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待日开":桃李花盛开的时候,
# 待:一作“得”。
"荣华照当年":花朵缤纷也只是照耀当年。
# 荣华:草木茂盛、开花。
"东风动百物":春风吹向大地,万物复苏,
# 百物:犹万物。《礼记·祭法》:“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脩之。”,东风:春风。李白《春日独酌》诗之一:“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晖。”
"草木尽欲言":草木都意欲彰显自己最美的一面。
"枯枝无丑叶":枯枝都长出可爱的新叶,
# 枯枝无丑叶:谓枯枝生新叶,皆可爱也。
"涸水吐清泉":涸流中也清泉汩汩,一片生机。
"大力运天地":天地万物都跟随大自然的运转,
"羲和无停鞭":太阳公羲和没有停鞭休息的时候。
# 羲和:古代神话传说为太阳驾车的神。《楚辞·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王逸注:“羲和,日御也。”
"功名不早著":如果不早早建功立业,
"竹帛将何宣":又怎能在那史册上留下名字呢。
# 竹帛:竹简和白绢,古代初无纸,用竹帛书写文字。引申指书籍、史册。
"桃李务青春":桃李最美好的时光是在春天,
# 青春:指春天。春季草木茂盛,其色青绿,故称。《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王逸注:“青,东方春位,其色青也。”,务:需要。
"谁能贳白日":但谁又能赊欠时光。
# 贳:出借,赊欠。
"富贵与神仙":富贵与神仙,两者是不能同时得到的,
"蹉跎成两失":再蹉跎下去二者都会擦肩而过。
# 蹉跎:失意;虚度光阴。南朝齐谢朓《和王长史卧病》:“日与岁眇邈,归恨积蹉跎。”
"金石犹销铄":金石之坚尚会销蚀殆尽,
# 销铄:熔化,消磨。汉枚乘《七发》:“虽有金石之坚,犹将销铄而挺解也。”
"风霜无久质":风霜日月之下,没有长存不逝的东西。
"畏落日月后":我害怕落在时间之后,
"强欢歌与酒":因此只能欢歌纵酒,强以为欢。
# 欢:一作“饮”。
"秋霜不惜人":秋霜残酷,萧杀万物,对人也无所惜,
"倏忽侵蒲柳":突然降临,蒲树与柳树的叶子就凋落了。
# 蒲柳:即水杨,一种入秋就凋零的树木。蒲与柳都早落叶,这里用来比喻人的早衰。,倏忽:迅疾貌,形容出乎意外之快。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励志劝勉题材的诗。描绘了桃李迎春绽放、东风唤醒万物,呈现出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营造出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氛围。诗中借自然景象与人生境遇的关联,体现了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人们应珍惜时光、及早追求功名,莫在虚幻追求中蹉跎岁月的劝勉,同时也流露出自身经历挫折后对人生的反思与感慨,强调要在有限的人生中实现自身价值。
2. 写作手法
比兴:开头以“桃李待日开,荣华照当年”起兴,用桃李等待阳光照耀而盛开,比喻人应抓住时机展现才华,引出时光易逝、需及时建功的观点。“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同样以东风催动万物,草木仿佛欲倾诉,兴起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对比:“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将追求富贵和神仙的行为与因蹉跎而两者皆失进行对比,突出珍惜时光、积极进取的重要性,告诫人们不可在无谓的追求中浪费光阴。象征:“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秋霜象征时光的无情流逝,蒲柳象征人的青春年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时光迅速消逝,青春易老,让人警醒应珍惜时光。
3. 分段赏析
此诗前十句为第一段。诗的开篇两句,总括描绘了桃李在春天迎着朝阳,尽情绽放的景象。它们争奇斗艳,将最美的姿态展现出来,然而这般绚烂也仅在当年。每年春天桃李如期绽放,这是大自然既定的规律,所以桃李花开无疑成为春天的标志,代表着美好与希望。经历了寒冬的封锁与蛰伏,大地万物在春日暖阳的轻抚下,仿佛被注入了生机,瞬间焕发出蓬勃的活力。人作为万物之灵,在这样的氛围中,也不禁精神抖擞,充满了奋进的力量,这是自然常理在人类情感上的映射。正因如此,人们常将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称作“青春”。但作者的思考并未就此停步,他进一步深入探寻桃李迎春盛开的背后缘由,发现其离不开春日暖阳细致入微的滋养与无私的奉献。桃李的生存与发展,全然依赖这春日阳光。由此,作者联想到君臣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巧妙地为后文“功名不早著”埋下伏笔。在古诗中,“日”这一意象常常被赋予象征君王的意义。桃李因春阳而绽放,贤才遇明君而荣耀,自然规律与人事常理在这一点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作者表面写桃李,实则暗喻君臣之间的事理,可见其运用“得日开”这一表述,蕴含着深远的用心。如此对美好意象的描绘,不仅饱含着对美好事物的热爱,更流露出对美好境界的不懈追求。紧接着,作者以四句诗淋漓尽致地赞颂了春光的神奇力量:“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芬。”东风携着温暖,吹拂大地,世间万物在阳气的激发下,纷纷从沉睡中苏醒,竞相展现出崭新的姿态,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生命律动的美妙画卷。草木都渴望在这春日里一展风姿,冬日残留的枯枝败叶已然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满目的新绿。“无丑叶”实则寓意着“皆美叶”,处处彰显着生命的蓬勃与美好。就连干涸已久的水泉,此刻也喷涌出带着清香的水流,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喜悦。这四句诗从开篇桃李盛开的点,逐步铺陈开来,描绘出一幅春回大地的全景图。桃李的娇艳与东风的化育之功相互映衬,草木焕然一新,干涸的泉水重吐芬芳,全方位地展现出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将春天的美好境界生动地呈现出来。“大力运天地,羲和无停鞭。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依据中国古代哲人的观点,作者深知这世间万物的运转,皆得益于大自然那神秘而强大的力量。正是这股力量推动着天地的运行,才有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从而造就了宇宙万物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呈现出不同季节各具特色的景致。诗的后十句构成了第二段。开头两句与开篇相互呼应,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主题。桃李一心追逐青春,在青春的滋养下展现出动人的容颜。于是,作者不禁设想,倘若有人能够让太阳停留,青春是否就能永驻呢?“谁”字饱含着疑问,这本是无法实现之事,但通过这样的幻想,作者在精神上得到了一丝慰藉,仿佛在幻境中寻得了片刻的愉悦,从而暂时缓解了内心的压力,从现实的困境中获得了片刻解脱。“金石犹销铄,风霜无久质”,即便人生如同金石般坚固,然而在漫长岁月里,风霜的持续侵蚀与磨砺,也会让金石完整的形体逐渐破碎,化为齑粉,更何况人并非金石之躯。春日里的桃李、草木、清泉等,都难以长久维持它们在春天的美丽姿态。言外之意,人生短暂,若不趁早获取功名富贵,便极有可能错失良机;即便有幸得到,也未必能长久保有。所以古人在追求仕途时,深知“早据要路津”的重要性,唯有如此,方能实现青史留名的人生价值。从表面看,这两句似乎与前文并无直接关联,但实则紧密相连,是对追求游仙长生观念的否定。“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既然时光匆匆,不可逆转,那就及时行乐吧,尽情地歌唱,畅快地饮酒,以此来消解心中的忧愁。否则,一旦被时间抛在身后,身体衰老,即便想要享受欢乐,也将力不从心,只能无奈地走向生命的尽头,徒然虚度此生。一个“强欢”,深刻地揭示出作者内心深处隐藏的愁绪。这并非真正的欢乐,而是在无奈之下勉强营造出的欢颜,是试图借歌与酒来排解心中的烦闷,不过是短暂的自我麻醉罢了。这种有意识地自我麻醉,恰恰反映出作者内心深处更为痛苦的挣扎,这正是李白高超艺术表现力的体现,他敏锐地捕捉并展现出人们内心深处虽有所感却尚未察觉的复杂情感,尽显大家风范,绝非小家子气的局促之笔可比。“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秋霜冷酷无情,对世间万物毫无怜惜之意,它以凌厉之势骤然降临,肆意侵害着蒲柳。蒲柳是一种质地柔弱的草木,难以承受风霜的打击,一经秋霜侵袭,便迅速枝叶凋零,生机全无。此处作者运用典故,据《世说新语》记载,顾悦与梁简文帝同龄,但顾悦头发早早变白。简文帝询问原因,顾悦回答:“我如蒲柳般体质柔弱,临近秋天便凋零;而您似松柏般坚毅,历经霜寒愈发繁茂。”李白在此处借用此典,恰如其分地契合了自己的身份,以蒲柳自比,暗示自己出身微贱,难以抵挡如秋霜般的残酷打击。这里的秋霜,既代表着自然的强大威力,同时也象征着黑暗邪恶的政治势力。以如此不可抗拒的力量,去冲击毫无防备的弱小身躯,其结局不言而喻。这结句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更饱含着至深的悲痛之情。读来令人心生不平,潸然泪下,真可谓是以长歌倾诉沉痛哀伤之作。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巧妙地借助自然之景来抒发内心情感,将景与情紧密交融,浑然一体。在表达过程中,诗人对典故的运用恰到好处,不着痕迹。这些典故的融入,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底蕴,更使得诗意在委婉曲折中层层递进,韵味悠长。诗的情感表达并非直白显露,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以一种工致精巧的方式,将深沉的情感含蓄地蕴含于字里行间,留给读者无尽的遐想与品味空间,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 “此诗言时不我待,要及时行乐之意。”
现代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詹福瑞《李白诗全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