿的愁绪等情感元素。这些景象与情感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乐哉弦管客,愁杀战征儿”一句,通过对比弦管客的欢乐与战征儿的愁苦,突出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人文关怀。对比: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弦管客的欢乐与战征儿的愁绪之间的对比,诗人自己临风咏诗与绝西园赏之间的对比。这些对比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鲜明,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拟人:诗中“玉蟾离海上”一句,以“玉蟾”代指月亮,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得月亮具有了生命力和动感。比喻:“风生爪”一句则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风比作生出爪子的猛兽,形象地描绘了风的猛烈和变化无常。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绘月夜的自然景色,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感。“白露湿花时”一句,既描绘了月夜下的清新景致,又暗含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生命的感慨。“愁杀战征儿”一句,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战争造成的苦难的深切同情。托物言志:李白以“初月”为引子,通过描绘其美丽景象,寄托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这种手法使得诗歌在开篇就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并引导读者进入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之中。诗中的“玉蟾离海上”描绘了月亮从海上升起的景象,既形象又生动,同时“玉蟾”作为月亮的别称,也增添了诗歌的文化韵味。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初月的曼妙身姿与月光轻抚下的花朵为笔触,它们在夜色的轻纱下相互映衬,仿佛是一对恋人轻声细语,共同编织出一幅迷离而又幽静的画卷。颔联则将自然景致的描绘推向了极致。微风轻拂,白云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生出爪牙般在天际舞动;而沙头的流水则悄然漫过草坪,为这静态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活泼。颈联颈联笔锋一转,从自然景象的描绘转向了对人间情感的抒发。远处的客船上,弦管之声悠扬,宾客们欢声笑语,享受着美好的生活。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戍守边关、征战沙场的士兵们却愁绪满怀。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与对战乱造成的苦难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和人文关怀。尾联是诗人情感的直接抒发。诗人以决绝的姿态拒绝了西园的游赏,独自来到江边。他仰望着天上的明月与水中倒映的月光,沐浴在温柔的晚风中,心中涌动着无尽的诗意,于是吟咏出这首动人心弦的诗篇。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虽非严谨的五言律诗格式,却极其注重对仗与修辞的精妙运用。其中,“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与“乐哉弦管客,愁杀战征儿”两联对仗极为工整,展现了诗人高超的文学造诣。此诗意境深远而清幽,以月亮为引子,巧妙地勾起了人们的乡愁,这一创作思路自古以来便深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在中国文化中,月亮早已与家乡紧密相连,成为了思乡之情的象征。凡有月光照耀之处,总能触动那些心怀故土之人的思绪。李白的诗篇中,月亮以其皎洁的姿态展现着独特的美感,而山水自然则以其清新的风貌诠释着另一番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诗写月,却进一步抒怀说:“乐哉弦管客,愁杀征战儿,因绝西园赏,临风一咏诗。”表现诗人青年时就关心边塞出征战士。

现代四川财经学院原汉语教研室主任、教授刘开扬《李白在蜀中的生活和诗歌创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书情题蔡舍人雄》

下一篇:唐·李白《下寻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