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橘少生意":众多橘树缺少生机活力,
# 群:一作伊。
"虽多亦奚为":即便数量多又有什么用呢。
# 亦奚为:又有什么用。
"惜哉结实小":可惜结出的果实很小,
# 小:一作少。
"酸涩如棠梨":又酸又涩就像棠梨一样。
"剖之尽蠹虫":剖开果实全是蠹虫,
# 虫:一作蚀。,剖:一作割。
"采掇爽其宜":采摘的时机也不合适。
# 其宜:一作所宜,是说征敛非时。,爽:失。,采掇:采摘。
"纷然不适口":吃起来都不合口味,
# 不适口:不中吃。
"岂只存其皮":难道只是留下它的皮吗?
# 岂只存其皮:是说难道只要它的皮吗?橘皮可以制药。
"萧萧半死叶":树叶稀稀落落,半死不凋,
"未忍别故枝":不忍心离开原来的树枝。
# 未忍别故枝:杜甫常常以人情来体会物情,所以无知的景物,往往也显得有情。未忍:一作匆匆。
"玄冬霜雪积":寒冬时节霜雪堆积,
# 玄冬:即冬天。玄,黑色。古人以黑色配冬,故冬神也叫“黑帝”,“玄冥”。
"况乃回风吹":更何况又有旋风吹来。
"尝闻蓬莱殿":曾经听说在蓬莱殿,
# 蓬莱殿:《太真外传》:“开元末,江陵进乳柑橘,上(玄宗)以十枝种于蓬莱宫。”
"罗列潇湘姿":摆满了来自潇湘的柑橘。
# 罗列潇湘姿:鲍照诗:“橘生潇湘侧。”此句和上一句是说统治者曾吃很多的橘子。
"此物岁不稔":这种东西如果年成不好,
# 岁不稔:橘结实,一年多,必一年少,所以说岁不稔。稔,熟也。,此物:指橘。
"玉食失光辉":帝王的美食就会失去光彩。
# 失光辉:因缺少远方名橘,显得不够味。失:一作少。,玉食:美食如玉,此指皇帝的饮食。
"寇盗尚凭陵":寇盗还在肆意侵扰,
# 凭陵:犹横行或充斥。
"当君减膳时":正是君主应该减少膳食的时候。
# 减膳:封建时代,如果碰到大灾大乱,皇帝便来一个“减膳”,表示他的关怀和忧虑,其实,是骗人的把戏。,君:指唐肃宗。
"汝病是天意":橘树生病也许是天意,
# 汝病是天意:汝,指橘。病则不能进贡,但碰到皇帝减膳,所以说“是天意”。此句说,但我终恐皇帝要加罪于地方官吏,这样一来,倒霉的还是百姓。这一定是肃宗时,有献橘之事。
"吾谂罪有司":我忧虑的是官吏的失职。
# 谂:一作愁,一作敢。
"忆昔南海使":回忆往昔从南海来的使者,
# 南:一作闻。
"奔腾献荔支":飞马疾驰去进献荔枝。
"百马死山谷":上百匹马累死在山谷,
"到今耆旧悲":到如今老人仍为之悲伤。
# 到今耆旧悲:末四句是借记忆犹新的往事来作警告的。但不正面说穿,转觉意味深长。杨贵妃好吃荔枝,南海所生更好,每年飞驰以进,到长安,味不变。耆旧:老人熟悉旧事的。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讽喻现实诗。描绘了橘树生病,果实不佳,不仅口感酸涩、内部生虫,且树叶半死不凋的情景。进而联想到宫廷中以橘为食,因橘的收成不好影响帝王玉食。在寇盗横行、民生艰难之时,诗人认为橘病或许是天意,但更愁官吏失职。最后以荔枝进贡致使大量马匹死亡的旧事,批判统治者的奢侈。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民生的同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的结尾“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支。百马死山谷,到今耆旧悲”,借用唐玄宗时为给杨贵妃进献荔枝,致使大量马匹累死的典故,影射当下统治者对贡橘的需求同样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抒发对统治者不顾民生的不满,以及对百姓遭遇的同情。
3. 分段赏析
“群橘少生意,虽多亦奚为”:开篇点明主题,众多橘树毫无生机活力。“少生意”直白地写出橘树的萎靡状态,“虽多亦奚为”则表达出即便橘树数量众多,但没了生机也是无用,奠定了全诗惋惜、悲叹的基调,同时引发读者对橘树为何如此的好奇。“惜哉结实小,酸涩如棠梨”:紧承上句,具体描述橘树的问题——结出的果实不仅个头小,味道还酸涩得如同棠梨。“惜哉”一词直接抒发诗人对橘树结出不佳果实的惋惜之情,让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的遗憾。“剖之尽蠹虫,采掇爽其宜”:进一步展现橘子的糟糕状况,剖开果实里面全是蠹虫,而且采摘的时机也不合适。这两句从内部虫害和采摘时机两个角度,全面地写出橘子品质低劣,也暗示橘树的生长环境或许存在问题。“纷然不适口,岂只存其皮”:众多橘子都不好吃,难以下口,难道只能留下无用的橘皮?诗人以反问的语气,强化了对病橘质量差的感慨,也反映出这些橘子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萧萧半死叶,未忍别故枝”:描绘橘树叶子的状态,叶子稀疏且半死不活,但还依恋着树枝。“萧萧”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未忍别故枝”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叶子以人的情感,仿佛叶子不舍得离开树枝,生动地展现出病橘树的衰败和无奈。“玄冬霜雪积,况乃回风吹”:点明病橘所处的恶劣环境,在寒冷的冬天,霜雪堆积,又有狂风肆虐。恶劣的气候环境进一步加剧了橘树的衰败,也暗示着外部环境对橘树生长的不利影响,象征着当时社会环境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尝闻蓬莱殿,罗列潇湘姿”:诗人听闻在皇宫蓬莱殿中,曾经陈列着来自潇湘的橘子。此句由描写眼前的病橘,联想到宫廷中曾经摆放的优质橘子,形成鲜明对比,为后文的感慨做铺垫。“此物岁不稔,玉食失光辉”:因为今年橘子收成不好,导致皇家的美食也失去了光彩。这表明病橘不仅是橘树本身的问题,还影响到了皇家的饮食,侧面反映出统治者对贡橘的依赖,以及这种需求给百姓带来的压力。“寇盗尚凭陵,当君减膳时”:当时寇盗猖獗,国家处于动荡之中,正是君主应该减少膳食、节俭度日的时候。诗人借病橘收成不好的情况,委婉地劝谏君主在战乱时期要懂得节俭,不要过度追求口腹之欲。“汝病是天意,吾愁罪有司”:表面上说橘树生病或许是天意,但诗人真正发愁的是负责贡橘事务的官吏。这些官吏为了满足皇家需求,不顾橘树生病的实际情况,依旧逼迫百姓进贡,深刻地批判了官吏的不作为和对百姓的压榨。“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支。百马死山谷,到今耆旧悲”:回忆当年为了向皇宫进献荔枝,南海的使者策马奔腾,导致许多马匹累死在山谷中,至今当地的老人提及此事仍悲痛不已。借历史典故,影射当下贡橘一事同样给百姓带来沉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这种不顾百姓死活行为的强烈批判,以及对百姓遭遇的深切同情。
# 杜子美《病柏》、《病橘》、《枯棕》、《枯楠》,皆兴当时事。……惟《病橘》始言“惜哉结实小,酸涩如棠梨”,末以比荔枝劳民,疑若指近幸之不得志者。自汉魏以来,诗人用意深远,不失古风,惟此公为然,不但语言之工也。
宋叶梦得《石林诗话》
# 《病橘》之作,伤微物失所,至于困瘁。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钟云:又生一意,妙。谭云:念头非为“有司”也,恐“有司”又罪及百姓耳(“吾谂”句下)。谭云:入荔枝,绝妙。正“吾愁罪有司”之意(“忆昔”二句下)。钟云:末语似又以橘病为幸,其感愈深矣(末二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萧萧半死叶,未忍别故枝”,偏于无知之物,写出一段性情来,妙。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此借橘以慨时事。病橘不供,适当减膳之时,疑是天意使然。但恐责有司而疲民力,故引献荔事为证。节节推开,意多曲折。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因病橘而回忆枝,婉转言之,多少慨叹。
清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敕编《唐宋诗醇》
# “忆昔”以下,因前文于贡献之事,究未显言,特以往事借影,含吐入妙。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上正写“病橘”,以下发论(“玄冬”四句下)。小题说得尔许关系。二句,一诗之主(“汝病”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上一篇:唐·杜甫《戏题画山水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