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ā

朝代:唐作者:李商隐浏览量:2
àn
àn
dàn
dàn
róng
róng
huáng
táo
lìng
biān
luó
hán
zhái
xiāng
shí
jīn
zhòng
shí
shì
qiè
cán
yáng
yuàn
fàn
jīn
yīng
shēng
jūn
bái
táng

译文

暗暗淡淡的紫色,温润娇艳的黄色。菊花曾在隐士陶渊明东篱的边上展现丽色,在罗含的庭院里吐露芬芳。菊花不怕露水的沾湿,可是却害怕夕阳的来临。愿意留在水边畅饮的人的鹦鹉杯中,为身居白玉堂中的明君所用。

逐句剖析

"暗暗淡淡紫":暗暗淡淡的紫色,

"融融冶冶黄":温润娇艳的黄色。

# 冶冶:艳丽的样子。,融融:光润的样子。

"陶令篱边色":菊花曾在隐士陶渊明东篱的边上展现丽色,

# 陶令:指陶渊明,因其主彭泽县做过县令,故称陶令。

"罗含宅里香":在罗含的庭院里吐露芬芳。

# 罗含:(公元293年一公元369年)字君长,号富和,东晋桂阳郡耒阳(今湖南未阳市)人。博学能文,不慕荣利,编苇作席,布衣蔬食,安然自得。被江夏太守谢尚赞为“湘中之琳琅”。桓温称之为“江左之秀”。官至散骑廷尉。年老辞官归里,比及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时人以为德行之感。

"几时禁重露":菊花不怕露水的沾湿,

# 重露:指寒凉的秋露。,禁:禁受,承当。

"实是怯残阳":可是却害怕夕阳的来临。

# 残:一作“斜”。,怯:胆怯、担心。

"愿泛金鹦鹉":愿意留在水边畅饮的人的鹦鹉杯中,

# 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泛:指以菊花浸酒。

"升君白玉堂":为身居白玉堂中的明君所用。

# 白玉堂:指豪华的厅堂,喻朝廷。,升:摆进。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菊》是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别具一格,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巧妙地以菊花自比,在咏菊的同时,也将自身的情感与境遇融入其中。 开篇首联,诗人凭借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摹出菊花淡雅的色调,那独特的风姿仿佛一位仪态万千的佳人,丰韵翩翩,尽显优雅之态,为全诗奠定了清新的基调。颔联中,李商隐巧妙运用陶令(陶渊明)、罗含的典故。陶渊明爱菊成癖,罗含也与菊有着不解之缘,借助这两位与菊相关的历史人物,有力地烘托出菊花高洁的品格,使菊花的形象更具文化底蕴与象征意义。 颈联“禁重露”“怯残阳”则是诗中的精妙之笔。表面上,这是在描写菊花在浓重的霜露侵袭下艰难挺立,对残阳的消逝心怀怯意,实则是诗人借此暗喻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如重露般的艰难险阻与困境,深感抱负难以施展,时光如残阳般匆匆流逝,自己却只能虚度年华,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无奈溢于言表。 至于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言明心志。表面看似是在写菊花的心愿,实则暗含着自己渴望被朝廷赏识,能够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强烈愿望。 通观全诗,虽每一句都在描绘菊花,却又句句是诗人自身的写照,物与我相互交融,毫无雕琢之痕。整首诗的风格清绮秀逸,在优美的词句中蕴含着深刻的情感,诗意表达清晰明了,让读者能够轻易地领会诗人的意图,感受到其内心的复杂情感与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李商隐历经努力,终于通过吏部考试,成功释褐授官,开启了他的仕途生涯,最初任职于秘书省,担任校书郎一职。然而,命运似乎并未对他格外眷顾,在秘书省仅仅度过短暂的几个月后,他便被调往地方,出任宏农县尉,履职之地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县。 初到宏农县尉任上,李商隐秉持着内心的正义与良知,做出了一个改变狱中死囚判决的决定,将死囚改判为活罪。但这一正义之举,却意外触犯了时任观察使孙简的权威,结果他不幸遭受罢官的惩处。好在命运又出现了一丝转机,恰在此时,姚合接替孙简成为观察使。或许是姚合赏识李商隐的才华与品性,又或许是出于其他考量,姚合希望李商隐能够官复原职,继续担任宏农县尉。尽管李商隐与姚合相处融洽,但县尉这一职位与他内心的抱负仍有差距,他始终难以释怀屈居于此的无奈,内心深处一直渴望能够入朝任职,施展自己的远大抱负。 开成五年(840年),李商隐迎来了一个或许能改变命运的契机,他的岳父王茂元入朝为官。为了能借助这一关系,谋求更好的发展,李商隐果断告假,携家眷前往长安居住,期望能够得到岳父的汲引,获得入朝的机会。同年九月四日,由于未能达到自己的期望,为了寻求新的出路,他毅然辞去了宏农县尉的职务,再次踏上了充满未知的求职之路。 时光流转至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彼时社会动荡不安,杨弁之乱刚刚平息。在这样的局势下,李商隐选择移家至永乐(今山西芮城县)。在此期间,他过上了一段相对平静的隐居生活,正如他在《重祭外舅司徒公文》中所自述的那样,“遁迹丘园”,每日“前耕后饷”,如同普通农夫一般,内心满怀着对未来生活的期许,渴望能有新的机遇降临。而这首诗,正是创作于李商隐这段特殊的人生阶段,字里行间或许都蕴含着他彼时复杂的心境与对未来的憧憬。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菊花》作为一首别具一格的五言律诗,巧妙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菊花自比,物与我相互交融,达到了浑然一体的境界。整首诗风格清绮秀逸,在优美的词句中蕴含着深刻的情感与高远的志向。诗人状物时新奇独特,观察入微,将菊花的特点刻画得栩栩如生;引典自然流畅,毫无生硬之感,使诗歌的文化底蕴更为深厚。在字里行间,既有因抱负未展而生的锐意与不甘,又饱含着对时光流逝的伤怀;既有哀婉叹息的情绪,又始终怀揣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全诗展现出诗人孤芳自赏的独特气质,其对自身才华的自信与对未来的期待溢于言表,绝无丝毫叹老嗟卑的消极心态,充分体现了诗人在困境中坚守自我、执着追求理想的高尚情怀。

2. 写作手法

用典:“菊花曾在隐士陶渊明东篱的边上展现丽色,在罗含的庭院里吐露芬芳”使用了用典手法。陶渊明爱菊,其“采菊东篱下”的行为使东篱菊成为高洁象征;罗含也与菊相关,庭院种菊。诗人借这两个典故,将菊花与两位名士相连,暗示自身如同菊花般,有着如名士般高洁、脱俗的品格,丰富了诗歌内涵,使表达更含蓄委婉。拟人:“菊花能够承受寒凉的秋露,可是却害怕夕阳的来临”采用拟人修辞。把菊花当作人,赋予它“承受”秋露和“害怕”夕阳的情感与行为。“承受寒凉秋露”体现菊花坚韧,“害怕夕阳”则暗示时光流逝带来的无奈。借此将诗人自身面对困境的坚持与对时光虚度的担忧,通过菊花的拟人化表现出来,情感表达更生动形象。双关:“我愿浸在金鹦鹉杯中,为身居白玉堂中的明君所用”蕴含象征与双关。“金鹦鹉杯”“白玉堂”象征着富贵、尊贵的朝堂环境;“浸在金鹦鹉杯中,为明君所用”表面写菊花成为酒中点缀供君享用,实则双关诗人渴望被朝廷赏识任用,实现抱负,以委婉方式表达内心强烈愿望,使诗歌表意更丰富、深刻。托物言志:全诗以菊花自比,借菊花的色彩、香气、在秋末的处境以及渴望被赏识的心愿,抒发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渴望得到重用,进入朝堂施展抱负的心情,将个人情感巧妙融入对菊花的描写之中。

3. 分段赏析

李商隐的《菊花》一诗,开篇首联“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以细腻笔触勾勒菊花姿色。“暗暗淡淡”重叠,将紫菊色彩的不明丽与浅淡精准呈现,生动刻画出其淡雅风姿;“融融”巧用通感,赋予金黄菊花温暖触感,“冶冶”则把经霜露洗礼后黄菊花蕊的明艳柔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尽显诗人对菊花外在美的精妙描绘。颔联“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借助陶渊明东篱采菊与罗含宅中菊生的典故,既抬高了菊花地位,体现诗人对菊的爱赏,又以二人自况,暗指自己虽辞去弘农县尉、流连山水,却并非真心归隐,内心仍渴望入朝为官。颈联“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明写菊,前句凸显秋菊傲霜品格,后句借菊抒发诗人自身因仕途失意,虽未绝望却担忧时光飞逝、抱负难展的迟暮之感,与屈原的惜时思想相似。尾联“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诗人将菊花人格化,表面写菊愿浸于金杯、献于贵人,实则委婉表达自己期望入朝,渴望在朝堂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急切心绪,整首诗借菊巧妙地将诗人复杂的情感与志向层层展现。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除开头两句,其余内容句句写菊,又句句关乎自身。诗人巧妙地让物与己相融,不着痕迹。在描绘菊花时,其形态、习性皆与诗人的经历、心境暗合,如菊花于霜寒中绽放,恰似诗人在困境里坚守,物我难分。但又不让物全然依附于己,菊花保有自然属性,有着独立的美感,在展现自身特质时,悄然传递诗人情感。而诗人表达自我时,也不直接袒露,借菊花生长环境、姿态等描写委婉道出,以物为载体抒发情志,物我浑然一体,尽显高超的写作水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结望入朝,无人润泽,深忧迟暮。

清冯浩《玉谿生诗集笺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野望》

下一篇:唐·李白《长歌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