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ài
qiú
biān
shàng
fàng
háo

朝代:近现代作者:郭沫若浏览量:1
shù
de
bái
yún
zhèng
zài
kōng
zhōng
yǒng
a
a
hǎo
zhuàng
de
běi
bīng
yáng
de
qíng
jǐng
xiàn
de
tài
píng
yáng
quán
shēn
de
liàng
lái
yào
qiú
tuī
dào
a
a
yǎn
qián
lái
le
de
gǔn
gǔn
de
hóng
tāo
a
a
duàn
huǐ
huài
duàn
chuàng
zào
duàn
ā
ā
de
huì
huà
de
dǎo
de
yīn
yuè
de
shī
de

简介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现代诗人郭沫若创作的诗歌。此诗开篇描绘空中白云怒涌,展现出北冰洋壮丽的情景;接着以想象“无限的太平洋”欲推倒地球的场景,凸显自然力量的强大;随后聚焦眼前滚滚洪涛,用“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揭示自然的力量不容小觑。全诗通过感叹与“力”的反复咏叹,以自然的视角和壮阔的意象,将自然与时代相融合,既展现了对大自然磅礴力量的震撼与赞美,也暗含了对旧世界的批判,对创造新世界的期待。诗歌借助排比、重复等手法,极具感染力,体现了“五四”时期的时代精神和诗人对力量之美的热烈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现代杰出文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

郭沫若(1892~1978),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乳名文豹,号尚武,笔名除郭沫若外,还有杜荃、郭鼎堂、麦克昂、易坎人等,四川乐山沙湾人。1914年初,赴日留学,先学医,后投身文艺运动,1918年开始创作新诗。1921年,与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出版诗集《女神》。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并入党,后流亡日本,研究古代历史与古文字。抗战时回国,筹办《救亡日报》,领导抗日宣传,创作多部历史剧。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要职。其成就斐然,在文学、史学、考古等领域均有建树,是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一生著述宏富,已结为《郭沫若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创作于1919年9、10月间。当时郭沫若受到五四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决定从日本回国。他站在日本横滨的海边,看到广阔的大海和汹涌的波涛,感受到时代变革的浪潮在心中激荡。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创作了这首诗,用雄壮的语言歌颂“力”的力量。这首诗象征着当时社会打破旧传统、冲击旧世界的时代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自由体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北冰洋与太平洋的壮丽景象,体现了自然力量的磅礴与永恒运动(“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震撼与赞美,同时暗含对旧世界的批判和对新世界创造的期待,展现了“五四”时期的时代精神与对力量之美的热烈追求。

2. 写作手法

拟人:“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将太平洋人格化,赋予其“提起力量”“推倒地球”的动作,打破了现实中的常理,用想象增强了自然力量的震撼感,也贴合五四时期人们想要冲破旧秩序的愿望。夸张:“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运用了夸张手法,“推倒地球”这个说法显然远远超出了现实可能。诗人故意把太平洋的力量夸大到极致,用这种夸张的写法,把海浪变成了摧毁旧世界、创造新文明的象征。这种极度的夸张,正体现了五四时期诗歌充满激情的特点。

3. 分段赏析

开篇用“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一句,将云海写得奔腾翻涌,“怒涌”二字不仅让白云有了动作与气势,更让整个画面活了起来。紧接着“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两声感叹,直接把诗人面对自然奇观时的震撼表现得淋漓尽致,“壮丽”二字也点出诗人主观的审美判断,整首诗从一开始就充满激情与力量,奠定了全诗热烈奔放的基调。北冰洋作为背景,辽阔无边,为后面太平洋的宏大景象提供了对比,也使整首诗在景物描写上显得格外有气势。“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这句,把太平洋拟人化,用“提起全身力量”“推倒地球”这样夸张的动作,将海洋塑造成超乎想象的、充满破坏与重塑力量的存在。这种写法不仅让自然景象变得更具张力,也象征着一种冲破旧有秩序、开创新局面的时代精神。随后“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滚滚”二字强化了洪涛翻滚向前的动态感,从远景的北冰洋一下子拉近到眼前的洪涛,像是诗人从静观到投身时代洪流的递进。这里的洪涛,已经不只是自然景观,它象征着如五四运动般势不可挡的社会变革力量,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和改天换地的决心,正与诗中“毁坏”与“创造”的主题相呼应。“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这一排比句,用三个“不断的”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和语义上的重复强调,把自然界的运动规律提升到一个更普遍、更深刻的层面——破坏与创造本就是基本法则,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动力所在。这种对“力”的肯定与歌颂,正契合了五四时期“破旧立新”的时代诉求。而“力哟!力哟!”的反复呼喊,语音上的重复形成情感上的高潮,使“力”成为贯穿全诗的核心意象。最后一句“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把“力”这一抽象概念转化为绘画、舞蹈、音乐、诗歌等多种艺术形式,让读者不仅能“看”到力,还能“听”到、“感受”到它,形成一种多感官的体验。这不仅是对前文自然力量的总结和升华,更是把“力”的内涵进一步升华,赋予了“力”更广阔的文化意义。整首诗从排比、重复,修辞丰富多变,把五四时期追求变革、崇尚力量的时代精神,用语言表达得淋漓尽致,自然之力与人文精神在诗中形成共鸣。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是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诗歌的代表作之一,鲜明体现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据作者自述,当时他深受惠特曼诗风影响:“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飙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我的作诗的经过》)读者在阅读时最强烈的感受,正是这种豪放奔放的风格。这首诗是作者在情感激荡状态下一挥而就的作品,如同火山喷发时奔涌而出的岩浆,气势磅礴,炽热灼人,令后世读者也能深切体会其感染力。郭沫若始终认为,诗歌创作不是刻意“做”出来的,而是自然“写”出来的。“作”带有矫揉造作的意味,而“写”在古汉语中与“泻”相通,更强调情感的自然倾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诗虽是自由体,但节奏感很强。随着人的感情的层层推进,句式、节奏也同时变化,显出一种内在的韵律美。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黄济华《文学名篇选读》

# 这首诗以惠特曼铺陈排比的句式,热烈歌颂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量,正好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那种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弱国愚民”状况的强烈愿望,自然具有-种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上海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孙光萱《中国现代名诗100首》

# 这首诗自由宏阔,雄奇奔放,受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影响十分显著。

北京市语言学会名誉会长胡明扬《中外名诗赏析大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近现代·苏曼殊《本事诗十首 其八》

下一篇:近现代·李叔同《金缕曲·披发佯狂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