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白雪三城戍":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
# 戍:防守。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城,一作“年”,一作“奇”。,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
"南浦清江万里桥":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
# 万里桥:在成都城南。蜀汉费祎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清江:指锦江。,南浦:南郊外水边地。
"海内风尘诸弟隔":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
# 诸弟:杜甫四弟:颖、观、丰、占。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
"天涯涕泪一身遥":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
"惟将迟暮供多病":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
# 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供,付托。,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惟:通唯。
"未有涓埃答圣朝":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
# 答:一作荅。,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
"跨马出郊时极目":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远望,
# 极目:极目远望。
"不堪人事日萧条":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 日:一作“自”。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感怀诗。诗中先描写了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重兵驻防,南浦边清江上架着万里桥的景象,接着由战乱联想到兄弟离散,自己漂泊天涯。又感慨迟暮之年疾病缠身,却未能为朝廷做出贡献,最后通过出城野望,展现出对世事日益萧条的忧虑。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写西山、锦江等自然景色,以及“风尘”等战争景象,抒发了内心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忧虑,使情感表达自然且深沉。象征:“风尘”象征着战乱,形象地展现出社会的动荡不安。用典:“万里桥”这一典故的运用,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
3. 分段赏析
首联“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写野望时看到的西山和锦江之景,西山积雪皑皑,三城重兵防守,万里桥横跨清江,描绘出一幅开阔又略带肃杀的画面,为全诗奠定了沉郁的基调。颔联“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由战乱引出对诸弟的思念,四海之内战火纷飞,兄弟失散,自己孤身远在天涯,不禁涕泪横流,体现了战乱中亲人离散的痛苦和自身的孤独。颈联“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表达了诗人的愧疚之情,自己已到迟暮之年且疾病缠身,却还没有丝毫功绩来报答朝廷,展现了他的爱国之心和未能报国的遗憾。尾联“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点明野望的方式和缘由,诗人骑马出郊极目远望,却看到世事越来越萧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4. 作品点评
《野望》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诗人将个人的身世之感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紧密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诗歌语言凝练,对仗精妙,通过细腻的情感抒发和深刻的社会现实描绘,展现出杜甫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尚的爱国情怀。元人方回赞其“格律高耸,意气悲壮,唐人无能及之者”,它也成为了唐诗中感怀类诗作的经典。
# 此格律高耸,意气悲壮。唐人无能及之者。
元方回《瀛奎律髓》
# 涕泪多端,更有不能忘情者。
明李攀龙《唐诗直解》
# 谓出自家衷臆,妙在真处,然一身只以“供多病”而不以“报圣朝”,则天涯涕泪,岂徒以哭吾私。
明李攀龙《唐诗训解》
# 后四语率怀摅写。
明陆时雍《唐诗镜》
# 梅鼎祚曰:铿然苍然,有韵有骨。周秉伦曰:第四句,悲语;第六,忠念。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中二联用力多在虚字,结意尤深。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 前六句先写情事索漠,末乃云:“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触目感伤,言简意透。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 五、六承四而下,结出野望,自有一种大方浑融之气。起用对偶、对仗亦工。“供”字妙。
清胡以梅《唐诗贯珠》
# 孙仅所云:夐邈高耸,若凿太虚而嗷万窍,此类是已。流连光景、何足语此!
清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敕编《唐宋诗醇》
# 国患家离,两两系心。“三城戍”,提忧国,“万里桥”,提思家。三、四顶次句,思家之切也;五、六,顶首句,忧国之忱也。题中“望”字意,皆暗藏在内。七,点清,八,总收。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思家忧国,首二并提,起势最健(“西山白雪”二句下)。沈著(“海内风尘”二句下)。李云:可称高浑。顾况《湖南客中春望诗》:“风尘海内怜双鬓,涕泪天涯惨一身”,全袭杜语。
清杨伦《杜诗镜铨》
# 毛奇龄云:风景不殊,而人事异也。李因笃云:可称高浑,前四句第五字皆数目相犯,学者宜忌。
清毛奇龄《唐七律选》
# 笔意流动,亦复凄凄恻恻。
清范大士《历代诗法》
# 此诗起势写“望”而寓感慨。中四句题情,三、四远,五、六近;收点题出场,创格。此变律创格,与“支离东北”同。读此深悟山谷之旨。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纪昀:此首沉郁。许印芳:起句排对,杜律多此。
清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
# 不堪人事萧条,欲忘忧,反添忧也。时国步多艰,虽有天命,亦由人事,故结句郑重言之。
清朱瀚《杜诗解意》卷二
上一篇:唐·郎士元《柏林寺南望》
下一篇:唐·李商隐《菊花》