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ǎn
shī

朝代:近现代作者:郭沫若浏览量:1
zhǔ
dòu
rán
dòu
dòu
shú
chéng
huī
shú
zhě
shàng
zhēn
huī
zuò
tián
zhōng
féi
wèi
tóng
gēn
shēng
yuán
gān
huǐ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豆萁在锅下燃烧,等豆子熟透了的时候,豆萁已化为了灰烬。煮熟的豆子变成筵席上的佳肴,化作灰烬的豆萁则成了田中的肥料。如果不是同一条根长出来的,为什么愿意牺牲自己呢?

逐句剖析

"煮豆燃豆萁":锅里煮着豆子,豆萁在锅下燃烧,

#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燃:燃烧。

"豆熟萁成灰":等豆子熟透了的时候,豆萁已化为了灰烬。

"熟者席上珍":煮熟的豆子变成筵席上的佳肴,

"灰作田中肥":化作灰烬的豆萁则成了田中的肥料。

"不为同根生":如果不是同一条根长出来的,

"缘何甘自毁":为什么愿意牺牲自己呢?

# 缘何:因何;为何。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反七步诗》是是现代诗人郭沫若的一首五言古诗,主要讲的是兄弟之间相互友爱、愿意为对方付出的故事。诗里先写了豆萁被点燃用来煮豆子的场景,其实是在说为了别人愿意牺牲自己的道理;最后用提问的方式,点出豆子和豆萁本是同一根上长出来的,关系紧密,还说明了豆萁甘愿被烧掉也要让豆子煮熟的高尚做法。整首诗用简单直白又有道理的话,既表扬了这种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精神,也提醒我们兄弟之间不该互相争斗、伤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现代杰出文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

郭沫若(1892~1978),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乳名文豹,号尚武,笔名除郭沫若外,还有杜荃、郭鼎堂、麦克昂、易坎人等,四川乐山沙湾人。1914年初,赴日留学,先学医,后投身文艺运动,1918年开始创作新诗。1921年,与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出版诗集《女神》。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并入党,后流亡日本,研究古代历史与古文字。抗战时回国,筹办《救亡日报》,领导抗日宣传,创作多部历史剧。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要职。其成就斐然,在文学、史学、考古等领域均有建树,是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一生著述宏富,已结为《郭沫若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写于1943年7月7日,当时郭沫若住在重庆,正值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郭沫若对历史研究很有兴趣,曾写过一篇一万字左右的史学论述长文《论曹植》,这篇《反七步诗》就附在这篇长文的末尾。在书的序言里,郭沫若提到自己研究历史人物时,主要依据个人的好恶判断,而他评判的标准其实很简单“人民本位”。基于这一原则,他对曹植的评价有两方面: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曹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指出了他的不少缺点,比如性格骄纵任性、自恃才华而不够谦逊。至于历来被人们传颂的曹植名作《七步诗》,郭沫若经过仔细考察后认为,这首诗可能是后人附会的成分居多。他特别提到:若从“豆”的角度看,确实会觉得被“萁”煎熬得太过分;但反过来站在“萁”的角度想,它不也体现了甘愿牺牲的精神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哲理思辨诗,通过描写豆萁燃烧煮豆的情景,隐含牺牲自我、成就他人的深层含义;最后以反问形式揭示豆与豆萁“同根生”的紧密联系及豆萁甘愿自我牺牲以成就豆子的高尚情操,表达了对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同时批判与反思了兄弟相争、自相残杀的行为。

2. 分段赏析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以“豆萁燃烧”与“豆子成熟”形成鲜明对照,既保留曹植原诗中“同根相煎”的物理场景,又赋予新解。豆萁的燃烧象征牺牲,豆子的成熟则代表成果,暗示牺牲与收获的共生关系。动词“燃”与“成灰”强化了过程的残酷性,为后文“甘自毁”的追问埋下伏笔。​​“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豆萁化为灰烬后成为肥料,赋予其“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意义。郭沫若借此颠覆传统对“迫害者”的单一批判,转而歌颂牺牲精神,呼应儒家“舍生取义”的伦理观。在抗战背景下,此句暗喻知识分子为民族大义牺牲个人利益的精神,与国共合作的历史语境形成隐秘关联。“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通过“同根生”与“自毁”的矛盾,郭沫若提出假设性追问,将兄弟相残的叙事转化为“牺牲与共存”的辩证思考。此句既是对曹植原诗的回应,也是对人性复杂性的哲学探讨。以反问收尾,强化了牺牲行为的必然性与崇高性,赋予诗歌强烈的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近现代·鲁迅《二十二年元旦》

下一篇:近现代·王国维《浣溪沙·昨夜新看北固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