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行新安道":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
# 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客:杜甫自称。
"喧呼闻点兵":听到新安吏在按户籍册点兵。
# 点兵:征兵,抓丁。
"借问新安吏":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难道因新安县小,壮丁已抽完,才抓这些不成丁的青年。
# 更:岂。
"府帖昨夜下":官吏回答说:“昨夜已有兵府文书下达,
# 夜:一作“日”。,府帖:指征兵的文书,即“军帖”。府:一作“符”。
"次选中男行":规定点选十八岁的中男入伍了。”
# 中男:旧注:天宝三载制,百姓年十八为中男。唐制,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天宝三载(744)又降优制,以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次:依次。
"中男绝短小":抽来的未成年男子实在太小了,
# 绝短小:极矮小。
"何以守王城":如何能守住王城呢?
# 王城:指东都洛阳。周代曾把洛邑称作王城。
"肥男有母送":健壮的中男还有母亲相送,
"瘦男独伶俜":瘦弱的青年都孤零零的,无人陪送。
# 伶俜:形容孤独伶仃的样子。
"白水暮东流":河水日夜向东流,
# 白水:指在阳光下闪光的流水。
"青山犹哭声":青山还留着哭声呢。
# 犹:一作“闻”。
"莫自使眼枯":不要让眼泪哭干,
# 眼枯:哭干眼泪。
"收汝泪纵横":收起眼泪吧。
"眼枯即见骨":即使哭干两眼露出骨头,
# 即:一作“却”。
"天地终无情":但天地终归是无情的。
# 天地:暗喻朝廷。
"我军取相州":官军进攻围困相州,
# 相州:即“三男邺城戍”之“邺城”,今河南安阳。,取:一作“至”。一作“收”。
"日夕望其平":日夜盼望收复其地。
"岂意贼难料":可是贼心难料,
# 岂意:哪里料到。
"归军星散营":打了败仗,兵士一营一营地溃散了。
# 归军星散营:旧注:九节度围邺日久,军无统帅,且乏食。史思明自魏来救,战于安阳,官军溃,郭子仪断河阳桥,保东京。归军:指唐朝的败兵。星散营:像星星一样散乱地扎营。
"就粮近故垒":我们就去原先营垒就食,
# 就粮:到有粮食的地方就食。
"练卒依旧京":训练也在东都近郊进行。
# 旧京:这里指东都洛阳。
"掘壕不到水":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
# 不到水:指掘壕很浅。,壕:城下之池。
"牧马役亦轻":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
"况乃王师顺":何况朝廷官军是符合正义的,
# 王师顺:朝廷的军队是堂堂正正的正义之师。
"抚养甚分明":主将抚养士卒,爱护备至。
# 抚养:爱护。
"送行勿泣血":你们送行的家属不用哭得很伤心,
"仆射如父兄":仆射对兵士仁爱得像父兄一样。
# 如父兄:指极爱士卒。,仆射:指郭子仪。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现实主义叙事诗,是“三吏三别”之一,全诗以安史之乱为背景,通过记录诗人途经新安时目睹官吏征兵的场景,揭露了战争对底层百姓的摧残,展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内核与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
2. 分段赏析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这两句是全篇的纲领性开篇。后续所有描写,皆由诗人“喧呼闻点兵”五字生发。“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这是杜甫的诘问。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定制:男女十六岁为中男,二十一岁成丁。至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复改以十八岁为中男,二十二岁为丁。依常制,中男不当应役。杜甫此问甚是尖锐,当眼见众多青年被强征入伍,却故作迂回:“新安县辖境狭小,当无成年男子可征了吧?”其意盖欲以律法难官员。吏员应对机变:“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官府深谙杜甫以律法相诘之道,即以军帖压人。及至律法失效,杜甫转而叩问现实:“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步步紧逼间,却无应答。或因吏员语塞,更可能是避而不谈。此举既显官吏对诗人的厌嫌,亦彰杜甫对黎民的悲悯,更见其耿介秉性。“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跟官吏已经无话可说了,杜甫遂将目光投向押解队伍。他以沉痛笔触细察中男,发现那些似乎长得壮实一点的男孩子是因为有母亲照料,而且有母亲在送行。中男年幼,当然不可能有妻子。之所以父亲不来,是因为前面说过“县小更无丁”,有父亲在就不用抓孩子了。所以“有母”的言外之意,正是表现了另一番惨景。“瘦男”的“瘦”已叫人目不忍睹,加上“独伶俜”三字,更显得他们无亲无靠。怀着无限的痛苦,但却茫然而无法倾诉,这就是“独伶俜”三字展现给读者的情形。“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杜甫对着这一群哀号的人流泪站了很久,只觉天已黄昏了,白水在暮色中无语东流,青山好像带着哭声。这里用一个“犹”字便见恍惚。人走以后,哭声仍然在耳,仿佛连青山白水也呜咽不止。似幻觉又似真实,使读者惊心动魄。以上四句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它在前面与官吏的对话和后面对征人的劝慰语之间,在行文与感情的发展上起着过渡作用。“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此为劝慰开篇。中男既已远行,此语或为追述劝慰之辞,亦似目送背影时的自语。痴凝之态愈显茫然心绪。抒悲通常当尽情宣泄,杜甫却以“莫”“收”束情,先劝“莫使眼枯”,继令“收泪纵横”,复以“天地终无情”截断。这就达到了“抽刀断水水更流”的艺术效果,使悲怆更显深沉难抑,反衬得“天地”愈发“无情”。杜甫既言“天地终无情”,已极言兵役之弊,然此役性质异于《兵车行》之时。当此社稷危殆之际,诗人从护持统一大计出发,在痛陈“天地无情”后,转作宽解之语。“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这四句叙述了相州之败的背景。前两句说明官军本有收复相州的计划,人们日夜盼望平定叛乱。后两句陡转,“岂意”点出结果出人意料,“贼难料”说明叛军狡猾难测,“归军星散营”则极为形象地描绘出唐军溃败后士卒像星星一样散落、各自逃归军营的狼狈景象。这客观叙述解释了紧急征兵的原因,也暗含了对战局不利、指挥失误的隐忧。“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这两句是诗人转述新兵去向和任务,意在稍作安慰。“就粮近故垒”说明新兵营地在旧堡垒附近,便于获得粮草供应,暗示不会远行或深入险地。“练卒依旧京”说明新兵的主要任务是在旧都洛阳附近进行操练。强调“近故垒”、“依旧京”,是为了说明驻地相对安全、任务相对轻松,试图减轻送行者的忧虑。“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这两句具体描述新兵可能承担的劳役。“掘壕不到水”说明挖掘战壕的深度要求不高,劳动强度有限。“牧马役亦轻”说明放马的任务也比较轻松。诗人列举这些相对较轻的劳役,是为了进一步宽慰送行者,说明少年们暂时不会面临最残酷的战斗。“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这两句是宽慰之辞的升华。“王师顺”强调官军是正义之师。“抚养甚分明”则承诺军队会妥善照顾、管理这些新兵。这既是诗人基于当时情况可能听到的说法,也是他希望如此、用以劝慰生者的理由。“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最后两句再次恳切劝慰送行者不要悲伤过度,并以统帅郭子仪的仁厚作结。“仆射如父兄”是一个比喻,将统帅比作慈父仁兄,意在强调长官会像父兄一样爱护、体恤这些年轻的士兵。这既是对统帅声誉的借用,也是诗人在残酷现实面前,试图为生者找到一丝精神依靠和渺茫希望的努力,体现了诗人复杂心境中的仁厚与无奈。
3. 作品点评
杜甫诗歌中呈现的思想矛盾,既源于其儒家知识分子的精神特质,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层冲突。安史之乱期间,叛军在中原地区肆行焚掠,对生产力和民生造成严重破坏;而唐王朝在国难之际,既未能有效抵御外侮,又延续着对民众的压榨,通过征兵征役将战争负担转嫁给底层百姓。这两重矛盾虽在现实中并存,但就社会主要矛盾而言,维护国家统一与平息战乱仍是当时最迫切的课题。正因如此,在平定叛乱这一历史命题上,民众诉求与朝廷目标存在某种程度的契合。杜甫的“三吏”“三别”既深刻揭露了统治阶层对民众疾苦的漠视,又明确支持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战争,其中对征役者的劝慰之辞,正是基于对民众承担历史责任的深切理解。当“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的悲怆画面展开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诗人对征夫个体的悲悯,更是对整个时代悲剧的深沉观照,那些含泪应征的“中男”,既承受着战争带来的创痛,又肩负着重建家园的使命。
# 李(白)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馀篇……然撮其《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三四十首。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 韩退之之文,得欧公而后发明;陆宣公之议论,陶渊明、柳子厚之诗,得东坡而应发明;子美之诗,得山谷而后发明。后世夏柯杨子云,必爱之矣,诫然诚然。往在桐庐见吕舍人居仁,余曰:“鲁直得子美之髓乎?“居仁曰:“然”、……余曰:“……《壮游》《北征》,鲁直能之乎?如‘莫自使眼枯,收汝眼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此等句鲁直能到乎?”
宋张戒《岁寒堂诗话》
# 范云:天地无情,而“仆射如父兄”,当时人心可知,朝廷之大体可悲矣。
明高棅《唐诗品汇》
# 钟云:“绝短小”、“肥男”、“瘦男”等字,愁苦人读之失笑(“中男”四句下)。钟云:“莫自”二字怨甚(“莫自”句下)。谭云:使读者噤声(“收汝”四句下)。钟云:“甚分明”三字,驭众之言(“托养”句下)。谭云:用意深厚,有美有规(末二句下)。钟云:读此语,仆射不得不做好人(同上)。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此诗炉锤之妙,五首之最。……“短小”是不成丁者,盖长大者早已点行而阵亡矣。又就“短小”中,分出肥、瘦、有母、无母、有送、无送。此必真景,而描写到此,何等细心!……止一“哭”字,犹属“青山”,而包括许多哭声,何等笔力,何等蕴籍!……“泣血”与哭异,乃有涕无声者。临别则哭,既行则悲、用字斟酌如此。
明王嗣奭《杜臆》
# 《石壕》、《新安》、《新婚》、《垂老》、《无家》等,叙情若诉,皆苦心精思,尽作者所能,非卒然信笔所能办也。
明许学夷《诗源辨体》
# 陆时雍曰:善作苦语。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诸篇自制诗题,有千古自命意。六朝人拟乐府,无实事而撰浮词,皆妄语不情。
明黄生《杜诗说》
# 张铤曰:凡公此等诗,不专是刺。盖兵者凶器,圣人小不得已而用之。故可已而不已者,则刺之;不得已而用者,则慰之哀之。若《兵车行》、前后《出塞》之类,皆刺也,此可已而不已者也;若大《新安吏》之类,则慰也;《石壕吏》之类,则哀也,此不得已而用之者也。
明仇兆鳌《杜诗详注》
# 杜不拟古乐府,用新题纪时事,自是创识。就中《潼关吏》、《新安》、《石壕》、《新婚》、《垂老》、《无家》等篇,妙在痛快,亦伤太尽。
清施闰章《蠖斋诗话》
# 诸咏身所见闻事,运以古乐府神理,惊心动魄,疑鬼疑神,千古而下,何人更能措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新安吏》,借提邺城年溃也。统言点兵之事,是首章体。如《石壕》、《新婚》、《垂老》、《无家》等篇,则各举一事为言矣。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军败事,叙得浑(“岂意”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眼枯”二句,沉痛斯极。末二句,婉而多风。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张云:昔人谓《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惟子美深得此秘,《三吏》、《三别》尤其至者。
清曾国藩《十八家诗钞》
# 分“肥”、“瘦”好赘以暇(“肥男”二句下)。
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
上一篇:唐·李白《游洞庭湖五首·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