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ōng
píng
zuō
sān
shǒu

朝代:唐作者:高适浏览量:2
nán
shì
jiù
dōng
zǒu
xīn
suǒ
suǒ
liáng
fēng
dòng
xíng
xíng
qiū
shuǐ
shēn
chán
míng
luò
gèng
chóu
lín
míng
shí
hǎo
huà
dòng
gān
wáng
gōng
jīn
chéng
shì
qīn
lǎo
nóng
piān
zhōu
xiàng
chù
ài
wèn
yáng
zhōng
qīng
kuàng
liáng
yuè
péi
huí
zhōu
miǎo
rán
fēng
shàng
ài
qián
shān
qiū
qiū
zhì
yáo
luò
kōng
lìng
xíng
zhě
chóu

译文

向南谋求前程没有成功,向东奔走哪里是我本心所愿呢。瑟瑟的凉风在吹动,一路上秋水深沉。蝉鸣叫树叶飘落,这个夜晚又添愁闷的雨。政治清明时适合谋划策略,动辄就想向王公大臣献策。如今却一事无成,只能恋恋不舍地亲近老农。小船要驶向什么地方,我喜爱汶水北面的地方。清凉空旷的夜晚明月高悬,我在孤舟中徘徊。在渺渺风波之上,唯独喜爱前面山上的秋色。秋天到来万物又凋零,白白地让行人增添忧愁。

逐句剖析

"南图适不就":向南谋求前程没有成功,

# 就:敦煌集本作“尽”。,南图:即“图南”,谓南飞,南征。比喻抱负远大。语出《庄子·逍遥游》:“(鹏)背负青天……而后乃今将图南。”

"东走岂吾心":向东奔走哪里是我本心所愿呢。

# 东走:此指诗人东鲁之游。

"索索凉风动":瑟瑟的凉风在吹动,

# 索索:形容风吹草木之声。

"行行秋水深":一路上秋水深沉。

# 秋:敦煌集本作“愁”。,行行:不停地前行。《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蝉鸣木叶落":蝉鸣叫树叶飘落,

"兹夕更愁霖":这个夜晚又添愁闷的雨。

# 愁:一作秋。

"明时好画策":政治清明时适合谋划策略,

# 画策:谋画策略,筹划计策。敦煌集本作“书策”。,明时:指政治清明的时代,古时常用以称颂本朝。

"动欲干王公":动辄就想向王公大臣献策。

# 干:干谒,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今日无成事":如今却一事无成,

"依依亲老农":只能恋恋不舍地亲近老农。

"扁舟向何处":小船要驶向什么地方,

# 扁舟:小船。此处指自己孤身驾着一叶小舟于汶水上东行。

"吾爱汶阳中":我喜爱汶水北面的地方。

# 汶阳:春秋时鲁国地名,因在汶水之阳,故名。汉置汶阳县,故城在今山东省肥城、泰安、宁阳交界处,今有汶阳镇。此处借指东平郡,因东平郡治所须昌亦在汶水之北。

"清旷凉夜月":清凉空旷的夜晚明月高悬,

"裴回孤客舟":我在孤舟中徘徊。

"渺然风波上":在渺渺风波之上,

# 渺然:敦煌集本作“眇然”。

"独爱前山秋":唯独喜爱前面山上的秋色。

# 爱:一作梦

"秋至复摇落":秋天到来万物又凋零,

# 摇落:凋残,零落。

"空令行者愁":白白地让行人增添忧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东平路作三首》系唐代诗人高适所著的一组诗作,以感怀为题材。组诗中,第一首诗流露出诗人空有壮志却难以施展的无奈,点明东行并非自己内心所愿。一路行来,诗人笔下皆是萧瑟苍凉之景,尽显心境之落寞。第二首诗中,高适直言本想通过拜谒王侯将相以实现胸中抱负,可世事难遂人愿,终究未能成功,无奈之下,只能暂且栖身于田园之间。第三首诗则着重描绘了诗人在行进途中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触,细腻而真实地展现了彼时的心路历程。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南)人。安史之乱起,奔赴行在,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终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或高渤海。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高适尤其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所作边塞诗,对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燕歌行》为其代表作。代表作品有《燕歌行》《塞上》《塞下曲》等。著有《高常侍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诗,也是一组行旅感怀诗。描绘了诗人南行求仕不顺,东行又非本意,在凉秋时节,感受着秋风瑟瑟、秋水深沉,耳边蝉鸣,木叶飘落,加之雨夜愁思更甚。诗人本想在明时向王公大臣献策成就一番事业,如今却一事无成,只能亲近老农。在旅途中,面对凉夜明月,独驾孤舟,喜爱汶阳及前山的秋景,但秋景的摇落又让诗人为自己的境遇发愁。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的失意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南图适不就,东走岂吾心。”开篇点明诗人南下谋求前程未遂,向东奔走也非自己心中所愿,直接揭示出内心的失落与无奈,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索索凉风动,行行秋水深。”诗人通过描写凉风瑟瑟、秋水深深的外界景象,以景衬情,将内心的孤寂与凄凉之感具象化,让读者感受到那种清冷、萧瑟的氛围。“蝉鸣木叶落,兹夕更愁霖。”此句中蝉鸣、木叶落都是典型的秋景,再加上秋雨(愁霖)的烘托,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忧愁情绪,使羁旅之愁更加深沉。第二首:“明时好画策,动欲干王公。今日无成事,依依亲老农。”这几句诗中,诗人先表达在清明时代本应积极谋划策略、求取功名,但如今一事无成,只能亲近老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刻地表现出壮志未酬的苦闷。“扁舟向何处,吾爱汶阳中。”诗人以问句起笔,表达出对前途的迷茫,而“吾爱汶阳中”则透露出对宁静质朴生活的向往,在忧愁之中又有一丝对未来归宿的期许。第三首:“清旷凉夜月,裴回孤客舟。”开篇描绘出一幅清凉旷远、明月高悬的夜景图,而孤独的客船在这样的环境下徘徊不去,“清旷”与“孤”、“凉”相结合,更加突出了羁旅的孤独感。“渺然风波上,独爱前山秋。”诗人在渺茫的风波之上,却独独喜爱前山的秋景,这种喜爱之中既有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也暗示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漂泊之感,以一种看似矛盾的情感描写,进一步深化了羁旅愁思。“秋至复摇落,空令行者愁。”秋天到来,草木摇落,这本是自然现象,但在诗人眼中,却徒然增添了行旅之人的忧愁,点明了全诗的主题——羁旅之愁与秋愁,使诗歌的情感得到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说得秋有着落,益觉幻妙(“渺然”二句下)。

明钟惺和谭元春《唐诗归》

# 赵熙批:连章之作,此极严谨。统摄四首(包括前作《鲁西至东平》),而本篇自有起结(“南图”句下)。杜子(赠适诗)云:“佳句法如何?”知诗所重在句,句自有法也(“吾爱”句下)。拍入行程(“徘徊”句下)。

宋王安石《唐百家诗选》

# 言客梦已愁,若果为秋则更愁,谓非明月未妥。

清吴昌祺《删定唐诗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韦应物《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

下一篇:唐·杜甫《戏题画山水图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