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
·
kàn
sūn
kōng
sān
bái
jīng

朝代:近现代作者:郭沫若浏览量:1
rén
yāo
diān
dǎo
shì
fēi
xiáo
duì
bēi
duì
yǒu
diāo
zhòu
niàn
jīn
wén
wàn
biàn
jīng
táo
bái
 lěi
sān
zāo
qiān
dāo
dāng
guǎ
táng
sēng
ròu
kuī
shèng
máo
jiào
shí
kān
zàn
shǎng
zhū
yóu
zhì
huì
shèng
cáo

译文

唐僧把人和妖颠倒,是非全搞乱了,对妖怪仁慈,对徒弟却百般刁难。紧箍咒被念了上万遍,悟空头痛难忍,白骨精三次逃脱,悟空追捕三次。唐僧的肉真该被千刀万剐,悟空拔根毫毛算什么损失。及时教育是值得称赞的,猪八戒都比那些蠢人聪明。

逐句剖析

"人妖颠倒是非淆":唐僧把人和妖颠倒,是非全搞乱了,

"对敌慈悲对友刁":对妖怪仁慈,对徒弟却百般刁难。

"咒念金箍闻万遍":紧箍咒被念了上万遍,悟空头痛难忍,

"精逃白骨累三遭":白骨精三次逃脱,悟空追捕三次。

# 累三遭:接连三次。

"千刀当剐唐僧肉":唐僧的肉真该被千刀万剐,

"一拔何亏大圣毛":悟空拔根毫毛算什么损失。

"教育及时堪赞赏":及时教育是值得称赞的,

"猪犹智慧胜愚曹":猪八戒都比那些蠢人聪明。

# 猪:指猪八戒。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七律·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郭沫若创作的七言律诗,借《西游记》经典情节展开议论。全诗围绕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事件展开:首联直指唐僧“人妖颠倒”的认知谬误,批判其敌友不辨的迂腐立场;颔联以“咒念金箍”与“精逃三遭”的对比,展现师徒冲突的戏剧性;颈联通过“千刀当剐”与“一拔何亏”的强烈反差,既讽刺唐僧的昏聩,又凸显悟空的赤诚;尾联以“教育及时”收束,在肯定教化意义的同时,借猪八戒的机变暗讽愚顽守旧者。作品以史喻今,通过神话情节折射现实矛盾,运用对比、反讽等手法强化批判力度,在传统诗体中注入现代意识,展现了特定历史语境下对教条主义与人性认知的深刻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现代杰出文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

郭沫若(1892~1978),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乳名文豹,号尚武,笔名除郭沫若外,还有杜荃、郭鼎堂、麦克昂、易坎人等,四川乐山沙湾人。1914年初,赴日留学,先学医,后投身文艺运动,1918年开始创作新诗。1921年,与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出版诗集《女神》。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并入党,后流亡日本,研究古代历史与古文字。抗战时回国,筹办《救亡日报》,领导抗日宣传,创作多部历史剧。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要职。其成就斐然,在文学、史学、考古等领域均有建树,是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一生著述宏富,已结为《郭沫若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人妖颠倒是非淆”句开篇立论,以“颠倒”“淆”二字直指认知错位的本质。诗人借唐僧不辨妖邪的本质矛盾,暗喻现实社会中真理与谬误的混淆。此句奠定全诗批判基调,通过主谓倒置的语法结构(本应为“是非淆是人妖颠倒”),强化认知混乱的荒诞性。“对敌慈悲对友刁”运用工整对仗,形成尖锐对比。前句“慈悲”指向对妖魔的妥协,后句“刁”字贬斥对悟空的猜忌,通过敌友关系的倒置,揭露迂腐思想的双重标准。动词“慈”与“刁”的情感色彩反差,构成对教条主义的辛辣讽刺。“咒念金箍闻万遍”聚焦动作细节,“万遍”以夸张手法强化紧箍咒的频繁使用。听觉意象“闻”字突破视觉局限,使读者仿佛亲历悟空头痛欲裂的痛苦。数字与感官的叠加,暗示教条规训对真相的暴力遮蔽。“精逃白骨累三遭”浓缩原著核心情节,“逃”与“累”形成动态博弈。数词“三”既对应原著三次变化,又暗示正义力量经历的曲折过程。白骨精的“逃”实为唐僧认知局限造就的假象,暗含对愚善的批判。“千刀当剐唐僧肉”表面沿袭原著妖魔设定,实则语带反讽。以俗语“要吃唐僧肉”的暴力意象,影射偏执思想对智者的迫害。“千刀”极言其荒诞程度,与后文悟空蒙冤形成强烈张力。“一拔何亏大圣毛”转折处见深意,“何亏”二字掷地有声,为悟空正名。通过拔毛细节(原著中悟空毫毛可变分身),隐喻智慧力量被无端损耗。量词“一”与“万遍”形成微观/宏观对照,凸显牺牲与回报的失衡。“教育及时堪赞赏”转入理性思辨,将神话叙事升华为现实隐喻。“堪赞赏”的肯定句式暗藏反语,实则批判教条化教育的危害。诗人巧妙借用“教育”概念的多义性,完成从神话到现实的跨越。“猪犹智慧胜愚曹”收束全篇于黑色幽默,“猪”指代八戒的世俗智慧,与“愚曹”(愚昧群体)构成讽刺性对比。末句突破传统角色定位,在解构中重建价值尺度,体现对僵化思维的超越性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近现代·谭嗣同《登山观雨》

下一篇:近现代·谭嗣同《秦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