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画一水":十天画完一条河,
"五日画一石":五天画完一块石头。
"能事不受相促迫":绘画不受人事的催逼,
# 能事:十分擅长的事情。
"王宰始肯留真迹":王宰才肯挥笔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图":好一幅壮丽的昆仑方壶图,
# 方壶:方壶是神话中东海仙山,这里泛指高山,并非实指。壶:一作”丈“。,昆仑:昆仑是传说中西方神山,这里泛指高山,并非实指。
"挂君高堂之素壁":挂在您厅堂的粉墙壁上。
"巴陵洞庭日本东":从巴陵的洞庭到日本以东,
# 日本东:日本东面的海域。,巴陵:郡名。唐天宝、至德年间改岳州为巴陵郡,治所在今湖南省岳阳市,地处洞庭湖东。
"赤岸水与银河通":赤岸水与银河相通,
# 赤岸:地名。这里并非实指,而是泛指江湖的岸。赤:一作“南”。
"中有云气随飞龙":水天之间的云气追随飞龙。
"舟人渔子入浦溆":大风劲吹洪涛起,船工和渔夫将船靠岸以回避,
# 浦溆:水边,岸边。
"山木尽亚洪涛风":山间林木被风吹得树梢俯地。
# 亚:通“压”,俯偃低垂。一作“带”。
"尤工远势古莫比":先生尤工远势古人莫能相比,
# 远势:指绘画中的平远、深远、高远的构图背景。
"咫尺应须论万里":咫尺的画面就能展示江山达万里。
# 论:一作“行”,一作“千”。
"焉得并州快剪刀":不知从何处弄来一把并州快剪刀,
# 并州:地名。唐朝时期的河东道,即今山西太原,当地制造的剪刀非常有名,有所谓“并州剪”。
"剪取吴松半江水":剪来半江吴淞水。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歌行体诗,也是一首题画诗。诗中赞扬画家王宰严谨的创作态度,展现出画中巍峨山岭纵横交错,江水从巴陵洞庭流向日本东,与银河相通,云气随飞龙飘动,舟人渔子在洪涛风势中活动的壮阔画面,体现了中国山水画想象丰富、构图精妙的特色,也彰显了杜甫题画诗使笔如画的艺术功力。
2. 写作手法
用典:结尾两句用典,相传晋代索靖观赏顾恺之的画,倾倒欲绝,不禁赞叹:”恨不带并州快剪刀来,剪松江半幅练纹归去。“杜甫在这里以索靖自比,以王宰的画和顾恺之的画相提并论,用以赞扬昆仑方壶图的巨大艺术感染力,写得含蓄简练。
3. 分段赏析
《戏题画山水图歌》首四句先不直接谈画,反而极力赞扬王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通过“十日”“五日”的夸张时间,塑造王宰严谨专注的艺术家形象,凸显其“意兴所到,从容挥毫”的大家风范。“始肯”暗含画家对艺术的敬畏,非灵感充盈不轻易落笔;节奏疏朗,与画家沉静心境相呼应,强化创作态度的严肃性,为后文画作之精妙埋下伏笔,揭示艺术创作需摒除功利、追求本真的哲理,呼应杜甫“文章千古事”的文艺观。接着描写挂在高堂白壁上的昆仑方壶图。极西的昆仑和极东的方壶对举,山岭峰峦,巍峨高耸,画面空间辽远广阔,构图宏伟,气韵生动,给人以雄奇壮美的感受。“壮哉”一词,表达了诗人观画时的美感体会和由衷的赞叹。中间五句写画中赤岸水通天际,渔舟避风,动态景物与静态山势交织,构成雄奇与灵动并存的画面。一连串地名的连用以虚写实,凸显江水奔涌之势,与上面描绘山势的雄奇相呼应,山水一体,相得益彰。同时此句化用了《庄子·逍遥游》:“姑射山有神人,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一句,虚实相生,将无形之风具象化为云气翻腾。“亚”字炼字精妙,拟态狂风压弯山木的视觉冲击,把大风的威力表现得活灵活现,渲染出风猛、浪高、水急的灵动画面,采用远近结合山水构图,呼应中国画“咫尺万里”的美学特征,通过自然力的磅礴(风、浪)与人的渺小(渔子入浦),暗含对宇宙伟力的敬畏,亦烘托画作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末六句以“咫尺万里”概括画作空间张力,凸显王宰突破物理局限的艺术造诣。“并州快剪刀”奇喻,将画中江水与实景混融,强化逼真感。最后引用索靖称赞顾恺之的典故,含蓄赞誉王宰可比顾恺之,语言凝练而意蕴深远,既赞画技“以假乱真”,又暗含诗人欲携画归去的沉醉之情,诗情画意至此浑然一体。全诗以题画为表,实则贯通诗、画、理三重境界。结构上首尾呼应,从创作态度到艺术效果层层递进;语言上炼字精准,用典无痕;情感上既有对画家的倾慕,亦隐含对自然与艺术关系的深刻哲思,堪称题画诗典范。
上一篇:唐·高适《东平路作三首》
下一篇:唐·杜甫《病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