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īn
ān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xíng
xīn
ān
dào
xuān
wén
diǎn
bīng
jiè
wèn
xīn
ān
xiàn
xiǎo
gèng
dīng
tiě
zuó
xià
xuǎn
zhōng
nán
xíng
zhōng
nán
jué
duǎn
xiǎo
shǒu
wáng
chéng
féi
nán
yǒu
sòng
shòu
nán
líng
pīng
bái
shuǐ
dōng
liú
qīng
shān
yóu
shēng
shǐ
使
yǎn
shōu
lèi
zòng
héng
yǎn
jiàn
tiān
zhōng
qíng
jūn
xiàng
zhōu
wàng
píng
zéi
nán
liào
guī
jūn
xīng
sàn
yíng
jiù
liáng
jìn
lěi
liàn
jiù
jīng
jué
háo
dào
shuǐ
qīng
kuàng
nǎi
wáng
shī
shùn
yǎng
shèn
fēn
míng
sòng
xíng
xuè
xiōng

译文

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新安吏在按户籍册点兵。问新安吏,难道因新安县小,壮丁已抽完,才抓这些不成丁的青年。官吏回答说:“昨夜已有兵府文书下达,规定点选十八岁的中男入伍了。”抽来的未成年男子实在太小了,如何能守住王城呢?健壮的中男还有母亲相送,瘦弱的青年都孤零零的,无人陪送。河水日夜向东流,青山还留着哭声呢。不要让眼泪哭干,收起眼泪吧。即使哭干两眼露出骨头,但天地终归是无情的。官军进攻围困相州,日夜盼望收复其地。可是贼心难料,打了败仗,兵士一营一营地溃散了。我们就去原先营垒就食,训练也在东都近郊进行。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何况朝廷官军是符合正义的,主将抚养士卒,爱护备至。你们送行的家属不用哭得很伤心,仆射对兵士仁爱得像父兄一样。

逐句剖析

"客行新安道":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

# 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客:杜甫自称。

"喧呼闻点兵":听到新安吏在按户籍册点兵。

# 点兵:征兵,抓丁。

"借问新安吏":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难道因新安县小,壮丁已抽完,才抓这些不成丁的青年。

# 更:岂。

"府帖昨夜下":官吏回答说:“昨夜已有兵府文书下达,

# 夜:一作“日”。,府帖:指征兵的文书,即“军帖”。府:一作“符”。

"次选中男行":规定点选十八岁的中男入伍了。”

# 中男:旧注:天宝三载制,百姓年十八为中男。唐制,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天宝三载(744)又降优制,以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次:依次。

"中男绝短小":抽来的未成年男子实在太小了,

# 绝短小:极矮小。

"何以守王城":如何能守住王城呢?

# 王城:指东都洛阳。周代曾把洛邑称作王城。

"肥男有母送":健壮的中男还有母亲相送,

"瘦男独伶俜":瘦弱的青年都孤零零的,无人陪送。

# 伶俜:形容孤独伶仃的样子。

"白水暮东流":河水日夜向东流,

# 白水:指在阳光下闪光的流水。

"青山犹哭声":青山还留着哭声呢。

# 犹:一作“闻”。

"莫自使眼枯":不要让眼泪哭干,

# 眼枯:哭干眼泪。

"收汝泪纵横":收起眼泪吧。

"眼枯即见骨":即使哭干两眼露出骨头,

# 即:一作“却”。

"天地终无情":但天地终归是无情的。

# 天地:暗喻朝廷。

"我军取相州":官军进攻围困相州,

# 相州:即“三男邺城戍”之“邺城”,今河南安阳。,取:一作“至”。一作“收”。

"日夕望其平":日夜盼望收复其地。

"岂意贼难料":可是贼心难料,

# 岂意:哪里料到。

"归军星散营":打了败仗,兵士一营一营地溃散了。

# 归军星散营:旧注:九节度围邺日久,军无统帅,且乏食。史思明自魏来救,战于安阳,官军溃,郭子仪断河阳桥,保东京。归军:指唐朝的败兵。星散营:像星星一样散乱地扎营。

"就粮近故垒":我们就去原先营垒就食,

# 就粮:到有粮食的地方就食。

"练卒依旧京":训练也在东都近郊进行。

# 旧京:这里指东都洛阳。

"掘壕不到水":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

# 不到水:指掘壕很浅。,壕:城下之池。

"牧马役亦轻":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

"况乃王师顺":何况朝廷官军是符合正义的,

# 王师顺:朝廷的军队是堂堂正正的正义之师。

"抚养甚分明":主将抚养士卒,爱护备至。

# 抚养:爱护。

"送行勿泣血":你们送行的家属不用哭得很伤心,

"仆射如父兄":仆射对兵士仁爱得像父兄一样。

# 如父兄:指极爱士卒。,仆射:指郭子仪。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新安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为组诗“三吏三别”之一。此诗反映了作者对统治者尽快平息叛乱、恢复社会安定的的期望,全诗可分两个层次:前十二句记述了军队征兵和骨肉分离的场面,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后十六句笔锋一转,对百姓进行开导和劝慰。全诗语言凝练质朴,叙事与议论相得益彰,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郭子仪率军收复长安、洛阳。随后,他与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进军,以二十万兵力将安庆绪叛军围困于邺城(即相州,治今河南安阳),此时形势一度向好。然而唐肃宗对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心存疑虑,未设统一统帅,仅派遣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导致各军缺乏协同。加之粮草不继,军心涣散,双方相持至次年春季,史思明率军驰援,唐军遂于邺城溃败。郭子仪率朔方军退守东都洛阳,其余节度使各归本镇。安庆绪、史思明部一度几乎再度夺取洛阳。幸赖郭子仪下令拆毁河阳桥,方遏制安史军南下之势。此役后官军伤亡惨重,亟待补充兵员,朝廷遂下诏征兵。杜甫自洛阳返华州途经新安时,目睹征兵场景,遂作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现实主义叙事诗,是“三吏三别”之一,全诗以安史之乱为背景,通过记录诗人途经新安时目睹官吏征兵的场景,揭露了战争对底层百姓的摧残,展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内核与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

2. 分段赏析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这两句是全篇的纲领性开篇。后续所有描写,皆由诗人“喧呼闻点兵”五字生发。“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这是杜甫的诘问。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定制:男女十六岁为中男,二十一岁成丁。至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复改以十八岁为中男,二十二岁为丁。依常制,中男不当应役。杜甫此问甚是尖锐,当眼见众多青年被强征入伍,却故作迂回:“新安县辖境狭小,当无成年男子可征了吧?”其意盖欲以律法难官员。吏员应对机变:“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官府深谙杜甫以律法相诘之道,即以军帖压人。及至律法失效,杜甫转而叩问现实:“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步步紧逼间,却无应答。或因吏员语塞,更可能是避而不谈。此举既显官吏对诗人的厌嫌,亦彰杜甫对黎民的悲悯,更见其耿介秉性。“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跟官吏已经无话可说了,杜甫遂将目光投向押解队伍。他以沉痛笔触细察中男,发现那些似乎长得壮实一点的男孩子是因为有母亲照料,而且有母亲在送行。中男年幼,当然不可能有妻子。之所以父亲不来,是因为前面说过“县小更无丁”,有父亲在就不用抓孩子了。所以“有母”的言外之意,正是表现了另一番惨景。“瘦男”的“瘦”已叫人目不忍睹,加上“独伶俜”三字,更显得他们无亲无靠。怀着无限的痛苦,但却茫然而无法倾诉,这就是“独伶俜”三字展现给读者的情形。“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杜甫对着这一群哀号的人流泪站了很久,只觉天已黄昏了,白水在暮色中无语东流,青山好像带着哭声。这里用一个“犹”字便见恍惚。人走以后,哭声仍然在耳,仿佛连青山白水也呜咽不止。似幻觉又似真实,使读者惊心动魄。以上四句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它在前面与官吏的对话和后面对征人的劝慰语之间,在行文与感情的发展上起着过渡作用。“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此为劝慰开篇。中男既已远行,此语或为追述劝慰之辞,亦似目送背影时的自语。痴凝之态愈显茫然心绪。抒悲通常当尽情宣泄,杜甫却以“莫”“收”束情,先劝“莫使眼枯”,继令“收泪纵横”,复以“天地终无情”截断。这就达到了“抽刀断水水更流”的艺术效果,使悲怆更显深沉难抑,反衬得“天地”愈发“无情”。杜甫既言“天地终无情”,已极言兵役之弊,然此役性质异于《兵车行》之时。当此社稷危殆之际,诗人从护持统一大计出发,在痛陈“天地无情”后,转作宽解之语。“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这四句叙述了相州之败的背景。前两句说明官军本有收复相州的计划,人们日夜盼望平定叛乱。后两句陡转,“岂意”点出结果出人意料,“贼难料”说明叛军狡猾难测,“归军星散营”则极为形象地描绘出唐军溃败后士卒像星星一样散落、各自逃归军营的狼狈景象。这客观叙述解释了紧急征兵的原因,也暗含了对战局不利、指挥失误的隐忧。“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这两句是诗人转述新兵去向和任务,意在稍作安慰。“就粮近故垒”说明新兵营地在旧堡垒附近,便于获得粮草供应,暗示不会远行或深入险地。“练卒依旧京”说明新兵的主要任务是在旧都洛阳附近进行操练。强调“近故垒”、“依旧京”,是为了说明驻地相对安全、任务相对轻松,试图减轻送行者的忧虑。“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这两句具体描述新兵可能承担的劳役。“掘壕不到水”说明挖掘战壕的深度要求不高,劳动强度有限。“牧马役亦轻”说明放马的任务也比较轻松。诗人列举这些相对较轻的劳役,是为了进一步宽慰送行者,说明少年们暂时不会面临最残酷的战斗。“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这两句是宽慰之辞的升华。“王师顺”强调官军是正义之师。“抚养甚分明”则承诺军队会妥善照顾、管理这些新兵。这既是诗人基于当时情况可能听到的说法,也是他希望如此、用以劝慰生者的理由。“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最后两句再次恳切劝慰送行者不要悲伤过度,并以统帅郭子仪的仁厚作结。“仆射如父兄”是一个比喻,将统帅比作慈父仁兄,意在强调长官会像父兄一样爱护、体恤这些年轻的士兵。这既是对统帅声誉的借用,也是诗人在残酷现实面前,试图为生者找到一丝精神依靠和渺茫希望的努力,体现了诗人复杂心境中的仁厚与无奈。

3. 作品点评

杜甫诗歌中呈现的思想矛盾,既源于其儒家知识分子的精神特质,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层冲突。安史之乱期间,叛军在中原地区肆行焚掠,对生产力和民生造成严重破坏;而唐王朝在国难之际,既未能有效抵御外侮,又延续着对民众的压榨,通过征兵征役将战争负担转嫁给底层百姓。这两重矛盾虽在现实中并存,但就社会主要矛盾而言,维护国家统一与平息战乱仍是当时最迫切的课题。正因如此,在平定叛乱这一历史命题上,民众诉求与朝廷目标存在某种程度的契合。杜甫的“三吏”“三别”既深刻揭露了统治阶层对民众疾苦的漠视,又明确支持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战争,其中对征役者的劝慰之辞,正是基于对民众承担历史责任的深切理解。当“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的悲怆画面展开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诗人对征夫个体的悲悯,更是对整个时代悲剧的深沉观照,那些含泪应征的“中男”,既承受着战争带来的创痛,又肩负着重建家园的使命。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李(白)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馀篇……然撮其《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三四十首。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 韩退之之文,得欧公而后发明;陆宣公之议论,陶渊明、柳子厚之诗,得东坡而应发明;子美之诗,得山谷而后发明。后世夏柯杨子云,必爱之矣,诫然诚然。往在桐庐见吕舍人居仁,余曰:“鲁直得子美之髓乎?“居仁曰:“然”、……余曰:“……《壮游》《北征》,鲁直能之乎?如‘莫自使眼枯,收汝眼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此等句鲁直能到乎?”

宋张戒《岁寒堂诗话》

# 范云:天地无情,而“仆射如父兄”,当时人心可知,朝廷之大体可悲矣。

明高棅《唐诗品汇》

# 钟云:“绝短小”、“肥男”、“瘦男”等字,愁苦人读之失笑(“中男”四句下)。钟云:“莫自”二字怨甚(“莫自”句下)。谭云:使读者噤声(“收汝”四句下)。钟云:“甚分明”三字,驭众之言(“托养”句下)。谭云:用意深厚,有美有规(末二句下)。钟云:读此语,仆射不得不做好人(同上)。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此诗炉锤之妙,五首之最。……“短小”是不成丁者,盖长大者早已点行而阵亡矣。又就“短小”中,分出肥、瘦、有母、无母、有送、无送。此必真景,而描写到此,何等细心!……止一“哭”字,犹属“青山”,而包括许多哭声,何等笔力,何等蕴籍!……“泣血”与哭异,乃有涕无声者。临别则哭,既行则悲、用字斟酌如此。

明王嗣奭《杜臆》

# 《石壕》、《新安》、《新婚》、《垂老》、《无家》等,叙情若诉,皆苦心精思,尽作者所能,非卒然信笔所能办也。

明许学夷《诗源辨体》

# 陆时雍曰:善作苦语。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诸篇自制诗题,有千古自命意。六朝人拟乐府,无实事而撰浮词,皆妄语不情。

明黄生《杜诗说》

# 张铤曰:凡公此等诗,不专是刺。盖兵者凶器,圣人小不得已而用之。故可已而不已者,则刺之;不得已而用者,则慰之哀之。若《兵车行》、前后《出塞》之类,皆刺也,此可已而不已者也;若大《新安吏》之类,则慰也;《石壕吏》之类,则哀也,此不得已而用之者也。

明仇兆鳌《杜诗详注》

# 杜不拟古乐府,用新题纪时事,自是创识。就中《潼关吏》、《新安》、《石壕》、《新婚》、《垂老》、《无家》等篇,妙在痛快,亦伤太尽。

清施闰章《蠖斋诗话》

# 诸咏身所见闻事,运以古乐府神理,惊心动魄,疑鬼疑神,千古而下,何人更能措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新安吏》,借提邺城年溃也。统言点兵之事,是首章体。如《石壕》、《新婚》、《垂老》、《无家》等篇,则各举一事为言矣。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军败事,叙得浑(“岂意”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眼枯”二句,沉痛斯极。末二句,婉而多风。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张云:昔人谓《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惟子美深得此秘,《三吏》、《三别》尤其至者。

清曾国藩《十八家诗钞》

# 分“肥”、“瘦”好赘以暇(“肥男”二句下)。

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下一篇:唐·王维《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莲花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