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中赵匕首":袖中藏着赵国制造的匕首,
# 赵匕首:战国时代荆轲刺秦王所用的匕首,因得自赵国徐夫人,故称。
"买自徐夫人":是从徐夫人那里买来的。
# 徐夫人:古代铸剑名家,姓徐名夫人。
"玉匣闭霜雪":这把匕首如霜雪般锋利的刀刃,幽闭在如玉的匣子之中,
# 霜雪:刀刃寒光白如霜雪。比喻匕首锋利无比。
"经燕复历秦":它曾历经燕国,又辗转到了秦国。
"其事竟不捷":当年用这匕首行刺的事情竟然没有成功,
# 捷:成功。
"沦落归沙尘":沦落于尘土之中。
"持此愿投赠":如今我想把这柄匕首送给你,
"与君同急难":让它与你一同面对紧急危难。
# 急难:一作岁寒。
"荆卿一去后":荆轲离开之后,
# 荆卿:即荆轲,战国末年刺客。其先祖为齐人,后徙卫,卫人称其为庆卿。
"壮士多摧残":壮士大多遭受摧残。
"长号易水上":在易水边高声痛哭,
# 易水:河流名,发源于河北易县。
"为我扬波澜":易水也为我扬起滔天波澜。
"凿井当及泉":凿井就一定要深到能见到泉水,
# 凿井当及泉:意指欲成大事,当坚持到底,志在必成。
"张帆当济川":扬起船帆就应当助力人渡过江河。
"廉夫唯重义":有气节的人只看重道义,
# 廉夫:旧称有气节、不苟取的人。
"骏马不劳鞭":就像骏马不需要用鞭子抽打就能奋勇前行。
"人生贵相知":人生最可贵的是相互了解,
"何必金与钱":何必谈什么金钱。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赠别诗。诗歌借荆轲“赵匕首”“易水”等历史典故起兴,通过“廉夫唯重义”“人生贵相知”等直抒胸臆的诗句,表达了友情贵在志同道合而非金钱维系的思想。
2. 写作手法
用典:“袖中赵匕首,买自徐夫人”等句,巧用荆轲刺秦王的典故。典故中原为荆轲持徐夫人匕首刺秦王,事败身亡。作者在诗中以荆轲刺秦事不捷自比,借此表达虽知前路艰难,但愿与友人同赴急难的豪情。烘托:“长号易水上,为我扬波澜”通过想象荆轲在易水之上慷慨悲歌、水面因之掀起波澜的壮阔景象,以具体可感的“形”(易水波澜)烘托出诗人内心激荡的激越情怀,使抽象的情感借助具象的场景得到鲜明展现。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为帮助友人解救急难而作。诗中写诗人仍想效仿荆轲刺秦之举,打算持剑相赠,与友人共赴危难,表达了自己交友看重情义而非利益的态度。全诗大意是:袖中藏着赵国打造的匕首,购自徐夫人家。锋利如霜雪的刀刃收在玉匣里,曾历经燕国又辗转秦国。当年谋划的事终究没能成功,如今(匕首)在旅途沙尘中流落。想把这匕首送给你,让它陪你共渡难关。荆轲离去之后,许多壮士遭受迫害。在易水岸边放声痛哭,易水也为我掀起滚滚波澜。挖井就要挖到泉水,扬帆就要帮助人渡过江河,我也希望能辅佐君王。正直的人看重情义,骏马不需要鞭子驱赶。人生最可贵的是彼此了解,何必谈及金钱呢?全诗可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袖中赵匕首”到“沦落归沙尘”共六句,诗人借助荆轲刺秦王的典故,叙写荆轲刺秦未获成功。第二部分自“持此愿投赠”到“张帆当济川”共八句,写当下面对友人急难,自己决意全力相助且志在必胜。为向友人展现坦荡胸襟、表明必胜信念,诗人情感渐从平和转为激昂。“长号易水上,为我扬波澜”以想象之景烘托激昂情怀,侧重以“形”展现精神;“凿井当及泉,张帆当济川”以内心独白书写志在必胜的信念,侧重刻画“心”志。第三部分从“廉夫唯重义”至诗末共四句,以议论性独白为主,兼具情韵,进一步抒发诗人重义轻利、以相知为贵的超脱情怀。
4. 作品点评
全诗主要采用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在叙事议论中融入情感。既展现了诗人持剑行侠、救助危难时的豪侠气概和坚定信心,也抒发了诗人看重情义、轻视钱财、以相知为贵的旷达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